-
〓 葛兆光:“华夏”与“中国”,如何重建论述?——《说中国》解说
“华夏”与“中国”,如何重建论述?——《说中国》解说葛兆光什么是“华夏”?或者,什么是“中国”?讨论这一问题,既可以从今溯古,来论证国家合法性,也可以从古到今,以理解历史合理性;它可以是一个政治话题,也可以是一个历史话题;它可能惹出民族(国家)主义情感,也可能培养世界(普遍)主义理性。在涉及“国家”“民族”和“认同”的......
-
〓 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
——河南巩县回郭镇公社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调查
人民日报记者回郭镇公社位于河南省巩县西部,有二十一个大队,二百一十一个生产队,五万八千口人,四万九千亩土地,丘陵坡地占一半以上。近几年来,回郭镇公社的生产条件变化很快,集体经济越来越壮大。全社百分之八十的土地实现园田化,耕作、排灌、脱粒、农副产品加工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所有生产队都通了电,化肥自给有余。一九七......
-
〓 孔飞力与《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
【内容提要】孔飞力著《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从构成中国由前现代向“现代”转变进程底蕴的本土性知识资源的分析入手,讨论了由政治参与、政治竞争、政治控制构成的中国现代国家形成及发展的“根本性议程”或“建制议程”如何在19~20世纪的实际演变中跨越了革命、战争和危机等重大事件,最终形成了国家机制中政治控制压倒政治参与和政治竞争......
-
〓 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对乡村村落的改造与重建
中国传统乡村的基本结构形式是村落。村落是乡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主要空间。自“五四”以降,村落基本被视为封建社会的基础,无论是革命者还是改良者,都将村落的改造与重建看成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前提。中国现代化领导者和组织者的中国共产党,当然也将改造封建村落作为自己重要的任务。这一重要工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达到了最高潮,......
-
〓 建国初期毛泽东对重要民生问题的处理和思考
——兼论“改开搞”年代的政府行为转型并展望一种新的“改革开放史”写法
【内容提要】古今中外历史一再昭示:得民心者得天下。而要得民心,关键是执政者必须处理好与人民的关系,尤其是与人民关系最为密切的民生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在决策重大政治、军事和外交等问题的同时,基于其政治信仰,对城市失业者的救济和就业、灾民的救助、疫病的防治这类关系到人民基本生存、生活状况和基本权......
-
〓 新中国成立初期乡村地权交易中的农户行为分析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430077内容提要: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系列强制性制度变迁,使得各阶层农民的心态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改造,并由此影响了农民的经济行为。笔者梳理了土地改革—集体化高潮前政府的土地制度变迁,并阐述这些正式制度安排对地权交易中农户心态和经济行为的影响。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流转农户行为新中国成......
-
〓 20世纪50年代前期乡村手工业发展的历史考察
【摘 要】20世纪50年代前期,乡村手工业是农民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乡村手工业的发展对于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加强城乡的物资交流,活跃市场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乡村手工业具有生产分散、资金有限、规模狭小、季节性强、依附于农业等特点,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乡村......
-
〓 新中国政府统计调查制度的建立、发展和改革六十年
【内容摘要】统计调查制度是统计工作的基础和规范。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统计调查制度体系,从内容上讲,包括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标准体系、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和统计调查制度管理体系。文章首先就新中国政府统计成立60年以来我国上述五个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和梳理,然后就我国政府统计调查制度的主要特点及......
-
〓 集体化时代水利社会史研究的时代意义
集体化时代的中国农村社会史研究是当前我国学界悄然兴起的一个学术领域。将社会史研究引入现当代,自下而上地开展集体化时代的中国农村社会研究,已成为不少现代史研究者的学术自觉。学界以往对于1949年以后中国历史与现实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中共党史、革命史、政治史、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讨论的问题也大多以政治、经济领域宏大话题居......
-
〓 新中国成立后历次战争前的毛泽东与人民日报社论!(原创首发)
抗美援朝战争:毛泽东在战前做思想工作时说:“不错,我们急需和平建设,如果要我写出和平建设的理由,可以写出百条千条,但这百条千条的理由不能敌住六个大字,就是『不能置之不理』。现在美帝的矛头直指我国的东北,假如它真的把朝鲜搞垮了,纵不过鸭绿江,我们的东北也时常在它的威胁中过日子,要进行和平建设也会有困难。所以,我们对朝鲜问......
-
〓 评「十年建国」(1928-1937)
《经济与政治之间──中国经济史专题研究》第十二篇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一度为人民带来希望,但不足十年便是日军全面侵华,南京政府被迫迁都重庆。严格意义来说,自1928年,北伐完成,中国名义上归于一统,至到1937年全面抗日为止。这段称为「十年建国」的时期,不足十年只有八、九年而已,对于「十年建国」不少西方学者总结为「黄金的十年」(Golden Decade),......
-
〓 中国工人阶级60年
【作者简介】张伟,中央编译局博士后。 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的历史,也是中国工人阶级内涵不断外延的历史。工人阶级的最大特征是“无产”。准确来说,这个“产”不是财产,而是生产资料。因此,我们通常在概念使用上并不严格区分“无产阶级”与“工人阶级”。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明确表示“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1888年恩格斯在为《......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增订版)简评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武力研究员率领的研究团队完成的新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增订版),全面系统地再现了6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制度变迁,内容充实,资料丰富,立论科学,是一部颇具权威的优秀著作。独具匠心,构建科学的研究体系。第一,全面系统而又主线突出。对60年中国经济史的描述,可谓“全景广角”和“泼墨写......
-
〓 对1950年代中国利用外资外智的历史考察【1】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430079)内容提要:1950年代是当代中国利用外资外智的初始阶段。由于受冷战环境的影响,使中国的利用外资外智局限于一个比较狭窄的范围,但中国政府以开放的胸襟,通过向苏联贷款、开办合资企业及争取侨汇,构成了利用外资的主要渠道;而聘请专家、引进设备和开展技术合作、利用苏联和东欧国家培养人才......
-
〓 承继与变异:新中国初期侨汇业政策研究
——以福建邮电局与批信局的关系为例
【内容提要】新中国初期,福建邮电局沿用并更严格执行国民政府1948年侨批业管理办法,其后根据国际形势逐步调整,最终给予批信局各种优惠和扶持,甚至不惜损及邮电局自身利益,以鼓励吸引侨汇。虽然新旧政权阶级性完全不同,但新中国侨汇业政策具有明显继承性和内在一致性,这主要因行业特殊性所致,而与政权阶级性无关;新中国侨汇业政策也......
-
〓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银行对华贷款及其经济社会影响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研究总结了建国后1980年至2009年期间世界银行对华援助战略及援助的特点及对华贷款数额、部门结构、地区、援助方式的变化,分析了世界银行贷款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也分析了贷款的一些弊端效应,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继续积极争取和有效利用世行贷款、提高非政府部门利用贷款能力,帮助企业“走出去”、加......
-
〓 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族地区和平协商土地改革研究
内容提要:20世纪50年代,中共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族地区,根据当地的民族特点和经济社会状况,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民族地区长期以来的封建领主、地主土地所有制。这种温和的改革方式,避免了民族隔阂和宗教纠纷,团结了少数民族上层,减少了民主改革的阻力,较好地保护了生产力,有利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同......
-
〓 再论中国私营银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于产权变革视角的考察
【内容提要】本文从产权变革的视角,分析中国私营银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作者提出,人民政府创造性地运用公私合营方式,利用私营银行的双层产权结构,以产权主体介入企业的经营管理,逐步掌握其经营权,实现“法人产权”层面的变革,再通过全行业公私合营,赎买私股股权,实施“原始产权”层面的变革,最终将私营银行业转变为国有银行,完成了私......
-
〓 建国以来成都平原农田灌溉制度的演变——以绵竹射箭台村为例
【内容摘要】灌溉是发展农业的基础。农民要解决农田灌溉问题必须组织起来。取消农业税后,部分地方出现了大中型水利系统难以发挥最大效益的现象,其有效灌溉面积明显减少;但都江堰的灌溉面积依然在继续扩大。都江堰水利系统依然能为灌区千万亩农田提供低成本、高保障的灌溉。其主要原因是成都平原农村自集体化时期建立以生产队为基础的行政化灌......
-
〓 改革30年,打工者仍然感谢毛主席三线建设留下的红利
虽然才是龙年春节刚刚过完的正月初四,从四川到北京的火车上却早已挤满了扛着大包小包出去讨生活的打工者。一张张疲惫却又充满着期待的脸庞上仿佛洋溢着对新年工作的憧憬,隐隐地也暗含着离乡的忧愁——与亲人温存不过几天,如今又要为生计远赴他乡……中国中西部的农村已经伴随农业合作化的解体,逐步走向萧条和死亡。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和地域......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