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裹腹”应为“果腹”
时下,一些报刊文稿中频见“裹腹”,表情达意皆似是而非。譬如某报副刊《会唱歌的风箱》中,就有“……虽都是粗茶淡饭,仅能勉强裹腹”。实际上,这儿的“裹腹”当为“果腹”,方能正确达意表情。《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果腹”的解释:书面语,动词,吃饱肚子。例词为“食不果腹”。莫言在其作品中常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之语描写昔......
-
〓 “蹚过”与“淌过”的用法
杜老师:某媒体中说:“他赤着脚小心翼翼地淌过海水中密密麻麻的海星……”请问其中的“淌”用得是否妥当?谢谢!北京读者 王傅氏王傅氏读者:表示从浅水或者草地、雪地等中走过,宜用“蹚(tāng)”。例如:(1)这里水不深,完全可以蹚(tāng)过去。(2)小马蹚(tāng)过一条小河,进了树林。(3)学生们蹚(tāng)着草......
-
〓 “一份”和“一分”的区别
杜老师:某媒体中说:“变革的年代,需要多一份包容。”请问其中的“一份”用得是否妥当?谢谢!重庆读者 彭江容彭江容读者:“变革的年代,需要多一份包容”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变革的年代,需要多一点包容之心”,而不是说“需要增加另一份包容心”,故宜用“一分”。同类的例子有:(1)对山里这些失学的孩子,我们应多一分关爱。(2)你是......
-
〓 “一根扁担”和“一副担子”
杜老师:某媒体刊文说:“他们同饮一个桶打的水,同吃一副扁担挑的饭菜……”请问其中“一副扁担”的写法是否妥当?谢谢!黑龙江读者 傅红超傅红超读者:“扁担”的量词是“根”或“条”。例如:(1)小伙子的肩上扛着一根磨得发光的扁担。(2)当年,我军挺进大别山时,邓小平对战友们说:“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
-
〓 敬能慑心,勤无废事 恕以成德,俭可助廉
这是清末政治家林则徐《赠松友二兄联》,选自《清十大名家对联集》。上联的“敬”,有恭敬、敬畏、敬业、敬身之意。武王铭:“火灭修容,戒慎必恭,恭则寿。”(转引自《论语集释》雍也下)》)《孔子家语·大婚》:“敬也者,敬身为大。”宋元之际的学者许衡(1209-1281)在谈到敬身时写道:“敬身之目,其则有四:心术、威仪、衣服、......
-
〓 “为之一振”的“为”怎么读
杜老师:“为之一振”中的“为”,有人读二声wéi,有人读四声wèi,怎样读才正确呢?河北读者 吕风华吕风华读者:“为之一振”的意思是“因此就振奋起来”。例如:(1)听到八路军打了胜仗的消息,当地军民的精神为之一振,决心团结起来,粉碎鬼子的扫荡。(2)听说孩子考上大学了,卧病在床的母亲为之一振,病好了许多。“为之一振”中......
-
〓 历史文化名人解读之曹操四人谈:曹操何以杀孔融?
演讲人:安德义 《德义堂国学》总编、湖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副会长,著有《逆序类聚古汉语辞典》《论语解读》等。 我想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曹操何以杀杨修?曹操何以杀孔融? 曹操何以杀杨修?《三国志》《三国演义》里都有这个故事,大家很熟悉。曹操敕令修建一座宫殿,在工地视察时,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结果杨修就赶快让......
-
〓 《三国演义》:问天下谁是英雄
按:本文系根据演讲整理的南京大学教授潘知常的新著《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潘知常揭秘四大奇书》中的第一讲,该书已经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大家好!今天开始讲《三国演义》。说到《三国演义》,大家一定很熟悉。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就更需要先讲几句题外的话。记得我有一次到南京图书馆去做报告,讲的也是《三国演义》。我一上去,......
-
〓 钟漫天讲座:合巹之礼——中华婚俗文化
国学网讯:3月31日下午,著名学者钟漫天先生,携四十多年的珍贵藏品,于北京服装学院倾情讲解《合巹之礼:中华婚俗文化》,令听众大饱耳福和眼福。婚前之礼:三书六礼,缔约之仪《诗经》全书的第一篇《关雎》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爱情诗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
〓 “颗”与“棵”用法的不同
杜老师:某媒体中说:“他努力在脑里搜索,要干点秋天的事,收获点什么东西。几亩地支撑不了他这个愿望。他继续想,总算从记忆的角落里将门前那颗被遗忘的苹果树想起来。”请问其中的“颗”用得是否妥当?谢谢!陕西读者 彭希希彭希希读者:“棵”是量词,用于树木等植物个体。例如:(1)他家门口有两棵高大的皂角树。(2)院子西头,种着几......
-
〓 历史文化名人解读之曹操四人谈:“壮怀激烈”又“忧从中来”
演讲人:孟 泽 中南大学外语学院比较文学系教授,著有《有我无我之境》《王国维鲁迅诗学互训》《洋务先知——郭嵩焘》《何处是归程——现代人与现代诗十讲》等。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夏五月,汉献帝刘协使御史大夫郗虑册命曹操为魏公,加九锡,曹操谦让三次后受命。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汉献帝进操为魏王,4年后,曹......
-
〓 北京大学与敦煌学
今天我们大家坐在这里开会,是因为一百年前的光绪二十四年(1898),北大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正式成立,这是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两年后,在中国西北偏僻的敦煌莫高窟,由于处在底层的一个洞窟甬道中积沙的清除,看守洞窟的王道士,偶然在此甬道北壁上,发现了一个塞满写本经卷、绢纸绘画的耳洞,这个偶然的发现,是中国近现代学术史......
-
〓 “么”与“吗”“嘛”的不同
杜老师:某媒体中说:“那就是红旗么?”请问其中的“么”用得是否妥当?谢谢!北京读者 丁铃扬 丁铃扬读者:原先,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么”有“同‘吗’”“同‘嘛’”的用法,后来,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将这一说法改为“旧同‘吗’”“旧同‘嘛’”。也就是说,“么”过去曾有“同‘吗’”“同‘嘛’”的用法,但是现在......
-
〓 “气候怡人”宜写成“气候宜人”
杜老师:某媒体的文章中说:“这期间,北京交通便利,气候怡人。”请问其中的“怡人”用得是否妥当?谢谢!安徽读者腾子庆腾子庆读者:“怡人”是说使人愉快。例如:(1)这里的山光水色十分秀美,怡人心怀。(2)海边风景怡人,咱们去那里散散步吧。(3)我们徜徉在昆明湖畔,这里山水怡人,让我忘记了几天来的烦恼。(4)北京的北海公园景......
-
〓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任用常识
一、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有哪几种主要方式?中国古代的人才制度主要有两大类:世袭制和选拔制。秦以前主要是世袭制度。西周时,天子以及诸侯分封天下。管理国家由天子、诸侯、卿、士分级负责。而各阶层按伦常,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稳定的制度开始崩溃,于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为各国的国君服务。选拔制主要有察举、征辟制、......
-
〓 古代女子的花钿
栏目主持:梁巍讲解嘉宾:曹丽芳,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花钿是我国古代女子面部妆容的一种特殊饰品,也是我国服饰、美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爱美、爱打扮,绝对不是现代女性的专利。早在我国古代,化妆便已是流行时尚,更是一门艺术。在诸多化妆品中,花钿有着悠久历史,又最为女性所喜爱。所谓花钿,是古代女子贴在两鬓、眉间或面颊......
-
〓 “期间”与“其间”的不同
杜老师:某媒体中说:“李安当初毕业后‘赋闲’在家6年,期间的坚持和沉淀成就了他之后电影梦的‘奇幻漂流’……”请您解释其中的“期间”用得是否妥当?谢谢!北京读者 樊孟同樊孟同读者:这句话是说,李安待在家里的这6年中,一直坚持从事自己的事业。表示这个意思宜用“其间”,是“那中间”的意思,在这里表示“这6年中”。相同的例子再......
-
〓 儒家的礼乐教化——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在北京什刹海书院的演讲
压题照片: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帖》楼宇烈(Lou Yu Lie)汉族,浙江省嵊县人,1934年12月10日生于杭州,196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本科毕业。1960年至今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东方哲学史教研室主任、哲学系副主任等职。黄州安国寺宋塔杭州苏堤演讲人:楼......
-
〓 人文精神与全球伦理
各位师长,各位同学,我很荣幸能有这个难得的机会到武汉大学来进行学术交流。两年前的暑假,我曾在这里介绍有关文化中国和儒学创新的一些相当肤浅的看法。这一次应新成立的中国文化研究院和哲学学院的邀请,把一些还不成熟而且还正在发展的观点给各位介绍一下。一方面与各位见面非常兴奋,另一方面我也感到有些惶恐,因为我要谈的这个课题太大,......
-
〓 “擦油”跟“搽油”的不同
杜老师:请问“擦油”跟“搽油”两种说法有什么不同?谢谢。北京读者 季若兰 季若兰读者:“擦”跟“搽”都可以用来表示往脸上或手上等处涂抹粉末、油类物。例如:(1)那时候,她往脸上搽的是雪花膏。(2)手上搽点防晒霜有利于保护皮肤。(3)他用棉签给腿上搽了点碘酒。上面的(1)至(3)中的“搽”也可以用“擦”来替换,说成:(......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