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墨客网!请【登录】或【注册】
  • 手机访问 | 联系我们
  • 墨客网

  • 名家推荐: 李秀华 邱禄生 蔡纯杰 魏振同 石雨 杜鸿光 冯磊 王绍明
  • 首页

  • 艺术先知 墨客专稿 艺术动态 艺术展览 艺术拍卖 投资收藏 解读评论 趣闻杂谈 艺术名家 文献书籍 文玩杂项 国宝文物 诗词文赋 文史国学

  • 艺术名家 书法家 画家 机构

  • 传世名作 书法欣赏 字帖临摹 碑贴长卷 名家书法 名作杂赏

  • 艺术展览 全部展览 当代书法 当代画作

  • 墨客诗词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金辽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 国学百家 国学文化 文史经典 诸子百家 朝史综论 国学名士

  • 墨客学堂 书法知识 绘画知识 文房知识 装裱知识 鉴定知识 收藏知识 拍卖知识 历史知识

  • 华夏历史 朝代历史 历史人物 著名战役 野史秘闻 史料杂谈

  • 墨客故事 寓言故事 神话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民间故事 儿童故事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幽默故事 恐怖故事 传奇故事 哲理故事 亲情故事 谜语故事 校园故事 名人故事 故事杂赏

  • 商
    城
    分类阅读
    艺术先知艺术展览艺术拍卖投资收藏解读评论横幅展示趣闻杂谈文化人物文献书籍文物古玩墨客专稿诗词文赋国学文史
  • 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先知 > 艺术先知

    王璜生:当了多年美术馆馆长后重执画笔

    信息来源:南方都市报  |  阅读次数:1603次  |  更新时间:2018-02-26 10:46:55

    在艺术界,王璜生是名副其实的多面手。他写艺评、编杂志,眼光独到;他主事美术馆,在一片荒地上开疆拓土,轰轰烈烈;他做艺术家,将知识分子的情怀和立场融于水墨,在当代艺术中独树一帜。

    2004年,王璜生获得法国政府颁发的“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2006年,又获得意大利总统颁发的“意大利团结之星”骑士勋章。一个不会骑马的人获得骑士勋章,为此他专门画了一幅画自我调侃。

    “这让我想起了堂吉诃德。我有点像一个骑士带着理想,有点简单有点傻,去干一件所谓的惊天动地的事。”

    2017年,61岁的王璜生从央美美术馆馆长的位置离任。从广东美术馆到央美美术馆,在美术馆事业里锣鼓喧腾半生之后,从小就想当画家的王璜生终于又重执画笔。

    揭阳少年

    十七八岁只身北上“游学”

    和大部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一样,王璜生所受的教育也是断续的、不完善的。1970年,王璜生随父母上山下乡,从汕头回到揭阳老家。这个祖籍揭阳的少年,第一次认识了祖父辈的故土。

    他一边继续读初中,一边帮家里、队里干农活。乡野是一片开敞自由的天地。他爬树、滚泥塘,晚上在农田里帮生产队看草,提着灯去抓虫。印象最深的是秋天收割后,稻田里的蛇被驱赶到角落,一大片蜷在一起蠕动。

    1973年全家从揭阳返回汕头,因为担心知识青年还要下乡,王璜生从中学辍学,就此中断学业。正式工作前,父亲允许他像古人一样外出“游学”。对十七八岁的少年来说,那是极为难忘的人生经验。他随一个哥哥来到江苏、杭州一带,再继续独自北上到山东、北京。

    “我从上海坐最晚的夜班车,不用进旅店睡觉,第二天早上刚好到苏州。从南京去扬州是坐船,晚上十一二点坐轮船,第二天早上天蒙蒙亮穿过扬州的小巷。”几十年后,王璜生在苏州博物馆举办个展“迷园”,还谈起让他沉醉的“深巷明朝卖花声”。

    在北京,王璜生认识了影响他一生的人物:刘小淀。此君与王璜生同龄,北京高级知识分子后代,后来电影《不见不散》的制片人。

    从汕头来的小地方青年王璜生,被帝都青年刘小淀光芒闪烁的识见和思想折服。通过刘小淀,王璜生结识了星星画派的黄锐、马德升,朦胧诗派的北岛、杨炼、舒婷。这是他经历的一次启蒙,耳闻目睹的一切,令他心怀振奋、眼界大开。“星星画派充满激情个性的精神,对我触动很大。这一代人拥有对文化的反思,对社会的责任,也都传递给了我。”

    “文革”后,王璜生试图重返学校,但屡屡碰壁。因为历史原因,他所受的教育一直以家庭教育为主。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他才考上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我是一直想要画画的,读画论也是为了画画。但没想到,最后我读硕士、博士都是读画论。这也促使我读了理论之后,去做美术馆。”王璜生说。

    文学功底

    写过古典诗词一两千首

    在成为馆长之前,王璜生的第一份工作是编杂志。

    “我对文字一直比较有感觉。”在老家揭阳,父亲王兰若每晚给王璜生和姐姐王种玉讲古典文学和画论。“他读一段,分析一段,有些段落还要求我们背诵。”王璜生很小就打下了文学和画论的底子。

    十八九岁,家里给王璜生请了一个古文老师,专门教授文章和诗词写作。“现在我留下的古典诗词有一两千首吧。”王璜生轻描淡写地说,但这是个让人咂舌的数字。后来广州着名诗人黄雨读到这些诗,觉得他小小年纪写得老气横秋,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之嫌。王璜生才转而写一点有感而发的新诗。

    多年以后,在一场王璜生作品研讨会上,批评家舒可文表示,王璜生的艺术是从中国画里“长”出来的,“我们看他的作品,不能把强大的文化传统抛弃掉,他的创作过程本身也不可能把从小训练时所积累的经验丢弃。”

    着名策展人、艺术批评家侯瀚如在谈到王璜生时也说,不仅因为他是从传统绘画里走出来的人,也不仅因为他是艺术史博士,最重要的一点,是他自小养成的对学术和人文的“投入和敬重”。

    王璜生的第一篇艺术评论发表在《美术思潮》上,题目为《现代艺术模糊化的民族性和多样化的个性》。文章写好寄给杂志社,被刊载出来。彼时王璜生还在南京艺术学院上学,专业是“中国画论”,没人脉没背景,是彻头彻尾的“无名小卒”。而《美术思潮》是85美术新潮前后国内最有影响力的美术刊物之一,参与编辑和撰稿的都是栗宪庭、贾方舟、黄专、殷双喜等赫赫有名的理论大咖。

    从南艺毕业,王璜生自然地拾起文字工作,到岭南美术出版社主持《画廊》杂志。作为一个“有冲动”、“想搞理论”的人,王璜生一到任就对杂志栏目进行改革。

    “我在《画廊》杂志做过一期采访北京的‘个体’艺术家,其实就是流浪艺术家。还采访过丁方。当时《画廊》杂志也开始关注艺术市场问题。1990年左右,艺术市场开始蓬勃发展了。我并不是要去介入市场,而是关注国家政策。我采访了文化部文化市场司的人,还从国外的文化政策方面注意他们的动向。”?

    与此同时,王璜生大量撰写艺术评论,并通过台湾的一个出版商出版了人生首个画册。这一切做得风生水起,引来广东画院以解决住房问题为“诱饵”,到岭南美术出版社“挖墙脚”。

    王璜生笑道:“他们觉得我什么都能干,连搬书都积极。而且90年代初不像现在,一个单位有一个硕士是很不容易的。”

    放弃安逸

    踏入一个“寸草不生”的地界

    当年的广东画院,是艺术界最向往的地方:铁饭碗、收入高,整天只用画画,头顶自带光环。然而王璜生心存疑惑,自觉体制内生活不符合自己个性。1996年,他在众人讶异的目光中,离开了广东画院营造的“舒适区”,去了广东美术馆。

    那时,广东美术馆建制不完善,仅相当于“群众艺术馆”。在王璜生之前,有一个从地方上调来的专业副馆长,工作几天就打了退堂鼓。

    广东美术馆筹建8年,1997年开馆时,由广东美协原常务副主席林杭生任馆长,王璜生任专业副馆长。王璜生回忆:“当年二沙岛都是芦苇,我记得第一天去广东美术馆,绕馆一圈找不到南门,最后从一个非常小的门钻进去。”中国现代美术馆建设从零开始,百废待兴。他意识到,在这块偏僻地域里有大展拳脚的机会。

    馆藏是第一大难题。此前,政府拨给广东美术馆50万元,作为收藏和作品征集费用。广东美术馆花两万多元,从中央美术学院(微博)版画系买了13件李桦作品的木版仿印,这也是当时广东美术馆唯一的藏品。上任后,王璜生多措并举,一手抓收藏,一手抓展览。借广东美术馆开馆大展的时机,逐一联络拜访岭南艺术界耆宿,商谈作品收藏。

    1996年,王璜生离开“舒适区”,来到广东美术馆1996年,王璜生离开“舒适区”,来到广东美术馆

    “最值得一提的是王肇民先生那张《大花紫薇》,当年改革开放后第一次拿出来,迷倒一片人,太漂亮了。我们去跟王肇民谈这张画,他二话没说,马上就给了。关山月的《龙羊峡》、杨秋人的《骑楼下》,也是这样拿过来的。”王璜生感慨:“这些老先生非常慷慨。”

    2013年的“风·雅·颂——广东美术馆开馆15周年馆藏精品展”,展出了从3万余件(套)馆藏中精选的300多件作品,涵盖多种门类,其中大部分庋藏应属王璜生的功劳。前任馆长林杭生早就定下基调,收藏要着重“对美术史有构成意义的作品”下手。

    除岭南地域的名家经典,广东美术馆的馆藏里也不乏当代艺术家的力作。目前,这些画作在拍卖市场上早已价值不菲。广东美术馆也是第一个收藏蔡国强作品的艺术机构。

    雷厉风行

    一头强壮的牛拉着一座美术馆

    履新广东美术馆之后,王璜生投身于展览的组织策划;正是这些展览,使他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绕不过去的名字。

    1997年广东美术馆开馆时,策划了6个展览:解放前的广东美术、新时期以来的广东美术、香港艺术馆藏的香港艺术展、陶瓷艺术展、雕塑大师潘鹤个展以及儿童美术展。当时,得到了林杭生馆长、广东美协的大力支持。

    王璜生说:“这6个展览有历史研究、有对当下的考察,有境外的现象,有材料的探索,有个案研究,也有公共教育。广东美术馆开馆就有这样的思想和执行能力,可以骄傲地说,这么多年过去了,没有哪个美术馆想得这么丰富到位,做得这么好。”

    这6个展览也奠定了广东美术馆此后办展的策略方式:重视美术史研究、重视当下关怀、重视国际发展、重视美术教育、重视个案研究。

    真正让广东美术馆名声大噪的是2002年首届“广州三年展”。2000年,林杭生馆长退休,王璜生接任馆长。此前,他一直密切关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双年展和三年展,国内当时也有“上海双年展”,王璜生觉得,“不是太国际化,当代性也不强”。

    让广东美术馆名声大噪的,正是王璜生接任馆长后的首届“广州三年展”让广东美术馆名声大噪的,正是王璜生接任馆长后的首届“广州三年展”

    他邀请着名艺术史学者巫鸿先生担纲策展人,首届广州三年展的主题定为“重新解读——中国当代艺术十年”。上世纪90年代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国际国内对中国的历史现实生成了新的认识。展览是对该阶段当代艺术的充分研究和表现。

    王璜生说:“巫鸿先生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力。那次展览,来了很多国际大牌,国内重要的艺术家、画廊机构批评家也都云集广州,一时盛况空前。”以至有人跟王璜生讲,首届就“一网打尽”,后面几届要怎么做啊?

    所幸,作为广东美术馆的掌舵人,王璜生从学术角度把握着三年展的方向。由侯瀚如、小汉斯策划的第二届广州三年展“别样:一个特殊的现代化实验空间”,由高士明、萨拉·马哈拉吉、张颂仁等共同策划的第三届广州三年展“与后殖民说再见”,无论在团队协作方式、理论建设还是前瞻性上,均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也由此奠定了广东美术馆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先锋地位。?

    回忆起十几年前与王璜生在第二届广州三年展的合作,着名策展人、艺术批评家侯瀚如表示,当时,王璜生对他提出的“珠三角作为全球现代化的实验基地”这一概念很感兴趣,工作上给予策展人极大自由。“他对艺术秉持着专业的精神,把广东美术馆打造成学术研究中心,这在当时是鲜见的。同时,他具有相当的国际视野,三年展对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舞台。”

    不同于北京、上海,2000年以前,广东整个艺术界处于较零散的状态。策展人、崇正拍卖当代艺术总监孙晓枫指出,王璜生创办“广州三年展”,利用广东美术馆的背景和资源,使广东的当代艺术首次具有了完整的官方面貌,吸引了国内外的目光,是广东当代艺术转向的标志性事件。?

    “在广东美术馆有一个说法,说我像一头很强壮的牛,拉着一辆车拼命往前走。大概意思是我的思路快,做事雷厉风行,很多人觉得跟不上。我觉得我是会把控大事、要求细节的人,我对细节要求是很严格的。”王璜生说。

    再次北上

    对北京有某种期待和感觉

    “作为馆长的王璜生给我的印象是有魄力、有热情、有情怀。”孙晓枫说。“学术上认定的事,他会想方设法完成;每一个既定项目,他都热情满满地参与;闲暇时与朋友吃喝玩闹,又非常感情外露,是一个大兄长的角色。”

    自然、开放、豪爽,对学术问题满怀执着,是几乎所有人对王璜生的评价。

    2009年,王璜生离开耕耘了十几年的广东美术馆,再度在众人讶异的目光中北上,成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掌舵人。

    “我觉得北京的气场还是不一样。我对北京还是有某种期待和感觉的。”王璜生说。自从青年时代在北京邂逅刘小淀,遭遇劳申伯格大展和85美术新潮,王璜生一直保持着北京情结。工作调动之前,他早已花25万元在宋庄买了一亩地,打算“退休后过来住。”

    王璜生的到来,让央美美术馆呈现出新气象。“我一直秉承着我的工作方式,什么事情该做就做,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不会等人来批准给钱才去做。有困难就去解决,没钱就去找钱,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整体计划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挪了地方,王璜生仍延续着自己的情怀。

    在他眼里,有着四五十年历史的央美美术馆“有很丰富的积累,是一个凝聚了高校知识分子理想的地方”。相对于公立的大型美术馆,高校美术馆在资金方面不那么充沛。王璜生说:“一个美术馆做事,不取决于钱,而取决于你有没有想法。”所幸,在学者林立的央美,王璜生很容易赢得共识。

    在央美的学术背景下,王璜生开始对艺术史、对学术、对展览的精致程度有了更多的考量。他回顾这几年在央美策划最满意的几个展览:“社会雕塑:博伊斯在中国”,强调当代艺术对社会的介入;第三届CAFAM双年展“空间协商:没想到你是这样的”,推崇策展民主化、艺术民主化、文化民主化;第二届CAFAM双年展“无形的手:策展作为一种立场”,通过展览去倡导一种文化立场,一种态度。?

    “作为美术馆馆长,当你做出一个还不错的展览,又看到社会反应很热烈,当你走在展厅里,看到观众认真地在观看、阅读、思考,你会觉得特别愉快。”2014年他策划“芳草长亭:李叔同油画珍品研究展”,整个展厅只有两件作品,大量呈现的是数据、图像、文献和研究方法。原以为是个枯燥的展,没料想展厅里每天人挤人,大家看得津津有味,王璜生暗自成就感爆棚。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着名艺术家苏新平与王璜生共事多年,他曾说,王璜生最让人敬佩的,就是他具有知识分子的品格,能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和知识观,坚持对人性的观照和追问。“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坚持,无论是做美术馆馆长,或是大学教授、博导,还是艺术家,他每个方面都做得出类拔萃。”

    2017年,61岁的王璜生从央美美术馆馆长的位置离任。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他表示,8年工作,如果说有什么遗憾,那就是未能将美术馆所体现的立场和精神更好地传播。“我们做了很多的努力,也倡导了很多东西,但社会的传播、呼应等还有很多不足。”

    回归绘画

    探索艺术的空间与边界

    “看到人家做的好作品,总会感到技痒。”在位于北京环铁艺术区的工作室,案头上摆满毛笔和印章,王璜生抽空就在这里写写画画。

    脱掉了“馆长”外衣,他的艺术家身份得以凸显。

    从央美离任不到半年,王璜生在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了大型个展“王璜生:边界/空间”,再现了他近几年来关于艺术、社会、生命、现实的所有思考。

    王璜生年纪越大,画路越宽阔,笔下的那些墨线盘结缠绕、游刃有余王璜生年纪越大,画路越宽阔,笔下的那些墨线盘结缠绕、游刃有余

    这也是王璜生首次以独立艺术家的身份举办个展。“他当了半辈子馆长,完全可以在60岁退休,去当更多美术馆的馆长,我想中国有很多美术馆在等着他。”艺术史学家、批评家、策展人朱青生说,“但他选择了一条更有意思的路。”

    从前,王璜生总说自己是“业余画家”的心态,不会刻意去争取什么,也不会削尖脑袋参加国际大展。然而美术馆馆长的工作,满世界看展的激动人心的体验,无疑给他的创作带来了源源不绝的灵感。

    谁都知道他是个“艺二代”。父亲王兰若是广东着名国画家,一生奉献于美术教育事业。孙晓枫是王璜生的汕头老乡,他回忆道:当年王兰若名声甚隆,在汕头老家,常常一画难求。?

    从广东美术馆到央美美术馆,在美术馆事业腾挪半生之后,王璜生又重执画笔从广东美术馆到央美美术馆,在美术馆事业腾挪半生之后,王璜生又重执画笔

    1958年,王兰若被遣送劳动改造。在粤北山区的一个劳改厂,王兰若用机械车床车木头,闲时将一些碎木块拼拼接接,做成小的消防车、压路机,再涂上鲜亮颜色,寄回家给孩子玩。“记忆中,我最早接触画画就是这些玩具。汕头老家还留着我小时候的几本图画册,上面画着这些玩具,铅笔勾线,水彩颜料染的颜色。轮子涂成黄的,车身涂成红的或绿的。”

    等到1962年从粤北归来,王兰若正式教王璜生画画。他培养孩子仔细观察的习惯,例如画栖息在树上的老鹰,一定是两只脚趾在后,两只脚趾在前;又例如画水仙花,一定是六瓣的,不能画成五瓣,很有宋人格物致知的严谨意味。

    “我从小就认为父亲是天下第一的艺术家。”王璜生说。哪怕长大后,有了更广阔的阅历和识见,他仍很崇拜父亲。

    然而,他的创作早已跳脱了父亲的窠臼。他始终秉持知识分子的立场,笔下那些游刃有余、超以象外,又盘结缠绕、如慕如诉的墨线,正是其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冲撞时,敏感复杂的内心写照。

    这些线进一步跃出二维空间,变身为铁丝、穿插入玻璃管,幻化为投影,成为墨韵流动的影像装置……王璜生年纪越长,画路越宽阔。

    王璜生从小的愿景就是做画家,在美术馆的事业里锣鼓喧腾、折腾半生后,终于又回到绘画里。

    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不仅是一种材质,更像是一种归宿。王璜生说:“宣纸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文化意涵。当你面对一张宣纸时,一定会身心安静下来。”耳顺之年,艺术于他更自由,也更纯粹。


    刘益谦王中军等富豪的新游戏:私人美术馆集中亮相
    回顾2017展望2018 中国艺术品市场何去何从?
    相关动态
    衡水内画:盈寸之间勾勒大千世界中国美术馆高馆藏展,百余件美术作品展现科技之美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落成开放美国90后美女画家,画马堪称一绝!70岁上海阿婆拿到中国美院书画双学位!荣宝斋与龙美术馆开启战略合作 2022年将首推“南张北齐”大展珍贵革命文物亮相江西省博物馆毕加索一画作失窃约9年后,希腊警方将其寻回现代书法的标准,是靠沈尹默用这册楷书确立的!写实与写意,光与色的交融!沈阳故宫馆藏帝王书法:你看哪位皇帝字好“90后”残疾画师宋彦鹏:风雨过后就是阳光
    书法家推荐
    刘金友宋爱明边俊金田宗淮陈开龙丁庆俭赵定洪张衍水汪登保颜根深
    画家推荐
    米丰琴陈波何雨春刘姣艳王刚林伟夏积夫赵红云李惠省陈峰(陈沣)
    关于墨客网 | 网站声明 | 网站公告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墨客 | 会员注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
    京ICP备15049736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