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大克鼎
大克鼎西周孝王时期上海博物馆藏大克鼎,又名克鼎、膳夫克鼎,为西周晚期著名重器,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任村,距今有2800多年。与此鼎同出土的还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钟六件、镈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因此称此鼎为大克鼎,小鼎为小克鼎。大克鼎是周孝王时大贵族克为颂扬国君、祭祀祖父所铸,形体巨大,......

-
〓 豳风图
自宋代画家李公麟作《豳风图》后,以《诗经》为画题的创作和临摹便历代不衰,其中当属马和之的《诗经》诗意画最为著名。马和之,生卒年不详,宋钱塘(今杭州)人。绍兴进士,曾任工部侍郎、善画山水人物。宋高宗、孝宗(1201~1233)时,皇帝手书诗三百首,由马和之一一配上图画,即是流传后世的巨幅长卷《毛诗图》,可惜散失寰宇。《豳......

-
〓 小克鼎
小克鼎西周孝王时期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小克鼎为光绪十六年(1890年)在陕西扶风县法门寺任村出土的青铜器之一。铭文中所述器主人为“膳夫克”,故称克鼎,又称膳夫克鼎。为与大克鼎区别,也称小克鼎。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小克鼎高35.4cm,宽33.6cm,重12.54kg。造型雄浑厚重,圆形硕腹,双立耳,蹄形足。鼎耳上饰三头夔纹......

-
〓 采薇图
李唐(约1050~1130)字晞古,河南三城(今孟县)人。徽宗时为待诏,南渡到临安,再度进入画院。善画历史故事,常常借古讽今,借画喻志,以表达他的爱国之情,《采薇图》便是其中一幅典型的作品。“采薇”的典故讲述周武王讨伐纣王,伯夷、叔齐叩马相谏,他们以食周粟为耻,隐居首阳山,靠采薇充饥,以至饿死。伯夷、叔齐的忠贞气节在古......

-
〓 散氏盘
散氏盘西周厉王时期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散氏盘,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有人认为作器者为矢,又称作矢人盘。铸造年代约在西周厉王时期,与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同为西周晚期青铜器,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曾轰动一时。散氏盘大约于清代前期在陕西凤翔出土。相传清康熙时,扬州徐约齐以重金购自歙州程氏,后又归于扬州洪氏。清阮元......

-
〓 江山秋色图
赵伯驹(1119~1185),字千里,宋朝皇族,南宋高宗时任浙东兵马钤辖,因擅画青绿山水而享盛名。明代“文人画”的倡导者董其昌称赞他的绘画“精工之致,又有士气”,“虽妍而不甜”。《江山秋色图》描绘深秋山川郊野的壮丽景色,重峦叠嶂,奔腾起伏,悬崖峭壁间瀑布飞溅,行云缭绕;山下河川碧水涟涟,蜿蜒回转;河畔错落有致的房屋楼阁......

-
〓 毛公鼎
毛公鼎西周宣王时期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毛公鼎为西周晚期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公元前782年)的青铜重器,因作器者毛公得名。鼎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重34.5公斤。大口圆腹,二立耳,三蹄足,造型浑厚凝重,饰纹简洁古朴,标志着西周晚期青铜器已经从浓重的神秘色彩中摆脱出来,淡化了宗教意识而增强了生活气息。腹内铸......

-
〓 踏歌图
马远,生卒年不详,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西),后居钱塘(今浙江杭州),是”南宋四家”之一。其主要成就在山水画上,他的作品布局简约、线条遒劲、水墨苍润。他善用“斧劈皴”,构图多取局部,常以山之一角、水之一涯来展现全景气氛,人称“马一角”。画面多留空白,造成空旷虚渺的氛围,形成南宋特有......

-
〓 虢季子白盘
虢季子白盘与散氏盘、毛公鼎并称西周三大青铜器,是西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5年)虢季氏子白为纪念其受周天子命,率军战胜玁狁立下奇功,受到周王的褒奖而作的重器。盘形为圆角长方形,长132.2厘米,高41.3厘米,宽82.7厘米,重215.5公斤,四壁外铸有8个衔环兽首,口沿饰一圈窃曲纹,下为波带纹。盘内底部有铭文8行11......

-
〓 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鼎殷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司母戊大方鼎是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1939年在河南安阳出土,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因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今亦多释作“后母戊”,后母戊即商王武丁妻子之一的妇妌。司母戊鼎器型凝重,形制雄伟,纹饰华丽,工艺精美。高133厘......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