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下往上看”:英国农业革命》,杨杰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2
内容简介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史学观“从下往上看”英圜农业革命的历史过程,认为,“大劳动人民是英围农业革命和现代化进程的基本力量,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历史创造者。书中的论述年代跨越600年,运用大量一手档案资料,将农业史研究与现代化研究相结合,分别论述了“过渡时期”英国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状况、工资劳动者的出现、土地所有权的变化和农业机械化带来的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证实了英国农民是构成农业革命的主体力量。
作者简介
杨杰(1956— )博士、教授。l978年浙江省杭州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毕业,留校执教。l982—1986年英国伯明翰大学研究生,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87—1990年任杭州大学历史系副教授,l991—1992年任英国皇家学术院研究员,获王宽诚奖学金英国学术院博士后研究员证书;1994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5年任加拿大贵尔富大学客座教授。l996—2001年任加拿大纽布朗斯维克大学客座教授。2001—2003年任浙江大学世界历史所所长。2003年至今任浙江省丽水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兼美国塔芙茨大学国际教育部中国项目主任。主要从事英国历史学和英语语言文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序 言
杨杰教授的新著《“从下往上看”——英国农业革命史》已经脱稿,即将面世,这是中国第一部有关英国农业革命的专著,英国史研究园地又增添了新的果实,真是可喜可贺。
我认识杨杰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当时我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访问教授,杨杰则在伯明翰大学历史系读博士学位,我是在去伯明翰大学访问时与他认识的。我们一见如故,他那种热情好客、才思敏捷、积极好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我们一直保持联系。杨杰研究英国农业史就是从读博士学位时开始的,至今20余载,积累了深厚的功力。他读博士学位时的导师希尔顿教授是英国著名的农业史专家,又是一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杨杰先生的治学方法和理论观点深受其影响。本书“从下往上看”研究英国农业史的视角就可能与希尔顿教授的方法论有关。
英国农业史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圈地运动促使土地占有制发生深刻的变革,再加上l5世纪的宗教改革、l7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和18—19世纪的议会圈地运动,使英国在欧洲最先确立了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并随后发展了资本主义农场和家庭农场为主的生产组织形式。,英国善于引进大陆优良的作物种子,采用先进的耕作技术,实行人工施肥,采用新的排灌技术,改良畜种,在欧洲率先完成农业革命,使英国在18—19世纪成为欧洲农业最发达的国家。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适应了大工业发展的需要,为工业提供必要的原料、为城市人口的增长提供充足的食品,为工业制成品扩大了市场。而且因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为工业的扩张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劳动力,农业剩余还为工业提供了资金。没有农业的先期发展,要实现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几乎是不可能的。杨杰在本书中把工业革命与农业革命联系起来分析,是非常值得推崇的。
在过去的研究著作中,论者往往忽视农业的直接生产者农民在农业革命中的作用,本书作者反其道而行之,以“从下往上看”的新视角,重视直接生产者的作用。把历史研究的着眼点首先放在广大劳动人民身上,把他们看作英国农业革命与现代化进程的主力,看作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进步的先驱和基本动力,并且努力从劳动人民本身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参与历史创造的过程出发,来探索英国农业现代化的模式乃至整个历史运动规律,以更准确地把握英国农村社会和农业革命的历史发展轨迹。作者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做了一次成功的尝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此书内容丰富,时间跨度长达600年,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开始,直到19世纪中叶农业革命完成时止,论述了英国农业发展史上的最重要时期的最重要事件。
本书不是孤立地研究农业史,而是把农业史研究与现代化研究联系起来,他认为,“工业世界的孢子——乡村工业”在农耕世界就已经存在,而且,它的孕育、产生和发展依赖于这个农耕世界的发展水平。这种发展水平有两个深层次的内涵:其一是“现代化基石”的奠定;其二,“现代化环境”的形成。“现代化基石”指生产力,特别是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现代化环境”包括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适应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英国之所以率先开始工业革命的原因很多,但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较一些欧洲大陆国家更早地开始农业革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奠定了“现代化的基石”,并在此基础上促成了“现代化环境”的形成。 作者对英国农业史的研究是下了真功夫的,他曾利用在英国读博和做博士后时的有利条件,花了大量时间去研究家庭农场的案卷,又在牛津大学图书馆和伦敦公共档案馆查阅羊皮纸原始档案,其中有1524—1525年格洛斯特郡政府税收表、l522年诺福克郡军事人力调查表、格洛斯特郡1522年军事人力调查表、1522年巴百格百户区军事人力调查表的手稿等等。据我所知,由于受条件的限制,我们中国学者在研究英国史的过程中,真正大量钻研原始档案的学者还是不多见的。我在英国时也查阅过档案资料,深知其中的甘苦,所以对把自己的论著建立在原始档案和第一手材料基础上的学者充满了敬意,这种脚踏实地的研究方法是值得提倡的。
杨杰所著的农业史不是泛泛而谈,由于他大量研读过英国学者关于英国农业史的论著,熟悉各个流派,他在书中客观地介绍了各个流派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不仅使这本论著具有很强的学术性,使自己的见解有可靠的依据,而且可以为读者独立做出自己的判断提供依据。
本人才疏学浅,本来没有资格为本书作序,但承蒙杨杰先生错爱,却之不恭,故写了以上几句,聊以作序,也算我对此书的推荐。
王章辉
2009年5月于北京
目 录
序 言………………………………………………………………………………………………………………(1)
绪 论………………………………………………………………………………………………………………(1)
第一章 农业革命前的英国农村社会……………………………………………………………………………(1)
第一节 农业地理与村社结构…………………………………………………………………………………(1)
第二节 农村社会与阶级结构…………………………………………………………………………………(10)
第二章 农民的“家庭生产方式”………………………………………………………………………………(22)
第一节 家庭结构与家庭土地…………………………………………………………………………………(22)
第二节 农民的“家庭生产方式”……………………………………………………………………………(34)
第三章 农民的家庭经济收入……………………………………………………………………………………(40)
第一节 农民家庭的经济收入模拟……………………………………………………………………………(40)
第二节 农民家庭的其他收入…………………………………………………………………………………(45)
第三节 地租、赋税、价格和工资对农民经济的影响………………………………………………………(48)
第四章 农民的物质生活状况……………………………………………………………………………………(53)
第一节 农民的饮食结构………………………………………………………………………………………(53)
第二节 农民的房屋和居住条件………………………………………………………………………………(59)
第三节 农民的生产生活用品…………………………………………………………………………………(67)
第五章 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工资劳动…………………………………………………………………………(76)
第一节 工资劳动人口的构成…………………………………………………………………………………(76)
第二节 工资劳动人口的估算…………………………………………………………………………………(80)
第三节 工资劳动的性质………………………………………………………………………………………(84)
第四节 工资劳动:农业劳动力的转移………………………………………………………………………(90)
第六章 农民的市场、市镇与乡村工业化………………………………………………………………………(94)
第一节 货币经济与商业贸易思想……………………………………………………………………………(94)
第二节 农村市场网络与小市镇的发展………………………………………………………………………(97)
第三节 “原始工厂”和乡村工业化…………………………………………………………………………(106)
第七章 农业革命与“家庭农场”的崛起………………………………………………………………………(113)
第一节 从维兰到自耕农:土地占有权的变革………………………………………………………………(113)
第二节 议会圈地运动:土地所有权的转移…………………………………………………………………(123)
第三节 家庭农场与资本主义农场的抗衡……………………………………………………………………(131)
第八章 农业革命与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142)
第一节 新耕作制度:诺福克轮作制…………………………………………………………………………(142)
第二节 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146)
第三节 畜牧生产技术的改革…………………………………………………………………………………(150)
第四节 农业机械化……………………………………………………………………………………………(152)
第九章 农业革命与农业生产率…………………………………………………………………………………(156)
第一节 土地生产率的提高……………………………………………………………………………………(156)
第二节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164)
第十章 农业革命与现代化………………………………………………………………………………………(171)
第一节 三层式的新农村社会结构……………………………………………………………………………(171)
第二节 新价值取向:新教精神………………………………………………………………………………(176)
第三节 政府创建现代化环境…………………………………………………………………………………(180)
第四节 现代化的开始:工业革命……………………………………………………………………………(186)
结 尾 谁是农业革命的主体力量………………………………………………………………………………(198)
附 录………………………………………………………………………………………………………………(205)
参考书目……………………………………………………………………………………………………………(209)
后 记………………………………………………………………………………………………………………(217)
图表目录
图1—1 1815年威廉·斯密的英国地理环境地图………………………………………………………………(4)
表4—1 1377—1440年建筑工人食物开支(和一些比较数据)………………………………………………(57)
表6—1 黑死病爆发前英国21郡县的市场分布 ………………………………………………………………(100)
表7—1 1881年兰开夏郡某些地区各类农户的规模……………………………………………………………(135)
表7—2 1881年兰开夏郡某些地区各类农户的比例……………………………………………………………(136)
表9—1 1300—1850年每英亩耕地的粮食产量和价格的比较…………………………………………………(159)
表9—2 英国农业革命时期的粮食产量,1565~1855年………………………………………………………(161)
表9—3 每英亩土地的牲畜产量,1300—1850年………………………………………………………………(163)
表9—4 13—14世纪英国的人均播种面积………………………………………………………………………(165)
表10—1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实际产量增长率…………………………………………(193)
后 记
15年前,我担任英国学术院博士后研究员,完成对1381年英国人头税表的研究任务后,就想撰写一本从马克思主义史学角度分析英国农业革命的专著。但是,不久我就出国到加拿大贵尔富大学和纽布朗斯威克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后来又到美国塔芙茨大学担任“塔芙茨在中国”项目主任,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国际文化交流工作使我几乎停止了我所爱好的英国农业历史研究。直到2003年回到丽水支援家乡建设一所新的本科院校:丽水学院后,我才着手整理多年收集的英国农业史资料,结合早年发表于《世界历史》、《浙江大学学报》和《杭州大学学报》的一些研究成果,撰写了这本拙作《“从下往上看”——英国农业革命》。此时,我特别感谢浙江省社科规划办2005年省重点课题基金、丽水学院人才引进启动基金和出版基金给予本书研究和出版的资助。
在这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对我的恩师、著名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鲁德尼·霍伍德·希尔顿(Redney Howard Hilton,1916—2002)教授表示深深的感激与怀念。是希尔顿教授将我领人tt从下往上看”的史学研究领域,给我许多具体的指导,他的14部英国农民研究专著激励着我完成本书的撰写。我将以本书的出版来纪念恩师逝世8周年。
我非常感谢克利斯托夫·戴尔(C.C.Dyer)教授在我攻读伯明翰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和担任英国学术院博士后研究员期间给我悉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是戴尔教授带我深入英国乡村进行实地考察,教会我阅读古老的原始档案,训练我成为真正的英国农业历史的学者。
在收集本书的资料过程中,英国伦敦公共档案馆允许我查阅珍藏的羊皮纸原始档案l524—1525年格洛斯特郡政府税收表和1522年诺福克郡军事人力调查表;牛津大学波德勒恩图书馆为我提供了格洛斯特郡1522年军事人力调查表的胶卷档案;伊布斯威齐图书馆为我提供了格理德的1522年巴布格百户区军事人力调查表的手稿,特此感谢。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我首先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英国史专家、中国英国史研究会名誉会长王章辉教授,他为本书作序,并给予热情的指导;感谢外交部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问题研究》杂志主编郭宪纲高级研究员,他为本书写了书评。
我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帮助,美国塔芙茨大学的王命全高级讲师千方百计帮我购买本书研究所需的外文书籍;原杭州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吴晨硕士为我整理了大量有关英国农民生活的史料;丽水学院的余德华教授、沈育刚副教授和王亚蕾讲师细致阅读了本书的电子文稿,并提出宝贵的意见,我谨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中国经济史论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