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犁初耕汉家田: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入与推广》
魏露苓著,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2.4
摘 要
本书研究鸦片战争后至清亡这段时间内中国人认识、翻译引进的西方近代农业科技的主要内容和传播推广西方近代农业科技的主要方式与活动。所用文献以清末外交官游记、清末译成中文的西方近代农业专著、清末农林试验场的试验报告、清末发行的农学报和部分其他报纸,以及少量方志等文献为主。本书介绍清末出使欧美、日本的外交使臣在出使国亲眼见到的近代化农业科技成果,包括近代化的农业机械、林、牧、渔、园艺、丝、茶业和气象、水利以及近代化的农业教育和农业管理机构。对清末译成中文的主要农书中和清末相关报刊中介绍的近代农业科技也作了总结,本书分析了包括以近代植物学为基础的作物栽培技术,以近代昆虫学、真菌学为基础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地质学、化学为基础的土壤肥料技术,以动物学为基础的畜牧、兽医和渔业技术,以蚕体解剖学和蚕体病理学为基础的养蚕技术,还有园艺、农机、水利、气象等对中国近代农业的影响及其作用。本文还对近代农业技术的传播与推广,包括兴办新式农务学堂和农林试验场、近代农业科技的实践等作了总结和分析。
传播与推广中的举措,都是在清末新的重农思潮和新政的背景下进行的,是政府倡导的。虽然效果有限,但是,译出的农书、引进的作物、参照外国模式建立起的近代农业教育体系,是留给民国的重要遗产。传播与推广的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包括内部原因:政府赤字累累、农民贫困,难以拿出应有的经费;相应的基础教育、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不达标;劳力过剩使得节省劳力的设备和技术难以引进和推广等。外部原因有:西方近代化农业科技理论高深,在短期内不容易被农民接受,而且西方近代农业技术在实际操作中并不优于中国传统技术,对农民难以产生引力;农业技术具有区域性,外国农书中有的内容与中国情况不相符;译名生疏、时间过短等,也会影响推广和传播的效果。科技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息息相关。弱国无外交,弱国要取得科技的进步同样艰难。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与推广的历史状况也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
目 录
绪 论/1
第一章 晚清使臣对西方近代化农业的认识与思考/16
第一节 清代中国传统农业及其在世界农业中的地位/16
第二节 晚清使臣初识西方近代化农业机械/21
第三节 晚清使臣初识西方近代化农业化学与优良品种/32
第四节 晚清使臣初识西方近代化农业气象和水利/37
第五节 晚清使臣初识西方近代化园艺技术/41
第六节 晚清使臣初识西方丝、茶业/5 1
第七节 晚清使臣接触西方林、牧、渔业中的近代化理念/64
小 结/76
第二章 晚清使臣所介绍的西方农业管理机构、农业政策与农业教育/77
第一节 农业管理机构与农业政策/77
第二节 农业教育/86
第三节 近代化农业知识的普及/96
小 结/105
第三章 西方农业科技著作的翻译与认识/106
第一节 晚清翻译西方农学论著中的农学理论/106
第二节 晚清翻译西方农学论著中的农业技术/134
小 结/182
第四章 西方近代农业科技在晚清的传入与推广/185
第一节 官绅联动/185
第二节 全国兴办农务学堂/197
第三节 农林试验场及其农业科研活动/228
第四节 西方近代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245
第五节 晚清农务学堂与农事试验场的命运/257
小 结/261
第五章 西方近代农业科技在晚清农林诸业的实践/263
第一节 植树造林/263
第二节 兴办灌溉、垦殖、肥料和渔业公司/274
第三节 兴办丝、茶业与农产品加工业/283
小 结/29l
余 论/293
参考书目/305
附 表/326
甲午战争前中国人对西方农业机械的认识与思考/386
后 记/407
后 记
拙作是在本人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本人半道出家,改攻史学。所幸攻博期间得到恩师陈伟明教授的悉心指导,拙作五易其稿,终于完成。虽非佳作,但为心血之作。为此感谢为我的学习付出辛勤劳动的陈伟明导师,感谢暨南大学历史系、古籍所的其他老师。
在我查资料和撰写论文期间,我的领导,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农史研究室主任倪根金教授在单位工作非常繁忙的情况下,仍尽力保证我的学习时间,与我竭诚合作,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还无私地提供许多资料线索和建议。我敬重他的为人和学识,尊他为我的“第二导师”。他与我合作一篇论文,题为《甲午战争前中国人对西方农业机械的认识与思考》发表在《中国农史》2008年第4期,后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为表感谢,谨将该文收入本书附录中。
在我查阅资料期间,北京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山图书馆、暨南大学图书馆、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等处的馆员们热情周到的服务,让我感激不尽。万分感谢这些知姓名和不知姓名的馆员们的帮助。
我有七旬老母,远在家乡,因忙于论文而无暇照料。所幸来自山村的、淳朴善良的秀英姑姑代为照料。我能够完成学业,与她和她全家的付出是分不开的。对此,我向这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致以衷心感谢!
论文吸收了前人工作的成果,除在文中注明外,在此深表谢意。
感谢所有对本文有所启发的学界前辈。本文若有粗浅、疏漏之处,均由本人负责。
魏露苓
201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