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历经颠沛流离,对时政感到痛心疾首。他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入秦州,几经辗转,最终来到成都。
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他在城西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生活暂时安定下来。
在这段时间里,他深受草堂周边宁静美丽的田园景色影响,心境变得宁静而悠闲,于是写下了《田舍》这首诗。
《田舍》
杜甫〔唐代〕
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
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
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
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这首诗的大意是:
田舍静静依偎在清澈江流的弯道旁,一扇柴门悄然立在古老驿道的边上。
荒草繁茂,几乎让人迷失了街市的方向,地处偏远,人们也懒得精心梳妆衣裳。
榉柳的枝条纤细柔弱,随风轻荡,枇杷树棵棵散发着诱人的芬芳。
夕阳西下,鸬鹚沐浴在金色的余晖中,它们晒着翅膀,密密麻麻布满了鱼梁。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在成都草堂附近所见的一处田舍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首联点明地点,营造出一种清幽、古朴的氛围,暗示田舍的宁静与远离尘嚣。
"清江曲"与"古道旁"形成自然与人文的坐标交织,柴门意象既写实又象征,暗示诗人远离尘嚣的精神归宿。
江水蜿蜒如素练环绕茅舍,古道苔痕斑驳映衬简朴柴扉,动静相宜中透露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意趣。
颔联进一步渲染了田舍的偏僻与幽静。草木茂盛,遮蔽了市井的喧嚣,使得这里仿佛与世隔绝。诗人也因此放松了身心,衣着随意,展现出一种慵懒而自在的生活态度。
"迷"字既写实景又隐喻诗人对世俗的疏离;"懒衣裳"的疏放姿态,生动呈现了诗人挣脱礼教束缚后的自在状态。
颈联诗人的笔触转向了田舍周围的景色描写。
古道边生长着一丛丛的榉柳树,它们的枝条婆娑多姿,伴随微风轻摆;
果园里的枇杷已经成熟,香气扑鼻,令人心旷神怡。
这样优美的景色对曾经颠沛流离的诗人而言,如同心灵的疗愈良药。
尾联写诗人陶醉在田舍周围幽美的风光中,不知不觉夕阳西下。
余晖中,诗人目睹着一天辛勤觅食的鸬鹚相继归来,它们聚在一起,陆续落在江中的鱼梁上。
在夕阳的映照下,或用鸟喙整理羽毛,或舒展翅膀悠然自得。
诗人巧妙地以特写镜头描绘了夕照下鸬鹚晾翅的场景,表现出自己恬静悠闲的心境。
此诗是杜甫田园诗中的佳作,通过细腻的笔触与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诗中既有对田园风光的赞美,也透露出诗人在经历动荡后对简单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意境清幽,情感真挚,是杜甫诗歌中不可多得的闲适之作。
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在经历动荡时局后,对简单、宁静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在田舍这个宁静的小天地里,诗人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安宁,也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