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墨客网!请【登录】或【注册】
  • 手机访问 | 联系我们
  • 墨客网

  • 名家推荐: 李秀华 邱禄生 蔡纯杰 魏振同 石雨 杜鸿光 冯磊 王绍明
  • 首页

  • 艺术先知 墨客专稿 艺术动态 艺术展览 艺术拍卖 投资收藏 解读评论 趣闻杂谈 艺术名家 文献书籍 文玩杂项 国宝文物 诗词文赋 文史国学

  • 艺术名家 书法家 画家 机构

  • 传世名作 书法欣赏 字帖临摹 碑贴长卷 名家书法 名作杂赏

  • 艺术展览 全部展览 当代书法 当代画作

  • 墨客诗词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金辽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 国学百家 国学文化 文史经典 诸子百家 朝史综论 国学名士

  • 墨客学堂 书法知识 绘画知识 文房知识 装裱知识 鉴定知识 收藏知识 拍卖知识 历史知识

  • 华夏历史 朝代历史 历史人物 著名战役 野史秘闻 史料杂谈

  • 墨客故事 寓言故事 神话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民间故事 儿童故事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幽默故事 恐怖故事 传奇故事 哲理故事 亲情故事 谜语故事 校园故事 名人故事 故事杂赏

  • 商
    城
    分类阅读
    艺术先知艺术展览艺术拍卖投资收藏解读评论横幅展示趣闻杂谈文化人物文献书籍文物古玩墨客专稿诗词文赋国学文史
  • 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先知 > 解读评论

    绘画不能丢失“可视性”

    信息来源:墨客网  |  阅读次数:1812次  |  更新时间:2017-06-04 13:24:33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人把审美问题看成是一个非常复杂和专业的问题。这种认识,是将审美知识与审美情趣混为一谈的矫情。为什么说是矫情?故作姿态而已。不过,在谈到中国的绘画艺术时,许多人都直率地说:“我不懂画,不懂中国画里的意境,只要画得像,画得栩栩如生,我就认为是好画。”这是很普遍的大实话,也反映出我们把绘画艺术玩弄得太玄乎。难道欣赏绘画还要一大堆的专业知识吗?依我看来,这是不必要的。如果,我们将审美解释为视觉愉悦的过程,这就通俗了。

      审美,首先是审,用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欣赏美,即是审美。

      简单地说,绘画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它具有再现社会生活的图像功能,其主要审美特征是可视性。绘画不同于其他造型艺术。如建筑和雕塑占有三度空间,而绘画只占有一个平面的二度空间,但通过运用各种绘画语言、线条、明亮、透视、色彩等,可以在平面上造成人们感官上的幻觉,使二度空间产生三度空间感。因为绘画在平面上能够塑造出各种可见的形象,所以它的可视性十分广泛。既然,绘画是一种造型艺术,那么有什么看不懂的呢?如你去买一件衣服,还要请一位裁缝同去吗?除非你自己就是裁缝,想必买衣服只要自己满意就好。当然,也有不少人买衣服是需要别人做参谋,这是一种关注群体审美的潜意识,是自己缺乏个性的行为表现。绘画艺术也是如此,品评就在中国审美文化的玄妙之中,其特征就是中国的文化性。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人的审美思维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文化构成了我们的审美情趣,从而形成了一种大众文化性的审美特征。宣扬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是西晋文学家陆机对绘画功能的解释。确实,绘画艺术的可视性可以高于现实生活中所见到的事物形象。它是客观事物在画家思维中反映的产物,不单单是对客观事物纯粹的模仿,而是参与画家主观的感受与评价,经过艺术劳动塑造出比现实生活更聚集、更具体、更典型,上升到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同时,绘画的可视性还不受限于画面上表现的可见事物,描绘的是静态的视觉艺术形象。虽然在表现人物与事件的发展过程上有一定的范围性,但画家选择的是最富有概括性和表现性的瞬间情景,由此使欣赏者联想到虽未出现而又与画面形象有联系的事物。这就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画外有画”的审美思维。

      如果绘画失去了可视性,那么也就失去了审美价值。绘画作为造型艺术,寓情性则是画家在认识生活基础上的再现,这是对某些事物的感受而产生激情的产物。画家的艺术劳动是自身对生活中各种真与善、美与丑的现象进行审美评价,由此产生强烈的爱憎感情与之紧密相连。

      这与清末民初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感物而动,情即生焉”是相通的。这是画家运用借景抒怀、直抒胸臆、寓情于景、情景相生等情景结合的方式来畅叙幽情,托出作品的主旨。说白了,中国绘画中的意境思维就是画家借用寓情的手法绘画,抒发的是自己复杂的精神活动。简要地说,自魏晋时期之后,中国绘画开始进入了自觉时代。中唐以后,中国绘画的演变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人士大夫的审美价值取向,品评理论中的“逸格”论由此诞生。到宋代以后,中国绘画才算完全进入自觉的成熟时代。在南齐画家谢赫提出“六法”的品评绘画标准之后,初始于唐代,完备于宋代的“逸、神、妙、能”的“四格”画论,是中国美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学说,也确定了唐宋及此后中国绘画美学批评的基调。这也是中国艺术家与其艺术精神的和谐之处。

    空洞的书法值得警惕
    美国莱顿收藏馆七十余件绘画藏品将亮相国博
    相关动态
    略谈古董艺术品的保值价值何挥毫:宋元绘画的当代传承与艺术升华中美协副主席、画家马锋辉:艺术征途勤探索,题材挖掘尚不足李跃林:从两件南宋告身说宋代院体书法的演变李苦禅:写意画,不是画出来的,笔笔全都是写出来的郭沫若妻子于立群书法:精研碑帖,专擅隶书,字体清秀,功底非凡透过中国古代文学,谈谈文学作品中“渔父”形象的发展 沈尹默:书法造诣被誉“直入宋四家”,陈独秀却称他“俗气在骨”如何学书法能规避弯路? 邓以蛰:画法与书法的关系全球艺术财富上榜画家:彭水影学术价值及市场分析写实与写意:宋代花鸟画的审美趣味
    书法家推荐
    刘金友宋爱明边俊金田宗淮陈开龙丁庆俭赵定洪张衍水汪登保颜根深
    画家推荐
    米丰琴陈波何雨春刘姣艳王刚林伟夏积夫赵红云李惠省陈峰(陈沣)
    关于墨客网 | 网站声明 | 网站公告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墨客 | 会员注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
    京ICP备15049736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