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第一笔”的历史探究
信息来源:墨客网 | 阅读次数:2497次 | 更新时间:2016-09-29 14:19:23
相传秦蒙恬造笔,不过今天看来,历史也许另有真相。
我国出土的制作年代最早的毛笔,是1954年6月在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战国晚期楚墓中出土的,笔杆和笔毛都完整,被誉为“天下第一笔”。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伴随着中国历代文人的毛笔,有着漫长的历史。它出现的时间比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更为悠久。据记载,早在秦朝统一之前就有毛笔了,诸侯各国对笔的称呼并不一致。战国时期,毛笔的名称并不统一,据《说文解字》释:“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拂。”又说:“秦谓之笔”。《尔雅》注:“不律谓之笔”,接着作了和《说文解字》相同的“疏”。秦统一六国后,也统一了文字、度量衡等,但还没有发现历史文献记载秦统一了毛笔的名称,事实却是其他名称被淘汰,唯有“笔”这个名称世世代代流传下来。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退休副研究员吴铭生见证了这支毛笔出土的经历。他说:“当时由我作记录和照相,我们在随葬品‘头箱’内发现一件竹笥,笥内装有天平、砝码、木梳、竹管(内藏毛笔)、小竹筒、竹片、铜削等。毛笔由于装在竹管内,在现场清理时我等并未发现,平面图上编号只注明是‘竹管’,后由蔡季襄先生在室内整理时发现,这件珍贵文物才重见天日。”蔡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前是湖南省著名的古董商,对古董见识广,而且饱读诗书,颇有学识。那次,他在室内整理这座墓葬文物时,看到上述的竹管有不少泥土,就用棉花沾水仔细洗净,意外发现竹管两端是空的,窥见管内藏有一小木杆,于是用修钟表的镊子向内拨动夹出,原来是一支完好的毛笔。
这支珍贵毛笔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认为在研究楚文化乃至中国的文化史都具有莫大的价值,是一件弥足珍贵的国宝。然而,由于这座墓葬的年代和墓主的族属,是战国晚期的楚墓,因此涉及我国世代相传秦蒙恬造笔史实的争议。此事,学术界目前尚无定论,有待考古新发现进行研究。
1954年第12期出版的《文物参考资料》记载,这支毛笔全身套在一支小竹管里,杆长18.5厘米,直径0.4厘米,笔头毛长2.5厘米,全长21厘米。据老技工观察,认为此笔是用上好的兔箭毛做成的,做法与现在有些不同,不是将笔毛插在笔杆内,而是将笔头围在笔杆的一端,然后用细丝线缠住,外面涂漆。说明先民为了实际的需要,把一束动物毛或植物纤维捆扎在竹竿或木棍上做成了画线的工具,也就创造了原始的毛笔。这支毛笔笔尖尖锐,腰部饱满、过渡顺畅,看来这支毛笔头不是简单地把一束山兔毛捆扎在笔杆上,而是根据山兔毛的锋颖优劣和长短进行了筛选,又根据毛笔头各部位造型的需要,配置在合适的部位,现在行内称为“衬垫”,说明先民已经掌握了毛笔头的衬垫技术,制作技艺达到一定的水平。
从制法可见,这支毛笔适于在竹木上书写,而且,只能用笔尖来写小楷字,不能把笔头按得太狠。因为笔头毛是捆扎在笔杆的外围的,笔头根部中心有空洞。按得太狠,腰部会开裂,说明当时流行写小楷字。如果需要写大字,毛笔的制作工艺,也必定会随着书写的要求改进和提高。据中国古都文化学会顾问蒲士培的观点,楚笔仍不是中国最早的毛笔,从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器物来看,上面的图案画得相当精细,没有毛笔是绘不出来的,甚至可以据此认为,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先民就懂得制造毛笔了。
-
书画鉴定中的真与伪
教你如何清洗毛笔
-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