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伯温《郁离子?即且》解读
刘伯温《郁离子?即且》解读张英基 摘要: 明?刘基的《郁离子》,是一部寓言兼议论的笔记体散文集,为其传世著作中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书;是刘基协助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巨大功勋的思想理论宝库,后世历代政治思想家誉之为“明乎吉凶祸福之几,审乎古今成败得失之迹”、“其言确然,凿凿乎如药石之必治病,断断乎如五......
-
〓 “徒法不能以自行”真的究竟何意?
内容提要: 王文不仅将孙奭之疏误作了林氏的观点,而且误会了孟子“因先王之道”的“因”字。孟子该章前半部分言说的重心乃在于“以”和“因”字上,“以”作动词“用”解;“因”则作动词“就”解,为靠近、凑近的意思,引申为利用、实行、操作、实践等,而非王氏所认为的作为××的标的或依据。“因先王之道”、“以不忍人之政”(“以仁政”......
-
〓 生活儒学关键词语之诠释与翻译
摘要:怎样将生活儒学的若干关键词语翻译成英文的问题,不仅是翻译问题,而首先是诠释问题,即怎样理解和解释生活儒学的关键概念。这些关键词应这样翻译:“生活儒学”译为“Life Confucianism”,“生活”译为“life”,“生”译为“grow”或“give birth to”,“活”译为“living”,“存在”译......
-
〓 独树一旌心是理 高论太极我为天
一、陆象山与江西学派陆九渊,字子静,南宋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二月生于江西抚州金溪(今江西临川县)。早年据孟子“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之谓,自号存斋。晚年结精舍于贵溪象山讲学,自号象山翁,学界尊称为象山先生。在象山先生的笔下,象山先生家乡的人民安居乐业,有上古质朴纯厚的君子遗风:“民皆自食其力,畏......
-
〓 《论语》学而篇首章易解
(唐文明) 《论语》学而篇首章之意蕴,时贤已有所论及。所论皆以现代之方法,侧重不一;欲求一正解,似仍未得精当、全面。兹拟从学术史角度作一注解,并略加论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以上是学而篇首章全文。乍一看,仿佛言及三事:学习、朋友、君子。然此三事如何能统而......
-
〓 叶适与永嘉学派
南宋乾道、淳熙年间,学术繁荣,人才辈出,温州(永嘉)尤盛。史称“温多士,为东南最”(1),陈亮亦有“人物满东瓯”(2)之赞誉。其时,温州众多学者中,学术思想上卓然有所成就、且又颇富特色的,当推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他们前承后继,一脉相沿,形成发展起著名的永嘉学派。叶适曾记述温州太守留茂潜之言曰:昔周恭叔首闻程、吕氏微言......
-
〓 儒家君子人格与现代公民人格的培养
公民社会的和谐、美好程度,说到底,主要还是靠两种力量,一是个人的力量,二是社会的力量。人格高尚的公民的比例高,这个社会就更可能和谐美好;社会制度的合理程度高,这个社会也可以更和谐美好。两者既独立存在,又互相依存,缺一不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民族成员人格素养的全面提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的GDP总量已......
-
〓 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序》
(本篇据中华书局影印阮刻《十三经注疏》本排录,依文意分段,加现代标点。)洛阳老庄研究院 潇雨 排录《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所以纪远近、别同异也。故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周礼》有史官,掌邦国四方之事,达四方之志。诸侯亦各有国史。大事书之......
-
〓 南宋道学与反道学之争
南宋时期,人才辈出,学派林立,各种思想观念互相激荡,共同促成当时学术文化的繁荣发展。其间,影响深远而又引起时人与后人高度关注的无疑是道学与反道学之争(1)。一、学术层面上的道学与反道学之争道学与反道学之争,在学术层面和非学术的政治局面上均有极生动的体现。就前者而言,主要表现为薛季宣、陈傅良、叶适、陈亮等人同朱熹理学思想......
-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春秋左传正义》
(本篇据中华书局影印清《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春秋类排录,依文意分段,加现代标点。)洛阳老庄研究院 潇雨 排录《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内府藏本周左丘明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自刘向、刘歆、桓谭、班固皆以《春秋传》出左丘明,左丘明受经于孔子,魏晋以来儒者更无异议。至唐赵匡,始谓左氏非丘明,盖欲攻传之不合经,必先攻作传之人非......
-
〓 宋代义理史学再评价
一 两宋时期,有一派史家突出强调社会历史的发展演变是由“天理”决定的,研究历史只有以儒家的“名教”、“义理”思想为指导,才能突出史学的性质和功能,否则就无法评判历史的价值与意义。这种治史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在经史关系问题上,宋代史家主张以经学作为史学的指导思想。他们从学理上批评了汉唐史学的治史观念,重......
-
〓 孔氏的三次南迁
相传,在清代的松江府青浦县(今属上海)境内有一座古代的“孔宅”旧址,1705年4月21日(康熙四十四年三月壬戌),第五次南巡中的康熙皇帝路经此地,御笔写下“圣迹遗徽”的匾额,意犹未尽,随即又特别为“孔宅”撰写了一副对联: 泽衍鲁邦四海人均化育,裔分吴会千秋世永烝尝。 意思是说——孔子的思想虽然衍 生于鲁国的洙泗之间但......
-
〓 晚明儒者文士的“狂者胸次”及其意义
一 晚明时期,无论是儒林,或者是文苑,都涌现出一批有着“狂者胸次”的学者文士。由他们鼓荡而成的狂放思潮,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狂者胸次”,最早是由王阳明明确标示出来的。据《传心录下》载: 薛尚谦、邹谦之、马子莘、王汝止侍坐,因叹先生自征宁藩已来,天下谤议益众,请各言其故。有言先生功业势位日隆,天下忌......
-
〓 贺昌群:汉唐精神
排录说明史学为古今之学、天人之学。年来受研究课题限制,屡读《古史辨》,徘徊所谓科学实证之间,所论种种,无非形下之器,每不得申眉展足之乐。昔贺昌群先生当外患之倾,于重庆西南联大纵论古今,其对于史学所存之一种理解,颇得尼父、马迁遗意。所著《魏晋清谈思想初论》序言有云:“历史学为通儒之学,为古今合一之学,故往往言远而意近。世......
-
〓 论孟子的义利观——《孟子》义利学说考察
内容提要: 本文从《孟子》一书出发,首先分析了孟子对“义”、“利”范畴的一般界说,对义利关系一般原理的论述,然后着重考查了孟子义利并重的政治观、以义待利的生活观、崇义尚道的人生观,以期较全面地厘清孟子的义利学说及其对我们的现代启示。 关键词: 孟子; 义; 利; 政治观; 生活观; 人生观 道德和利益的矛盾,是道德现......
-
〓 “三变”:在阳明与尼采之间
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黄宗羲在谈到乃师王守仁(阳明)思想的发展历程时说,“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自此以后,尽去枝叶、一意本原,以......
-
〓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章释义
(彭高翔)《孟子·尽心上》有一章:“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返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此章短短数语,儒家思想的几个重要观念:诚、乐、恕、仁均含于其中。而其义理蕴涵,则更为精微。在此,本文拟对孟子此章进行一番发掘与诠释,以求彰显其所含之深层义理结构。这种诠释的工作由于是诠释者与文本的双向交融,其结果自难......
-
〓 民被其泽 道行于时——陆九渊在湖北
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二月,南宋孝宗皇帝退位,皇太子赵惇登基,五月,诏令陆九渊出知荆湖北路荆门军,并覃恩由宣义郎转宣教郎,六月,经审官院考核勘定,又转为奉议郎。这次任命,开始了陆九渊(1139-1193)远离江西故土,任职于边防小城,躬行荆门之政的重要人生阶段。作为一代“精神哲学大师”[①],陆九渊的哲学思想像一......
-
〓 “徒法不能以自行”究竟何意?
内容提要: “徒法不能以自行”出自《孟子·离娄上》第一章,原句是:“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对孟子这句话的解读,学界历来众说纷纭;但宋代大儒朱熹和清代张岱、焦循等以及不少近人的解读,都是值得细致商榷的。据《孟子·离娄上》的上下文甚至《孟子》整本书以及孙奭、赵岐等人的有关注疏,“徒法不能以自行”不是指“法......
-
〓 儒家箴言三百句(二十三)
儒家箴言三百句(二十三) 261·凡人所以立身行正,应事接物,莫大乎诚敬。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 (《朱子语类》卷一一九) [译文]凡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做事,对待各种事物 (待人接物),没有比诚和敬更重要的事了。什么叫诚呢?不自己欺骗自己,不做不该做的事情的意思。什么是敬呢?不对人......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