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是为了从事修禊祭礼。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高大茂密的竹林。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这一天,晴明爽朗,春风和暖畅快。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尽情的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人们彼此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时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时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拘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那些所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而产生。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亡!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的大事)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却)不能明白于心。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参加聚会的人,抄录下他们作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缘由,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集会的诗文。
【兰亭集序释文】
(1)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3)会:集会。
(4)会稽(kuài jī):郡名,今浙江绍兴。
(5)山阴:当时的县名。
(6)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事。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7)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8)毕至:全到。毕,全、都。
(9)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
(10)咸:都。
(11)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12)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样子。
(13)激湍(tuān):流势很急的水。
(14)映带左右:辉映围绕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
(15)流觞(shāng)曲(qū)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
(16)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
(17)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18)一觞一咏:喝着酒作着诗。
(19)幽情:幽深内藏
2楼所属分类:名作品评发布时间:2018-02-07 13:38:00 来自何方:123.232.116.109
永和九年,农历三月初三这天,王羲之召集了一众文人雅士相约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饮酒赋诗,各抒怀抱。会后,大家把此次集会所作的所有诗赋抄录成集,并推举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篇序文,记录这次雅集,著名的《兰亭序》由此诞生。
3楼所属分类:名作品评发布时间:2018-02-07 13:40:13 来自何方:210.44.106.179
《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有如神助。其中的20个“之”字,竟无一雷同,堪称书法史上的一绝。王羲之日后每每重写,皆不如兰亭那次的酒酣之作,宋代书法大家米芾更是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许多喜爱书法作品的人不禁为之心动,纷纷临摹。
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也对书法情有独钟,是王羲之的“死忠粉”,力图搜集其全部作品真迹,尤其对《兰亭序》更是念念不忘。于是他利用权力之便,派人各处搜寻《兰亭序》真迹的下落。
据说,王羲之对自己所做的《兰亭序》甚是得意,将其作为了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七世孙王法极手中。王法极也继承了王羲之的衣钵,精勤书法,后来在永欣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号智永。其弟子辩才博学多才,精于琴棋书画,智永百年后,便把这一墨宝传给了他。辩才深知《兰亭序》的价值,一直小心翼翼的保管着。每有人问起《兰亭序》便装憨作痴,推说自己年轻时在侍候先师智永的时候确实见过《兰亭序》,但经过几十年的战乱,早已不知去向。原以为事情可以瞒天过海,直到一名叫“萧翼”的书生出现……
某天傍晚,辩才在寺中遇见萧翼,见他一派落魄书生的模样,顿生怜悯之心,便主动上前询问攀谈。一来二去,两人聊得很是投机,下棋、弹琴、谈诗论文,一副相见恨晚的样子。辩才还命人打开新酿的酒待客,酒酣耳热之际,二人诗酒唱和,通霄达旦,一直玩到天亮。萧翼离开时,辩才请他日后常来。
没过两天,萧翼再次来到永欣寺,专门找辩才喝酒谈诗。慢慢慢慢,二人愈发熟络。有一天,萧翼拿出了自己模仿梁元帝画的一幅《职贡图》,辩才十分欣赏,并就此和萧翼谈论起了书画。萧翼说自己从小就跟家父练习二王的书法,现在虽然流落他乡,身边还带了两幅二王真迹,便拿出来与辩才欣赏。辩才看后大加赞赏,越说越兴奋,激动之下拿出了智永传给他的《兰亭序》真迹,想让萧翼开开眼。
没料到,在萧翼仔细观察一番后,脸色大变,迅速将此帖收入袖中,同时拿出了唐太宗颁布的有关诏书。
原来,萧翼是李世民派遣的监察御史,假扮书生接近辩才,就是为了骗取他手中的《兰亭集序》真迹,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萧翼赚兰亭”的故事。
4楼所属分类:名作品评发布时间:2018-02-07 13:44:32 来自何方:106.82.205.92
遗恨千年的《兰亭序》真迹究竟在哪里?
对于现存兰亭序的真伪问题其实是还没有定论 当然主流认为是褚遂良摹的 或者冯承素双钩版 但是建国初 启功先生是认为兰亭序是真迹 不过郭沫若是偏向于仿的 当然郭沫若势力大 所以主流就普遍认为现存的是仿品
5楼所属分类:名作品评发布时间:2018-02-07 13:49:27 来自何方:121.77.144.27
1965年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却石破天惊地提出:《兰亭序》并非王羲之所写!而是智永所作
6楼所属分类:名作品评发布时间:2018-02-07 13:49:37 来自何方:106.95.25.73
历代有关《兰亭序》评语集萃
宋黄庭坚:《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摹写或失之肥瘦,亦自成妍,要各存之于心,会其妙处耳。
宋米芾:永和九年暮春月,内史山阴幽兴发;群贤吟咏无足称,叙引抽毫纵奇札;爱之重写终不如,神助留为万世法;廿八行三百字,之字最多无一似;昭陵竟发不知归,摹写典型犹可秘;彦远记摹不记褚,要录斑斑纪名氏;后生有得苦求奇,寻购褚摹惊一世;寄言好事但赏佳,俗说纷纷那都有是。
元赵子昂:余北行三十四二日,秋冬之间,而多南风,船窗晴暖,时对兰亭,信可乐也;七日书。
《兰亭》与《丙舍帖》绝相似。
《兰亭帖》自《定武》石刻既亡,在人间者有数,有日减,无日增,故博古之士以为至宝,然极难辨,有又未损五字者,五字未损其本尤难得。此盖已损者,独孤长老送余北行,携以自随,至南浔北出以见示,因从独孤乞得,携入都。他日来归;与独孤结一重翰墨缘也。至大三年九月五日,孟府跋于舟中,独孤名淳朋,天台人。
《兰亭帖》当宋未度南时,士大夫人人有之,石刻既亡,江左好事者往往家刻一石,无虑数十百本,而真赝始难别矣!王伯顺,尤延之诸公,其精识之尤者,于墨色、纸色、肥瘦农纤之间分毫不爽。故朱晦翁跋兰亭谓:不独议礼如聚讼,盖笑之也。然传刻既多,实亦未易定其甲乙。此卷乃致佳本,五字免损,肥瘦得中,与王子庆所藏越子固无异。石本中至宝也!至大三年九月十六日舟次宝应重题。子昂。
《兰亭》诚不可忽,世间墨本日亡日少,而识真者盖难,其人既识而藏之,可不宝诸。十八日清河舟中。
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顷闻吴中北禅主僧名正吾,号东屏,有定武兰亭,是其师晦岩照法师所藏,从其借观不可。一旦得此,喜不自胜,独孤之与东屏贤,不肖何如也。三日将过吕梁泊舟题二十。
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意。右军书《兰亭》,是已退笔,因其势而用之,无不如志,兹其所以神也。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
廿九日至济州,遇周景远新除行台监察御史,自都下来,酌酒于驿亭。人以纸素求书于景远者甚众,而乞余书者纷集,殊不可当,急登舟解缆,乃得休。是晚,至济州北三十里,重展此卷,因题。
东坡诗云:“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骨?”学《兰亭》者亦然。黄太史亦云:“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此意非学书者不知也。
大凡石刻虽一石,而墨本辄不同,盖纸有厚薄、粗细燥湿,墨有浓淡,用墨有轻重,而刻之肥瘦明暗随之,故《兰亭》难辨。然真知书法者,一见便当了然,正不在肥瘦明暗之间也。
右军人品甚高,故书入神品。奴隶小夫乳臭之子,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其能!薄俗可鄙!可鄙!
明董其昌:赵文敏得独孤长老《定武禊帖》做十三跋,宋时尤延之诸公聚讼争辩,只为此一片右耳。况唐人真迹墨本乎?此卷似永兴所临,曾入元文宗御府,假令文敏见之,不知当若何欣赏也!久藏余斋中,今为此生所有,可谓所得归矣!戊午正月董其昌题。
明文徵明:世传《兰亭》刻石,唯《定武本》为妙,然古今议者不一,故有聚讼之说。
清乾隆帝(弘历):米记韩冯惜未见。米黻跋《兰亭》帖云:唐太宗即获此书,使冯承素、韩道政之流摹赐王公云云。其说本之张彦远《法书要录》。而元章惟于诸遂良摹卷,跋咏及之,其余皆不置,题品自系未能悉见,余己已夏题褚卷,曾有韩冯摹本反无真之句,今冯承素此卷及画禅室所弃虞世南摹本,并昔所题褚卷,皆唐时名迹,并入《石渠宝笈》,又足傲海岳所不足矣!今看承素卷存真,虽欣无翼朕珍羽。叹致,却惭似褚人用旧题褚摹卷韵。壬辰暮春月瀚御题。
清王澍:兰亭是右军醉墨缘,醉后兴到趣溢于书,故书入神品。此卷为何南郡公摹,笔墨之外,别有一种超诣变灭之趣。当时醉态仿佛可见。往见褚摹刻本多矣,皆用我法,此本信天下第一迹也!昔赵承旨得《定武石刻》,犹爱玩不去手,况真迹乎!汪氏子子孙孙其永守之。丁亥夏六月朔有六日曲阿箬林王澍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