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墨客网!请
【登录】
或
【注册】
手机访问
|
联系我们
名家推荐:
李秀华
邱禄生
蔡纯杰
魏振同
石雨
杜鸿光
冯磊
王绍明
首页
艺术先知
墨客专稿
艺术动态
艺术展览
艺术拍卖
投资收藏
解读评论
趣闻杂谈
艺术名家
文献书籍
文玩杂项
国宝文物
诗词文赋
文史国学
艺术名家
书法家
画家
机构
传世名作
书法欣赏
字帖临摹
碑贴长卷
名家书法
名作杂赏
艺术展览
全部展览
当代书法
当代画作
墨客诗词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金辽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国学百家
国学文化
文史经典
诸子百家
朝史综论
国学名士
墨客学堂
书法知识
绘画知识
文房知识
装裱知识
鉴定知识
收藏知识
拍卖知识
历史知识
华夏历史
朝代历史
历史人物
著名战役
野史秘闻
史料杂谈
墨客故事
寓言故事
神话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民间故事
儿童故事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幽默故事
恐怖故事
传奇故事
哲理故事
亲情故事
谜语故事
校园故事
名人故事
故事杂赏
商
城
分类阅读
艺术先知
艺术展览
艺术拍卖
投资收藏
解读评论
趣闻杂谈
艺术名家
文献书籍
国宝文物
墨客专稿
诗词文赋
国学文化
动漫先知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先知
>
解读评论
毛笔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石庆鹏:水笔痴心润 纤毫文脉长
信息来源:墨客网 | 阅读次数:3371次 | 更新时间:2016-03-14 13:29:00
石庆鹏,1948年生,江都大桥人,国家级扬州毛笔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传承人,国家级制笔艺术大师,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其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
文房四宝,笔居其首。在中国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制笔、用笔,是最富中国特色的文化传承之一。
从制笔工艺来看,扬州的水笔和安徽宣州的宣笔、浙江湖州的湖笔、北京的李福寿毛笔并列为中国毛笔四大流派。扬州制笔历史可以追溯到1100多年前,而扬州水笔以其麻胎作衬而独树一帜,享誉400余年。清嘉庆《重修扬州府志》云:“扬州之中管鼠心画笔,用以落墨白描佳绝,水笔亦妙。”
2011年,扬州毛笔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主要传承人就是国家级制笔艺术大师、江都国画笔厂创办者石庆鹏。今年69岁的石庆鹏,从事毛笔制作行业50多年,为扬州水笔写书立传、打造本土品牌、研究创新制笔技艺……
扬州制笔已有1100多年历史
江都任氏制笔技艺传承九代
毛笔,是与西方民族用羽毛书写风采迥异的独具特色的书写、绘画工具。可以说,毛笔是中华文明传承几千年最重要的工具。作为书写工具,它为创造中华文明光辉灿烂的文化,促进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族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民间相传,毛笔是秦朝监督修筑万里长城的将军蒙恬首创。不过,近年来考古发现,毛笔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中国人使用毛笔写字作画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之久,最早的实物是在距今2500年左右的战国中期楚墓中发现的。
毛笔几乎贯穿了中华历史文明的各个方面,从原始社会后期的陶器上的彩绘图案,再到古代的甲骨、简帛、名家的法帖手迹等,无一不与毛笔相关,毛笔在文化传承和艺术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汉时,学者扬雄认为“笔有大功于世也”;唐时,柳公权规劝唐穆宗时曰“用笔在心正,心正则书正”;南朝更有“梦笔生花”的传说。
据考证,扬州制笔的历史已有1100多年,出现于五代十国年间。但扬州水笔的制作工艺具体始于何时,已难以考证。石庆鹏介绍,历史上,扬州城及周边乡镇有多处知名的笔墨店和制笔作坊,江都的花荡、大桥、正谊、张纲、吴桥一带毛笔作坊众多,生产技术交叉授受,世代相传。
石庆鹏说,据他的调查了解,扬州水笔制作有两支谱系最为清晰,一支为任氏家族传承谱系,另一支为丁氏家族。其中,任家在清初(1665)就因擅长自制毛笔而闻名乡里,及至任家第80代孙任崇思(字文元)既做笔又开店,广收门徒,传授技艺,家人收藏有当初开店时用的“大桥任文元书柬”封印章一枚,迄今已有220多年。现仍保存完好的《任氏家谱》表明,任氏家族已延绵80余代,任氏第84代孙任世柏,现年已经93岁高龄,也是制笔艺人。不过,现在的扬州制笔,已经从家族传承转化为社会传承。
石庆鹏就是任氏家族制笔技艺第九代传人,师从朱恩华、朱仲山。而他所创立的江都国画笔厂,目前是唯一保存着扬州毛笔完整制作技艺的单位。
麻胎作衬、含水不漏、欲滴不能
扬州毛笔制作技艺入选国家“非遗”
与南方的兔毫、北方的狼毫不同,扬州的水笔兼具了南北方的特点,属兼毫,笔毛中狼、兔、羊三种动物毛都有,并且以麻胎作衬而独树一帜,享誉四百余年。水笔用麻胎制作,唯扬州有之,这是扬州水笔的重要特色。扬州毛笔也成为“麻垫水笔”,其涵水不漏,经久耐用的功能尤为显著。
石庆鹏介绍,制作一支扬州水笔,运用动物毛以及孔麻为主要原料,采用选、脱、齐、压、煎、盖、扎、裝、焊、修、盘、套等一系列加工方法,制成的水笔,具有“麻胎坐衬,含水不漏”的效果。
扬州水笔在制作时使用的工具繁多,多为自制的工具,包括各式各样的盆具、各式梳具等。扬州水笔的制作极其复杂,需要经过120多道程序,大体流程分为水盆、装套、旱作三个环节,环环相扣,道道严谨。
其中,麻胎制作是区别于其他流派毛笔的最显著特征,也是最繁难之处,必须经过选、绕、煮、洗、断、刷、切、梳、分、搞、夹、煎、对、圆、扎、下线、涂底等17道工序的精心制作,才能达到熟、匀、通、透的效果。贴衬和拈衬时又需根据笔的种类、规格、档次不同而灵活掌握,这里面的技艺是艺人长期积累的经验,可意会而难以言传。所以业内强调学者悟性,“虽经十年寒窗苦,功夫深浅在各人”。
石庆鹏17岁进村办毛笔厂学徒,因为撮麻胎,手指上开过两次刀——长期用手捏着毛搓,天天搓就容易产生淤血、长肉钉,要继续做就得开刀把肉丁切掉。开刀后还是要继续练功夫,手指上瘪掉的地方要有肉才行,他就每天推拿500下再睡觉,让肉慢慢长起来。“俗话说,世间三样苦,行船打铁磨豆腐。我觉得应该把我们做毛笔加进去。做毛笔,功夫都在手上,没有10年功不行,不认真学,即使学了10年功也做不出好笔。”
制作麻胎毛笔时特别强调“大煎大圆”“麻轻功重”等技艺,根据“捏手”功夫的深浅不同,制作出来的毛笔效果也有天壤之别。品质上好的扬州麻胎笔,奇特功能在于含水不漏,欲滴不能,书写流利。
除了麻胎制作外,扬州毛笔的各个细节,都显现出精细的水准。以笔尖为例,扬州毛笔以狼毫、兔尖为主要原料,地产孔麻为辅料。狼毫又以东北山区冬季所产黄狼尾质量最好;兔尖又指兔背之毫,以江浙及安徽一带所产山兔尖为最好。“湘江一品”水笔,选料采用秋季小母黄狼尾毛,其毛锋嫩细、刚柔兼备,再配以“兼毫”,美观而有韵致,书写挺健耐用,故被书家誉为“笔中之王”。
数十年改良创新制笔原料
恢复失传技艺做出鼠须笔
在制笔行业中,鼠须笔可算是笔中珍品。
关于鼠须笔的记载,词源中称:“用老鼠胡须做成的毛笔。”相传,古代的书法大家张芝、钟繇皆用鼠须笔,晋代的书圣王羲之从中得到启发,用鼠须笔写下了绝世佳品《兰亭序》。鼠须笔挺健尖锐,与鬃毫相匹敌,但鼠须笔的制法失传已久。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于鼠须笔劲健、耐用的特性,鼠须笔备受历代书法画家的推崇。但是关于鼠须笔的构成,历代有不同的说法。石庆鹏曾经查证过,在中国境内有800多种哺乳动物,其中身上长毛的有300多种,“但真正能用来做毛笔的,只有30余种。”即便是同一种动物,身体各部位的毛发粗细、形状、特性都不尽相同。
对于鼠须,石庆鹏曾经亲自抓来多种老鼠研究过:“鼠须,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会发现它呈三角形。”这样的材料,根本就做不成毛笔。经过仔细地研究,他对传统的鼠须笔制作工艺进行了改良,采用淮兔正脊梁上的上等兔尖毫,配入一定量的兔须进行制作,这样的材料非常昂贵,“现在市场价格每公斤已经达到了13万元”,而且常常是有价无市,
有了上等的材料,在制笔时用水也很考究,最好选择的是纯净水。200只淮兔“尖毛”才够做一支鼠须笔,这样复杂的工艺,一年也只能制作200多只。兔须的刚硬遒劲,配上兔毛的柔顺细腻,赋予了“鼠须笔”绝妙的手感和书写效果。有人说这样的笔写出来的字可谓是步步为营,步步都有笔锋。
在第48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上,石庆鹏的“鼠须笔”获得了2013年“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很多书法家现场挥毫后大为赞叹。
做工精致的鼠须笔,大受欢迎,但不菲的市场价格也让人咋舌。石庆鹏说:“毛笔和书法都是我们的国粹,高价和精品只能让毛笔淡出我们的生活,除了工作或者是爱好与书法有关的人,其他人会更少用到毛笔。”
随着环境变化和生态恶化,适合做毛笔的动物毛也越来越稀少,面对这些问题,石庆鹏有自己忧虑,但也有自己的未来梦想。“如今,好的材料越来越少,我们也在研究替代品。”
在他的公司,他们已经研究出了使用日本的花生壳提炼的尼龙丝制作成的毛笔,“成本降到了18元钱左右,功能和鼠须笔基本一致。”如果批量生产,优质毛笔也就走入“寻常百姓家”并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了。
独创动物毛制笔脱脂技术
不愿藏私,向同行倾囊相授
用动物毛制作而成的毛笔,工艺细致而独有韵味。但动物毛也存在着油脂多,脱脂不好,在制作毛笔时很容易手滑,写字时也时常出现漏墨的现象。
传统的技术,采用腌制的方法将动物毛浸泡在石灰水中,用重碱脱脂,这样处理过的毛轻者尚能使用,重者可能会失去光泽,脱毛,易断,没了柔韧性,更达不到理想的书写要求。
石庆鹏执著研究的精神,在脱脂这一项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他从事制笔业的数十年光景里,他见过无数位制笔工艺师,在处理制笔的辅助材料时,采用高温的方法来给这些材料脱脂。
虽然没人尝试过,但如何不将同样的手段运用于笔毛的脱脂?
一烧、一包、一揉……他独创出了全新的动物毛脱脂工艺,采用110度左右的高温加热40目或60目的稻壳成灰,用鹿皮包裹稻壳灰和动物毛,在手中边揉搓边分辨声音,到达合适的程度,动物毛上的油脂会经过余热自动脱落。
对于这项技术,石庆鹏从来不吝啬于分享。
在他出版的书籍中以及平日与同行的交流中,他都将自己掌握的这门手艺倾囊相授,“但说起来容易,学起来难。”即使是跟着石庆鹏多年的老师傅,至今也没有学会辨声这样的本领,“声音粗糙了,就说明脱脂脱过了,刚刚好的程度其实很难把握。”
创新的一连串想法时常从石庆鹏脑子里蹦出,但是对于老祖宗千百年传下来的技艺,他依然由衷地敬佩。“扬州的水笔‘麻胎作衬,带水入套’,所谓‘麻胎作衬’,就是我们先人在做笔时,以孔麻制作成纤维,像毛一样细,衬垫在里面,很难的,工艺很深,它的好处是什么呢?含水不漏,含水性能好,含墨性能好,书写流畅。”而单将孔麻制作成发丝一样的细,没有十年的功力,是很难学成的。
不过,他也有自己的烦恼:环境的恶化和工业化的扩张,使得孔麻的种植面积日益减少,野生的孔麻几乎快要绝迹,而野生的动物毛也越来越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技艺再好,没有好的材料也难以加工出精品。”
将扬州水笔推广到日本
日本市场九成毛笔来自扬州
经过10多年磨炼的石庆鹏,技艺已经十分出色,却不甘心只做一个传统手艺人。1982年,已经30多岁的石庆鹏在同事们的诧异和家人的支持中,辞去了江都毛笔厂的稳定工作,打算单干。
为做毛笔生意,石庆鹏先是将自己的工厂挂在村里一家做布鞋的村办企业的名下算作它的一个车间,工人也只有他自己。一个人跑订单,一个人加工,赚点钱再继续放到厂里运转。很快,厂里的工人增加到了3个人、5个人再到10个人,毛笔生意越做越大,2年后也就是1984年,他的小厂终于正式更名为“江都国画笔厂”。
和周边许多传统毛笔作坊一样,石庆鹏的工厂一开始也是给别人做湖笔的代加工,而这一做就是10年。到了1991年,他终于有了自己的客户和第一笔大订单。可是,随着工厂效益越来越好,工人也越招越多,石庆鹏却产生了一个新的困惑,那就是他们生产的毛笔“有实无名”。
“行业里的人都知道我们扬州水笔好,可是普通人并不了解呀。”石庆鹏解释,无论是一开始代加工湖笔,还是后续接到的日本订单,他们生产出来的毛笔都被贴上了别人的品牌。贴牌后,毛笔的价格更是翻了几番,甚至十几番。
“普通人买毛笔都是认品牌的,即使我们的质量再好,别人也不知道呀,因为我们扬州水笔一直没有自己的品牌。”一直都帮他人做嫁衣,为什么不能做出自己的毛笔品牌?下定决心的石庆鹏打算不计成本,打出了扬州本土首个毛笔品牌——“扬州水笔”。
毛笔在日本,又称“水笔”,与扬州水笔同根同源,性能也一致,因此,日本人尤为偏爱扬州水笔。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位日本人慕名来到江都,找到他的小笔厂。看到石庆鹏的样品,这位日本人相当地满意,想全部买走。虽然当时生意尚未做大,但是石庆鹏看到了这里面的商机,他豪气地将每种产品的样品都免费提供给了对方。
本以为顶多只能交个朋友,没想到20多天过去了,这位日本人又回到了石庆鹏的笔厂,和他谈起生意,这也是石庆鹏人生中第一笔“大单子”。那个时候他一年辛辛苦苦做带技工,才有7万元的订单,这次一下子来了15万元的订单,石庆鹏更是拼尽全力,一定要做好。时光飞逝,多年的相处,他和对方已经成为了十分要好的朋友。当年的日本商人早已退休,他的儿子依然在和石庆鹏合作,至今已二十多年。
日本人热爱书法文化,但是在日本当地,制笔业也存在着人才匮乏的问题,“每年他们都要从中国进口大量的毛笔,而其中90%以上的都是来自扬州。”
为扬州毛笔制作“立传”
编纂国内首部毛笔制作史料
历史上,制笔方法靠的是口口相传,这项技艺千百年来依赖于言传身教。但在扬州,身怀绝技的制笔人却已经寥寥无几。
作为中国毛笔四大流派之一,扬州的水笔兼收并蓄,是南方羊毫和北方狼毫的综合体现。但寻遍全国各地,都无法找到一本关乎制作毛笔技艺的史料书籍。
如何让这门“老手艺”留传下去,石庆鹏打算自己为扬州的毛笔制作留下点文字资料。
2013年,作为唯一保存扬州毛笔完整制作技艺的江都国画笔厂获得了国家文化部非遗保护的专项资金。“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该专项资金首先可用于非遗项目的书本编撰。资金问题解决了。”经过查询大量的文史资料与实地考证,石庆鹏和专家们一起梳理了扬州毛笔的制作技艺。
《美在人间永不朽·扬州毛笔》《制笔艺术六讲》《毛笔与书画》,石庆鹏一下子捧出了三大本扬州毛笔制作方面的学术读本。
2015年6月,《毛笔与书画》第一版开始印刷时,石庆鹏长舒了一口气。“从学术性、制作技艺到普及版三本丛书各有侧重。”这三本书的出版,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们采用了图文并茂的形式,从扬州毛笔制作的历史起源到如今的120多道制作工序,再到近千个不同毛笔系列的精品等,都有所涉及。“三本书的编纂填补了全国毛笔制作行业暂无史料书籍的空白。”业内专家如是评价。
未来,石庆鹏还有自己的打算。“将来有机会我们还想出版一本毛笔大全,让更多的人了解制笔这项传承千年的事业。”
最着急水笔制作传承
建毛笔文化会馆
吸引书画家交流
后继传承,是石庆鹏这些老手艺人最着急、最担心的事情。
“国内对毛笔的需求慢慢在增加,毛笔的供应却可能跟不上。生产团队在衰落,你看我们厂里的师傅平均年纪57岁,这个传承的队伍是多么可怕!”石庆鹏担心,5-10年后市场繁荣起来,他们这批老师傅又退下去后,已经没有人能拿出好毛笔了。“最可怕的就是断代,没有人能够完整地传承这些工艺了。”
石庆鹏分析,学做毛笔辛苦、收入不高,是他们这一行从业人员不断流失、收不到年轻徒弟的原因。此外,真正的扬州水笔制作手艺,无法进行工业化大生产,即使研究动物毛进行创新,也只能解决一部分原料的问题。
近几年,石庆鹏还在忙着一件事,就是建立一家扬州毛笔文化会馆。不但用于展示毛笔技艺,也可以吸引全国各地的书画家前来交流,以此来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对书画感兴趣,对毛笔感兴趣。
石庆鹏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扬州水笔,希望年轻人有眼光、有兴趣、有毅力来传承这个文化遗产,“那样,扬州水笔一定充满了生机。”
访谈
水笔在延续扬州精致厚重文化
记者:从事毛笔制作、研究数十年,您怎么看扬州的毛笔艺术现阶段的发展?
石庆鹏:在历史上,扬州毛笔就是中国四大名笔之一。毛笔制作工艺不同,适用的范围也不同。而扬州毛笔最合适干什么?以前的扬州水笔以小毛笔为主,最适合写蝇头小楷,比如说画家用来勾勒细小的地方,过去账房先生用来写账,考生赶考、官员批文,都是用的扬州水笔。
扬州的毛笔经历了清代的繁盛后,曾经经历过低谷时期,但是扬州的水笔艺术始终没有消亡。近年来,扬州水笔依托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古城,将毛笔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且靠着扬州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广泛宣传扬州的名家和名笔,使扬州的毛笔制作技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2011年,扬州毛笔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显示了扬州古城的魅力与扬州水笔的影响力。
记者:从历史上来看,扬州文化与扬州水笔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石庆鹏:古代扬州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很多著名的文人雅士都曾居住在扬州,诗画文墨之风绵延千年不衰。《扬州画舫录》曾道:“四方贤士大夫无不至此。”到了康熙时期,扬州聚集了一批声气相投的书画家,他们杰出的成就北抗京师,南媲吴门,异军突起,开一代画风,这就是“扬州八怪”,亦称“扬州画派”。当时的扬州书画市场极其繁盛。据传有以出售书画为生的书画家二百余人,经营文房用品的店铺不计其数,大大促进了扬州制笔业的发展。扬州画派及其追随者们对毛笔的特殊需求,对于扬州毛笔制作工艺的改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到了清代中期,扬州盐业兴旺发达,盐商们有条件有实力有雅兴参与文化活动,刊刻图书,构建园林,崇尚书画,创新工艺。也正是扬州文人文化和盐商文化的繁荣,带动了书画市场的繁盛,也直接拉动了扬州水笔产业的发展。在文人和盐商的倡导下,扬州的手工艺品往往呈现出独特的风貌,效法文人,直抒胸臆,每一件作品都大有浓郁的文化气息。而扬州的水笔也延续了这种精致厚重的文化,件件做工精巧,精致玲珑剔透。
记者:这两年,扬州本土毛笔市场有了哪些变化?
石庆鹏:变化很大,现在从我们业务来看,国内的生意正在逐步好起来,从订单和咨询都可以看出来。不过,毛笔市场兴起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有很多家长来我们这里咨询怎么帮助孩子学好书法、用好毛笔,但是用毛笔写书法,没有速成法,要靠时间来练习。因为中国汉字的书体太丰盛,再加上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字体特点都不一样,对笔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人也说,善书者不择笔。但我们的观点是,好马配好鞍,学书法必须要用好的笔,功底再看个人修行。所以,我们试图将毛笔的推广,与提高学生写字兴趣结合起来,研究怎么让学生在不长的时间内,他就能很好地把握住毛笔。
记者:现在是否研究出了最适合推广的毛笔?
石庆鹏:不同书体,对笔的要求也不一样。例如,写楷书,适合用狼毫笔或者混合上品羊毫制成的兼毫笔;写草书,虽不限制用笔,但以羊毫毛笔或以柔性毛料制成的兼毫笔为最佳。而对于初学者来说,狼毫笔和兼毫笔更易上手,而功力深厚的书写者则也可以用软毫笔写出刚健挺拔的字,用硬毫笔写出平和柔韧的字。
做笔这么多年,我们一直认为,适合写欧体字的笔是最难做的,因为欧体字步步丰满、步步都有笔锋,让每一笔都能体现出同样品位,这对毛笔的要求非常高。我认为,当年欧阳修写出的欧体字,所用的笔一定是非常好的鼠须笔。
所以,如今从造笔上来说,我们想反其道而行之,先攻克出能专写欧体字的“欧体笔”。我们往这个方向研究,就是为了能让初学书法者尽快上手,更容易培养兴趣。
记者:您怎么看未来国内的毛笔市场?
石庆鹏:我认为毛笔未来的前景非常广阔,市场空间很大。现在国家在倡导书法教育,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学习书法。学书法就要使用毛笔,对毛笔的需求自然也会慢慢增加。你看,日本一亿多人口,但是每年除本土生产的毛笔外,还要进口2000万只。差不多每五六个人每年就购买一支毛笔,如果换成在国内,这个毛笔需求将会十分巨大。目前国内的毛笔生产量其实不到5亿支,未来翻几倍、十几倍的可能都存在,如此大的市场正在等待开发,而扬州水笔,更应该赢得先机。
上一篇 ∧
中华技艺:非遗传承人图解毛笔制作过程
下一篇 ∨
书协副主席陈振濂:“谁来都行”是书法专业的悲哀
相关动态
写实与写意:宋代花鸟画的审美趣味
书法——中国文化的核心
赵晶:明代画院画家的选拔与日常
刘汉娥 :连环画当年的辉煌是怎么出现的?
冯嘉安:容庚书画鉴藏中的身份焦虑
中国画欣赏三大看点:气韵、笔墨、章法!
北大教授朱良志谈中国艺术:从自己的真实生命体会出发,就是创造永恒
曹俊:探索中国艺术走向世界的一个范本
谢丰、杨代春|润物无声 高校如何做到“文化育人”?
古装剧该如何创新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笔无常法 雅丽丰繁——任伯年绘画作品展”策展记
如何链接艺术资源与教育需求
书法家推荐
李方平
孟庆柱
刘尚玺
覃非凡
潘桂林
刘裕华
罗仕通
岑岚
郭绪忠
徐明瑜
画家推荐
高民利
陈醉中
赵锦龙
高强
王家训
周俊洋
康志东
张相三
吉瑞森
施立华
关于墨客网
|
网站声明
|
网站公告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墨客
|
会员注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
京ICP备15049736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