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必然是行业当中德高望重且具有一定开创性影响的行业引领者。书法艺术绵延数千年,书家何止千万,然而公认的大师也就寥寥几人,当今书坛尚不足百年,如能诞生大师级人物当属时代大幸。
不过当今书坛未能被预期诞生大师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书法认知的落后,紧守传统书法规范让书法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当今书法创作始终未能真正走出“复古”的舒适区,古文体和繁体字依旧是当今对书法创作的两大主要元素,也是阻碍书法现代化发展的两大原因。未能在这两方面取得突破何谈当代书法大师?
古文体的长期主导,使书法内容逐渐与当代人的语境脱节。古代书法经典多为书家自撰诗文、奏章、信札,文墨相发,意趣盎然。
然而当今时代文体、语境已经进化,人们不再习惯古文体,当今书家大多缺乏古诗文创作能力,只能反复抄录古代经典佳作,导致书法创作沦为纯粹的形式展示。
书法内容缺乏文化创新,都是耳熟能详的内容,让书法创作和欣赏都逐渐忽视了文字的识读性,只能趋向笔墨线条艺术。
当文字内容不再具有时代性,书法便很难承载这个时代的文化精神。书法能不能写现代文?能不能开发现代文章法?答案是可以的。
王冬龄先生、曾翔先生都曾尝试现代文创作,以及现代文章法的探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崔寒柏先生斩获兰亭金奖的小楷作品写的就是自己撰写的现代文《论临帖》,并不影响作品的格调。
这些实践表明:书法完全可以书写现代文,并发展出与之相适应的章法与气韵。真正的创新,应包含对现代文本的表达探索,让书法重新与当代人的思想情感共鸣。
简化字是书体演化的历史性变革,然而书法却选择忽视这一重要成果,拘泥于繁体字让当今书法始终难以真正与时俱进。
曾经很多书法家都尝试过简体字书法,比如启功先生、周慧珺先生等人,都出过简体字书法字帖,助推简体字普及。然而简体字书法风向只是昙花一现,就有迅速且坚定的回到繁体字的正统。
繁体字的艺术美是历代书家努力探索的结果,已经得到历史的认定,当今书家无力在简体字方面另辟蹊径,田蕴章先生更是认为书法只能写繁体字,让当今书法严重落后于时代发展。
简化字书法并非简单地用毛笔写简体字,而是要探索如何在新字形中保持书法的美感与神韵。这需要书家深入研究简化字的结构特点,开发新的笔法、字法与章法,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创造。
书法要成为活的艺术,而非博物馆中的标本,就必须与时代同频。大师之“大”,不在于能完美复制古人,而能在继承中开创属于这个时代的新风。
现代文和简体字的缺失,反映的是整个书法生态的创新乏力。当一种艺术过于强调传统的纯粹性,就会压制冒险的勇气与创造的激情。
书法史上所有大师,都在用书法记录时代的文化,紧跟时代文化发展,隶书取代了篆书,楷书取代了隶书,今草取代了章草,接受并拓展时代文化成果,才有了钟王旭素的不朽。
当今书坛若欲孕育大师,应该在现代文和简化字上取得突破,让书法重新成为时代文化的表达方式。
今天的中国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与文化创新,书法艺术若不能与之相应,反而抱残守缺、自我封闭,则难出大师乃必然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