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林散之楹联
人生本一群骷髅,只缘骷髅玩骷髅,玩出来父子君臣,典章文物;
世界乃众生色相,太息色相吃色相,吃成了征诛杀伐,因果轮回。
林散之:(1898.11.20—1989.12.6),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生于江苏南京市江浦县(今南京市浦口区),祖籍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七颗松村庄,诗人、书画家,尤擅草书。赵朴初、启功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与李志敏并称“南林北李”,被誉为“草圣”,林散之草书被称之为“林体”。如果说在当代草书实践中,林散之为飘逸之美,那李志敏则为苍茫之美,两者风格迥异、刚柔互补,凸显“南林北李”的双峰对弈。
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其书法作品《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也正因为其出大名很晚,数十年寒灯苦学,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林散之书法代表作有《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李白草书歌行》等。
这幅对联这幅联语,由林散之用隶书写成,黑底绿字,刻漆在大殿正中的红色楹柱上,十分醒目。上联出自道家思想,具体见于《庄子·大宗师》“至乐”篇,表现庄子“齐生死、等万物”的人生观;下联则是自己社会的看法,表现的是对历代统治者征诛杀伐的不满和民生多艰的叹息。
这副对联于1966年毁于文革“扫四旧”中。
乘月归田庐,千年论交惟纪叟;
大江流日月,一生低首是宣城。
这是一幅著名的“父女楹联”。其联的背景很有趣:林散之的大女儿林荪若也擅长诗词书法,是安徽省文史馆馆员、中国诗词家协会会员和中国书法协会会员、1979年秋,安徽马鞍山市采石矶公园重修“太白楼”,想请林散之先生写副楹联。就请居住马鞍山市的林荪若前去索书。此时居住南京的林散之正病卧在床。林荪若去了南京,两父女谈诗论画,十分高兴。住了几天,女儿才说明来意。林散之笑道:楹联难做,我随意写上联或下联,你来续。接着林老吟出下联:“大江流日夜,一生低首是宣城”;林荪若此时稍思片刻,脱口而对上联:“乘月归田庐,千载论交唯纪叟”。林散之连声道好,立即起床,奋笔疾书。林老逝世后,林生若将该联捐赠给了“林散之艺术馆”。现悬挂在马鞍山太白楼李白纪念馆中。
这幅楹联对的确实很绝妙:诗中人物和典故都和李白有关,又道出自己对李白的追随和仰慕。悬挂在“李白纪念馆”,确实是再合适不过了。上联的纪叟
纪叟(?—761),祖居宣城北郊,善酿美酒,酒名“老春”。唐天宝至上元年间(753—762),李白每次来宣城必至其家酣饮,纪叟“能礼贤士,了无吝色”,二人成为至交。公元761年,宣城善酿老人纪叟病逝,大诗人李白哀赋《哭宣城善酿纪叟》诗“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为世人传诵至今。在纪叟生前,李白七游至宣城敬亭山,每次畅游此地,必畅饮纪叟老春此后纪叟老春酒所采用的酿造工艺为后代传承,并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手工酿造的典型代表,宋太祖赵匡胤钦点纪叟老春酒为皇家御用宴酒,并赐名“宣酒”。
这副楹联,父亲先出下联,还引了谢眺的诗句“大江流日夜”,这是出了一个难题。楹联的下联无论题材、形式和气势要压得住全联,一锤定调。上下联必须匹配,要旗鼓相当互相呼应。父亲引用了谢眺的诗句,女儿对上联,则引了李白的诗句“乘月归田庐”。非常漂亮!这副楹联把李白与纪叟的在酒文化方面的关系,把李白与谢眺在诗歌方面隔代的师友之谊都写出来了。有形的文字后面似乎还透出无形的话外语,暗示了李白的死因?
左:林散之手书“父女楹联”
右:宣城“宣酒文化博物馆”李白与纪叟在“老春”酒店内
犹听叱咤之声,外黄未坑,能存孺念,壮哉心鄙秦皇帝;
忍看风云变色,虞姬自刎,专报主恩,战败头抛吕马童。
1983年,和县人民政府决定重修乌江霸王祠(又称项王庙),约请林散之为大殿撰写一幅楹联。乡梓盛事,他推托不得。1984年春,他写出了初稿,为慎重起见,用小幅宣纸将这幅联语抄写下来,送给他的老友、乌江诗人邵子退,并附了一封信说:“最近为乌江项王庙做了一幅对子,已耽搁半年才写成……此联颇不俗,可与范联平衡,你替我推敲。”“范联”,乃指前清贡生、乌江人范琴波撰写的霸王祠中的一幅名联:
司马迁乃汉臣,本纪一篇,不信史官无曲笔;
杜师雄是豪士,临祠大哭,至今墓木有余悲。
时隔不久,他对这幅联语,又做了一次修改,并将修改后的稿子再次送给邵子退,附书说:“子退四弟,项王祠联,一年来苦思不能成句,近以追索之急,不能迟缓,勉力为之,前曾奉正,今改数字,复录呈阅,不宣。”经修改的联语,出现在邵子退的面前:
犹听叱咤之声,外黄未坑,能存孺念,壮哉心鄙秦皇帝;
忍看风云变色,虞姬自刎,专报主恩,战败头抛吕马童。
上联斥责秦始皇焚书坑儒,赞扬项羽起兵反秦的正义性,下联赞扬虞姬和项羽的宁死不屈。吕马童,生平不详。据《史记·项羽本纪》项籍在兵败身死之前,曾称吕马童为“故人”。随后自刎将头颅送给吕马童去领赏。项羽自刎后,吕马童与郎中令王翳、郎中骑杨喜、郎中吕胜、杨武共同分割项籍尸体,因功受封中水侯,文帝十年(公元前170年)薨,谥号“庄”。
在联语的下面,林散之又加附说:“此联实不易做,项王事甚多,不能乱拉,杂芜不文。苦思年余始成,稍可入目。”这幅联语,在最后定稿时,林散之又将“专报主恩”改写成“专为报恩”,这样就更加符合虞姬的身份了。
雄笔映千古;
巨川非一源。
这是林散之逝世时,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为他撰写了一幅挽联。这幅挽联赞誉林散之的书法成就会千古不朽。而且其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不仅是世人公认的书法艺术大师,在诗词、山水人物画方面,也有极高的成就,汇成了像长江一样浩浩东逝的宇宙大观——巨川。
二、孙家鼐楹联
孙家鼐(1827—1909),字燮臣,号容卿、蛰生,别号澹静老人,安徽寿州人。清咸丰九年(1859)状元。他与翁同龢同为光绪帝师,属于帝党官历工部、礼部、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资政院总裁,尤其是在戊戌变法时期倾向维新,创办京师大学堂。据说他的发迹与楹联不无关系。他一生创作的楹联不多,但平实典雅,颇见功力。其联风深受曾国藩影响。其代表性的楹联有:
亿万年济济绳绳,顺天心,康民意,雍和其体,乾健其行,嘉气遍九州,道统绍羲皇尧舜;
二百载绵绵奕奕,治绩昭,熙功茂,正直在朝,隆平在野,庆云飞五色,光华照日月星辰。
传说此联是孙家鼐参加咸丰九年殿试时,咸丰帝命他以大清王朝的兴盛为内容撰写一副长联。此联巧妙地嵌入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六代皇帝的年号,自然贴切,不露痕迹,歌颂了清王朝的伟绩丰功。咸丰帝阅后惊呼:“绝妙!”
生于泗,学于沛,长于濠,凤阳昔钟天子气;
始为僧,继为王,终为帝,龙兴今仰圣人容。
这是孙家鼐到凤阳龙兴寺进香,为朱元璋遗像题联: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濠州钟离(今凤阳东)人,少年时曾在皇觉寺(即后来的龙兴寺)为僧。此联对朱元璋生平作了高度概括,赞颂凤阳地灵人杰,并把朱元璋视为“圣人”而顶礼膜拜。
欲能则学,欲知则问;
守身如玉,守口如瓶。
这是他赠同年柴墨林的一联:此联揭示了一个朝廷命官文章道德所应遵循的准则和安身立命之道。上联由《荀子》“不知则问,不能则学”点化而出;下联成语,信手拈来,皆成佳对。文字质朴,对仗工整,于平淡中见神奇。
幼同贫贱,中更患难,富贵才几时,偏疾病缠绵,回首平生多坎坷;
仰视翁姑,俯蓄子女,娣姒皆无间,能勤劳和睦,伤心垂死竟分离。
这是他为发妻写的挽联。光绪十一年(1885)农历六月初一,孙家鼐的一品诰命夫人宋氏病逝,终年56岁。上联歉疚其寿短,长期共患难却不能共欢乐,使人想起元稹著名的悼亡诗句;下联褒其孝顺公婆、爱抚子女、和睦娣姒、勤俭持家种种美德,痛悼之情亦含蕴其间。
才略足匡时,建策万言当百战;
风规堪厉俗,临危一节重千秋。
这是追悼甲午战败为国殉节的烈士戴宗骞的一幅祠联。戴宗骞(1942—1895),字孝侯,安徽寿州枸杞乡人。中日甲午战争时任威海卫陆军统领,多次击退日军进犯。光绪二十一年正月,终因兵单力弱,败走刘公岛,旋吞金殉节。戴乃孙家鼐同乡挚友。当时枸杞乡民为戴建祠纪念,孙撰联一副,盛赞戴宗骞作为主战派的才略,褒扬烈士光耀千秋的名节。
葵藿有心惟向日;
竹松晚节惯经霜。
这是戊戌变法失败作者用以明志的一幅对联,戊戌变法失败后党谋废光绪帝,孙家鼐力谏不可,并借口养病请退。光绪二十五年底获准以全俸致仕,寓居京师。他有一联当作于此时。上款题“月庄大兄属”月庄兄为何人,不详。但从嘱书的内容来看,应该是同气相求。上联以葵藿向日表示对光绪帝的忠诚,下联亦以松竹经霜为喻晚节,表白自己保持晚节,矢志不渝。既以赠人,又以自勉。
三、赵朴初楹联
赵朴初(1907年11月5日—2000年5月21日)安徽安庆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杰出的书法家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1938年后,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理事,中国佛教协会秘书、主任秘书,上海慈联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常委兼收容股主任,上海净业流浪儿童教养院副院长,上海少年村村长。1945年参与发起组建中国民主促进会;1980年后,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顾问,中国宗教和平委员会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常委、民进中央参议委员会主任、副主席、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2000年5月2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赵朴初一生撰写楹联很多,下面选的是其为寺庙题写的佛教类楹联:
题上海玉佛寺三联:
玉成于汝,谛观如来相好庄严,获诸无尽功德藏;
佛子应念,勤修普贤广大行愿,恒不忘失菩提心。(大雄宝殿)
海上得招提,不与物违真道广;
梦中为佛事,每随缘起自禅深。(方丈室)
勤学五明,弘范三界;
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禅房)
玉佛寺是沪上名刹,也是闻名于海内外的佛教寺院,建于清光绪年间。当时浙江普陀山的慧根和尚至缅甸迎回大小五尊玉佛。回国途中经过上海,留下了白玉雕就的释加牟尼坐像及卧像各一尊,并募款在江湾建寺供奉。1918年,玉佛寺重建于现址。题上海静安寺大雄宝殿。赵朴初的楹联嵌合得很巧妙:大雄宝殿一联的上下联头一个字合成“玉佛”二字,是该寺的寺名;“勤修普贤广大行愿”暗合该寺修的是临济宗普贤戒,也暗示此是是佛教禅宗支派临济宗僧人可成法师募款所建。方丈室中的“海上得招提”即指上海,也是引用建寺碑上所说的“丹艧觚绫,崇闳壮丽,蔚为巨刹,甲于海上。”
禅房的一联中“五明”是指工巧明(工艺学)、声明学(语言学)、医方明、因明:即逻辑学、认识论和内明学(佛学)泛指世界上一切真知。出自藏传佛教中对原始苯教进行改革的象雄人辛饶·米沃祖师之口(见《西藏王统记》);“三界”即神、人、鬼,天上、人间、地狱。代指整个宇宙。这两句是赞颂佛教教义的宏通和广大。
静力伏魔君,广导有情,发愿皈依无上觉;
安禅澄浊世,普教含识,弥天兴起大悲心。
这是1988年赵朴初为上海静安寺新建大雄宝殿撰的一副楹联。静安寺历史相传最早可追溯至三国孙吴赤乌十年(247),初名沪渎重玄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更名静安寺。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寺从吴淞江畔迁入境内芦浦沸井浜边(今南京西路),早于上海建城。
静安寺是全国唯一的真言宗(密宗)坛场,接续了自五代以来失传已久的东密(西藏密宗东传分支)。赵朴初此联的上联“静力伏魔君”、“无上觉”即是弘扬“东密”教义。下联“普教含识”则是指静安寺在弘扬佛法中的责任和作用。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对该寺很是礼重:1993年又来此寺礼佛,并为安养院题词:“老有所终,大同理想。报众生恩,法老为上。如奉父母,如敬师长。美哉梵宫,不殊安养”。
题上海龙华寺两联:
修上乘行,面向未来,初入山门先参弥勒;
诵下生经,心依内苑,侍随海众三会龙华。(弥勒殿)
到此认清净法身,聘般若之青狮,乘三味之白象;
邻近有嶙峋忠骨,观桃花兮碧血,仰塔波兮赤乌。(大雄宝殿)
龙华寺是上海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古刹。据传龙华寺是三国时期孙权为其母所建,距今已有1700多年。有文献可考是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北宋治平三年(1066)更名为“空相寺”,如今尚有赐“空相寺”额、寺碑残石留存。明永乐年间(1403—1424)恢复了原名“龙华寺”。明万历二年(1574)赐名“大兴国万寿慈华禅寺”,寺名仍沿用龙华寺。
龙华寺的名称来源于佛经中弥勒菩萨在龙华树下成佛的典故。现为弥勒道场。弥勒佛也叫弥勒菩萨摩诃萨(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译为慈氏,音译为梅呾利耶,在大乘佛教经典中,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摩诃萨,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未来将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也叫未来佛),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深受中国大乘佛教大师支谦、道安和玄奘的推崇。佛经上说他托生于翅头末城,一个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说法,其经历一如释迦牟尼佛。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以三会说法化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赵朴初为“弥勒殿”撰的楹联即点明“龙华弥勒”的出处,降生、出家、成道、说法的经历。龙华寺西有桃园,民国十七年(1928)辟为,为阵亡烈士陵园,名“血华园”。解放前,国民党凇沪警备司令部位于公园西侧,内设看守所,1927年到1937年,数以千计的革命志士曾被关押于此。公园东北为刑场。罗亦农、彭湃、陈延年和李求实、柔石、殷夫、胡也频、冯铿等革命志士就义于此。解放后改名龙华公园,1952年市工务局园场管理处接管整修,,后改名为龙华公园。1964年,对公园进行扩建整修,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85年,经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把国民党凇沪警备司令部、烈士就义地原址、龙华公园建为龙华烈士陵园。1990年动工,江泽民为纪念碑题写“碧血丹心为人民”,邓小平题写园名,陈云为纪念观题写馆名。
赵朴初为大雄宝殿撰写的楹联,上联仍是在叙写龙华寺历史。其中的“般若”是梵语Prajna的音译意为“终极智慧”这里指两位护法菩萨:骑青狮的文殊和骑白象的普贤。下联即是咏歌葬于龙华塔旁的革命先烈。龙华寺西有桃园,联内“观桃花兮碧血”即指此。龙华烈士中曾有诗句:“墙外桃花墙内血,一般鲜艳一般红”(见《革命烈士诗抄》)。“仰塔波兮赤乌”则是指龙华塔,又称“报恩塔”,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十年(247),传说孙权为报母恩而建。唐乾符、广明年间(874—881年)毁于兵燹。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吴越王钱俶重建,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题上海圆瑛大师纪念堂:
如来讲堂,户牗开阔;
清筵大众,身心圆明。
圆瑛法师(1878—1953)法号宏悟,别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是圆瑛法师福建古田县人。幼读诗书,聪颖过人。18岁在福州涌泉寺礼增西上人出家。先后从当时禅宗名师冶开、寄禅修习禅定,又从通智、谛闲、祖印、慧明、道阶法师听经研教,广猎大小乘诸经论,对《楞严经》造诣尤深。中国近代佛教领袖,1929年与太虚共同发起成立中国佛教会,并连续数届当选主席,法师一生为团结全国佛教徒、促进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1934年,在上海创办圆明讲堂后,就常住讲堂讲经说法,著书立说。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被推选为第一任会长
圆明讲堂位于上海市延安西路434号,是上海最重要的净土宗道场之一。1933年,圆瑛大师皈依弟子顾联承和顾夫人邢景贤两居士发心捐献祖传家产、延安西路私人花园用地,建造殿屋房舍,供养大师,命名为上海圆明讲堂,作为大师在沪弘法修持道场。次年八月落成,由大师主持落成大典及佛像开光仪式。圆明讲堂创办后,圆瑛大师就常住讲堂讲经说法,著书立说。初传临济宗,后成为净土宗道场,设立“莲池念佛会”,每周集众念佛。
题扬州大明寺鉴真纪念堂:
鼓螺蜀冈,羹墙南岳;
风月长屋,花雨奈良。
扬州大明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区西北郊蜀岗。始建于南朝宋大明年间(457—464年),故名。几经兴废,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重建。到了清代(1765年),乾隆皇帝南巡,看到“大明”二字很不高兴,认为扬州人思念大明朝,故敕名为“法净寺”。这样一直延续到一九八零年,鉴真大师的塑像从日本“回国探亲”,才得以恢复原名“大明寺”。今内有鉴真纪念堂和鉴真草药园。
鉴真(688—763年10月4日),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律宗南山宗传人,也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曾担任扬州大明寺主持,应日本留学僧请求先后六次东渡,弘传佛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赵朴初此联既表达对鉴真的仰慕,也赞扬他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比喻高峰、最高成就)。联中的“蜀岗”是扬州地名,大明寺位于该地;“鼓螺”,佛教仪式中的法鼓和法号,喻弘扬佛法。《嘉祥法华经疏》:“螺鼓远闻之义,显大法有广被之能”;“羹墙”,喻对死者的仰慕和怀念。《后汉书·李固传》:“昔尧殂之后,舜仰慕三年,坐则见尧于墙,食则见尧于羹”。奈良,日本名城,古称大和。日本历史和文化发祥地之一,被日本国民视为“精神故乡”。唐代宗广德元年(763)10月4日,鉴真在奈良唐招提寺圆寂,终年76岁。
题镇江金山寺大雄宝殿:
大江浪应梵钟,诸天听法苍茫地;
千里云开宝殿,万佛垂光紫薇间。
镇江金山寺在镇江市区的西北金山上,因唐代高僧法海在此开山得金而故名。原是江心岛屿,素有“江心芙蓉”之誉,清代道光年间开始于南岸陆地相连建于东晋,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原名泽心寺,亦称龙游寺。清康熙帝曾亲笔题写“江天寺”,但自唐以来,人们皆称金山寺,是中国佛教诵经设斋、礼佛拜忏和追荐亡灵的水陆法会的发源地。金山寺寺门朝西,依山而建,殿宇栉比,亭台相连,遍山布满金碧辉煌的建筑,以致令人无法窥视山的原貌,因而有“金山寺裹山”之说。此联咏歌金山寺的万千气象。“诸天听法苍茫地,万佛垂光紫薇间”,出自元代诗人虞集的《送长溪长老归金山》。
题南京栖霞寺:
创业溯南朝,想当年花雨六时,朗公讲席弘三论;
分身还故国,喜此日海天一色,鉴师行踪重千秋。
栖霞寺位于南京市栖霞山中峰西麓,三面环山,北临长江,是中国四大名刹之一,佛教“三论宗”的发源地。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隋文帝杨坚于八十三州造舍利塔,其立舍利塔诏以蒋州栖霞寺为首。唐代时称功德寺,规模浩大,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当阳市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1983年4月,栖霞寺被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88年1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僧朗,又称道朗、大朗法师、摄山大师。京兆人。一说是高句丽辽东城人,生卒年不详。曾就法度学习经论,尤精于华严、三论之学。南朝齐、梁时之三论学僧。梁朝曾在栖霞寺大弘三论教义,被称为江南三论宗初祖。历住摄山栖霞寺、钟山草堂寺弘法。梁天监十一年(512),武帝仰师德风,敕僧诠、僧怀等赴摄山,从师学三论,后仅僧诠一人嗣师之法。一度隐居会稽山,后始入栖霞山。(见《高僧传》卷八·法度传)。鉴真介绍见前。据史料记载,唐代高僧鉴真于天宝七年(748年)第五次东渡日本,东渡时,由于迷失航向,漂流至海南岛,他在登陆北返途中,于天宝十年(751年)途经江宁(现南京),由其弟子灵祐迎到栖霞寺,逗留三日后,返回扬州大明寺。在栖霞寺内,供奉一尊鉴真和尚脱袈裟千漆夹塑塑像,它是日本奈良招提寺八十一代森木孝顺长老亲自塑造,一九六三年鉴真和尚圆寂一千二百周年之际,由日本文化界、佛教界联合赠送给栖霞寺的。
联中的“花雨”据佛教传说,佛祖讲经到精微玄妙之时,天空便降下曼陀罗花雨(见《法华经·分别功德品》)。后用为称颂佛法影响或咏佛门灵异。如李白诗:“香云遍山起,花雨从天来。”(《寻山僧不遇作》);宋·杨亿《译经光梵大师》诗:“空界花成雨,仁祠地布金。”
题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露天铜像:
长忆谪仙人开九芙蓉殊胜境,
仰瞻菩萨像放大吉祥光明云。
九华山古称陵阳山、九子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原名传说因李白诗中有“遥望九华峰”句而更名为“九华山”。
九华山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地藏菩萨道场。地藏菩萨又名释地藏,俗称金地藏。原为新罗僧人金乔觉(696—794年)。金为朝鲜半岛新罗国王子。公元719年,金乔觉作为遣唐僧渡海来唐,卓锡九华,发下“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愿,苦心修行75载,99岁圆寂,肉身不腐。由于信仰虔诚、修行刻苦,金乔觉被佛教徒视为地藏菩萨的化身之一,在九华山建有“肉身殿”在中韩两国有极为广泛的影响。
地藏菩萨露天铜像建于九华山大愿广场,由原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省佛教协会会长、九华山佛教协会会长仁德老和尚发起筹建。2012年9月建成地藏菩萨露天铜像莲花座及像体高99米,为世界第一高地藏菩萨露天铜像。此联为时赵朴初所撰。上联是咏歌李白及其关于九华山得名的诗句。李白诗名为《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据说古称陵阳山因此改名为“九华山”。下联即是颂扬金乔觉地藏王菩萨。
限于篇幅,以下不再做注解:
玉汝于成,谛观如来相好庄严,获诸无尽功德藏;
佛子应验,勤修普贤广大行愿,恒不忘失菩担心。
——题上海玉佛寺大雄宝殿
百千方便救拔从生,诸佛共称扬,担荷如来殷情咐嘱;
万亿毫光照临胜地,九华垂圣迹,慈悲示现不坏金刚。
——题九华山十王殿
自知心是佛;
常以戒为师。
——题桂平洗石庵中殿
东震乾坤大;
林间日月长。
——题临武东林庵庵门
气摄太行半;
地辟幽州光。
——题北京潭柘寺
百福庄严相;
一心安乐行。
——题桐乡福严禅寺
自知心是佛;
常以戒为师。
——题广西桂平洗石庵中殿
虚室有万象;
青天无片云。
——题汕头青云禅寺
慧目破诸闇;
慈眼视群生。
——题莆田龟山古刹大悲殿
占琴岗之名胜;
澍法雨于大千。
——题青岛湛山寺大雄宝殿
普愿天下有情;
都成菩提眷属。
——题山西永济普救寺寺门
千古江山留胜迹;
一林风月伴高僧。
——题泉州弘一墓塔摩岩
无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照天心。
——题福州李叔同纪念馆
天著霞衣迎日出;
峰腾云海作舟浮。
——题峨眉山金顶
天著霞衣迎日出;
峰腾云海占月浮。
——题峨眉山清音阁
且任客心洗流水;
不劳挥手听清音。
——题峨眉山清音阁
雨过千枝争滴翠;
云飞群岭为摇青。
——题峨眉山洪椿坪
庄严千佛层层现;
护念和平万万年。
——题四川德阳万佛寺山门
水库龙藏,广致五洲今旧雨;
大霍山立,护持万世太平花。
——题德阳万佛寺七佛殿
象法重辉圣尼寺;
律传远绍铁萨罗。
——题成都铁像寺
光明无量,十方普照;
圣教常住,三界齐辉。
——题合肥明教寺大雄宝殿
如来讲堂,户牗开豁;
法筵大众,身心圆明。
——题上海龙华寺圆瑛法师纪念堂
勤学五明,弘范三界;
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题广西桂平龙华寺
护国护民,喜见象王住世;
非心非佛,恍闻马祖升堂。
——题南昌佑民寺大雄宝殿
宗依法华,判释五时八教;
行在止观,总持百界千如。
——题天台山国清寺方丈楼
慈眼视众生,弘誓深如海;
慧目破诸暗,普明照世间。
——题扬州摘星寺圆通宝殿
弘教弘禅,高标一塔尊南岳;
爱民爱国,丹心万古护中华。
——题长沙祝圣寺明真法师灵塔
种种供养,普利一切众生界;
念念相续,恒不忘失菩提心。
——题澳门菩提园
策杖临风,诗圣凭栏曾送客;
挥戈抗日,红军飞渡此长征。
——题苍溪临江寺
千余年佛土庄严,姑苏城外寒山寺;
百八杵人心警语,阎浮夜半海潮音。
——题苏州寒山寺大雄宝殿
昭觉堂开应众机,草偃风行三十棒;
圆悟老来垂双手,叶落归根九百秋。
——题成都昭觉寺圆悟国师墓
如如不动,具足圆满,普为利乐众生界;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恒不忘失菩提心。
——题常州天宁寺大雄宝殿
明月挂寒空,般苦心传,冷香飞上诗句;
法云兴旧塔,洞庭波送,慈光流遍神州。
——题鄞县天童寺冷香塔院碑亭
智通三藏、机应五乘,旷代高僧传千载;
学贯古今、名扬中外,四洲弘法第一人。
——题重庆北碚缙云山太虚大师塔
梵宇耀滇池,水月清华,广度鱼龙登正觉;
人间咸净土,香花微妙,好因闻见证圆通。
——题昆明圆通寺大雄宝殿
面面涌风涛,悉皆黄檗婆心,棒喝声高尘不动;
亭亭亘今古,常住普贤愿海,虚空界尽鹤归来。
——题镇江定慧寺大雄宝殿
当知是处恭敬供养,不可以百千万劫说其功德;
若复有人受持读颂,已非于三四五佛种诸善根。
——题昆明华亭寺藏经楼
报众生恩,报国士恩,广集有缘人,同发大心,俱会一处;
行解脱道,行菩萨道,畅游无尽海,高擎法炬,普耀南天。
——题汕头证果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