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桑兵|写得好与写得好看——史学论文的写法
作者桑兵,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关于如何写好史学论文,之前已经谈过一些想法。由于主要是面向新进,优先考虑当务之急,大体限定于文字表述的通畅达意等基础问题。而写好历史学的学术论文,绝非如此简单,主编和刊物希望就此进一步探究一下较为具体深入的层面,例如如何炼字。只是如此一来,首先就要解决什么才是写得好的史学论文的判断标准,否......
-
〓 当代史学功能和热点的转向
【摘要】本文论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史学在中国一度是最辉煌的学问,遭受破坏也最严重,信誉的丧失使史学失去公信力,娱乐化又冲淡了史学的严肃性,当代史学已从学术中心走向边缘化;二、史学从神谕性、资政性向教育性转型,是史学主题、宗旨和功能的变化,由此相应的是写作者和阅读者的身份也相应地有所改变,这种变化在中国不是第一次,却......
-
〓 后现代主义史学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简介】刘华初,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哲学博士后,海南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现代西方哲学(北京100875)。【原文出处】《史学史研究》(京),2012.2.1~13【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历史规律性问题研究”(项目:11YJA720013)阶段性成果。二战后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席卷了西方......
-
〓 二十世纪以来晚宋史研究回顾与展望
20世纪以来的宋史研究,北宋史的关注程度一直强于南宋史,但是随着近年来南宋史研究的不断加强,较多的南宋史研究成果出现,特别是以往较为薄弱的晚宋史研究,也出现了丰硕的成果。对于晚宋史的界定,目前有胡昭曦《略论晚宋史分期》(《四川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将其界定于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至帝舄祥兴二年(1279)南宋......
-
〓 “碎片化”是个问题吗?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笔谈(下)4
社会史研究在当代中国复兴后不久,“碎片化”问题就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检视社会史学界对“碎片化”问题的探讨,大致有以下4种看法:缺乏合适的理论指导与操作方法,以致概念不清,含义不明;学科归属不易确定和研究对象宽泛、庞杂;选题狭窄、研究取向和具体内容零碎;与当前的学风浮躁、成果评价以及人才培养机制有关。我们认为,尽管“碎片化......
-
〓 历史书写的无声之处:一位历史学者的自白
——以《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的撰写为例
内容提要:历史学者在历史著述创作过程中通常面临着两种忧虑:其一为著者与写作主题间的隔离感;其二为作品与读者间的距离感。著者的历史学者身份意识及其所掌握的本体认识论,将是解决此两点忧虑的关键所在。更为重要的是,历史学者亦面临创作过程中的“无声之处”问题,即历史学者没有言表的担心或其他事项、写作中的迂回曲折或使用方法的来回......
-
〓 从揭穿甘地非暴力神话谈起——论中国奴化影射史学的背景及危害
奴化影射史学是在阉割这个民族的独立与自由的灵魂,力图把青年一代培养成对一切强权都顺从屈服的“奴青”,这些奴青在网上大肆宣扬“不讲理就要挨打”,把近代史上外国历次的侵华战争,包括1930年代日本的侵华战争,都说成是因为中国“不讲理”才挨的打。有些中国的“自由派知识分子”对于中国自己的历史作了大量的“反事实想象”,就是:在......
-
〓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的三点启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有别于西方生态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的生态文明理论,如果说西方生态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在理论上的重点主要在于关注人类生态价值观上的变革的话,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点则在于坚持从历史观和自然观的辩证统一出发,把生产方式的变革和人类生态价值观的重建看做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把实现环境正义作为生态......
-
〓 对简牍与秦汉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三十年秦汉史研究的理论反思”笔谈之四
【作者简介】王彦辉,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吉林,长春130024) 20世纪初,简牍的发现并成为一门新的学问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传人中国大体同步,简牍研究走的是文献与简牍互证(以王国维为代表)和以简牍证史(以陈梦家为代表)的路径,是为新历史考证学;唯物史观重在揭示社会的本质属性及历史演进的内在规律,进而建构中......
-
〓 中国环境伦理学的十大热点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界在以下十大热点问题上的研究,大致梳理出环境伦理学在中国三十年来的发展轨迹。一、关于环境伦理学的学科地位和性质我国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对西方一些学者的论著进行译介的过程中,也必然要对环境伦理学所关涉的一些基础性理论问题进行辨析,首先即是对环境伦理学的学科地位或性质的确认。这一问题在......
-
〓 中国生存论史学的现代转化——梁启超批判中国传统史学的再认识暨
纪念《新史学》发表110周年
【摘要】梁启超对中国传统生存论史学——以皇朝生存论史学为中心、以正族一异族生存论史学和精英生存论史学为基本点的史学表现形态——的批判,为他建构现代中国生存论史学思想提供了历史的前提。正是在批判传统生存论史学的基础上,梁启超明确了生存论史学现代转化的方向,形成了以逆反性地置换传统生存论史学的历史描述、历史再现及历史阅读的......
-
〓 概念史研究对象的辨析——概念史笔谈之二
【作者简介】周保巍,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副教授。作为一种新的史学研究范式,“概念史”所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对其“合法性”的诘问:为什么是“概念史”,而不是“观念史”(history of ideas)或“词语史”(history of words)?“概念史”与传统的“历史语义学”和“语言分析”有何不同?而......
-
〓 中国近代灾荒史理论探析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09JYA84000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中原地区水患与荒政研究(10BZS050);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10sk060)【作者简介】孙语圣(1967-),男,安徽肥东人,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史.E-mail:sys04@126.com【主要摘要......
-
〓 古史研究的……博物学-知识社会史转向
从敦煌古城遗址往西,在西出阳关之前的中途,在党河河谷的北岸,今天的西千佛洞显得比较寂静。从敦煌古城遗址往西,在西出阳关之前的中途,在党河河谷的北岸,今天的西千佛洞显得比较寂静。开越野车的司机是当地人,他说虽然只是与敦煌市区相距三十多公里,但来参观的游客很少,游客去得最多的当然是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湖等景点。从他浓重的当......
-
〓 概念史与历史的选择——概念史笔谈之一
【编者按】概念史是20世纪70年代由英国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昆廷.斯金纳和德国的考泽莱克所开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它已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为世人所公认的研究方法。概念史的形成,一方面得益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推动;另一方面,也与人文科学向语言学转向有关。目前,在西方一些主要国家都有专功概念史的学者,在一些国际合作项目中,也有以......
-
〓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的三点启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有别于西方生态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的生态文明理论,如果说西方生态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在理论上的重点主要在于关注人类生态价值观上的变革的话,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点则在于坚持从历史观和自然观的辩证统一出发,把生产方式的变革和人类生态价值观的重建看做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把实现环境正义作为生......
-
〓 邢鐵教授:與歷史系學生的講座
我以前跟學生交流比較多,隨著年齡的增長,不經意間拉開了距離,學生對我越來越尊敬,跟我也越來越疏遠了。其實我很願意跟同學們交流。前一段時間,我們學院幾名學生編輯找我,讓我談談歷史學習的有關問題。我就直奔主題,按他們的提綱說吧。 1.歷史專業的特點 在上個世紀的這個時候,王國維先生就講過,現代“......
-
〓 历史学与价值观建设
我国现阶段文化建设的基础是社会价值观的建设,历史学在这一工作中应该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实现本学科的社会价值。历史学有四个任务历史学的任务有四点:求真、明理、弘德、经世。它们无不与价值观密切相关。求真,即探求历史的真实面貌。要做到这一点.在很多时候就需要具备追求真理、坚持真理、视真理高于生命的价值观。在中国古代.这曾......
-
〓 中国小农经济的过去和现在——舒尔茨理论的对错
【内容摘要】本讲通过对诺贝尔奖得主舒尔茨理论对错的系统梳理,说明中国农业过去的內卷以及今天的可能出路,提出从农业本身挖掘出路以及后工业化“小农经济”的设想。同时说明作者提倡的从经验实际出发来提炼理论概念一一而不是从脱离实际的前提信念出发来推断理论一一的研究方法。【关 键 词】新古典经济学;过密型农业;集体化时期;改革时......
-
〓 关于目前中日之间的相互理解问题
——关于“二战后东亚与欧洲历史反思与和解进程比较”的讨论之三
【编者按】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10年9月4日至5日在北京主办了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世界史)“二战后东亚与欧洲历史反思与和解进程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承办,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与中国日本史学会协办。来自中国、......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