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是书画家及文学爱好者、国学爱好者的必修课。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人文科学,主要是探索美的本质、对美的感知和认知、创造。就是引导人们了解什么是美,怎样去认识美、掌握美、创造美,虽说各人角度不同、所处时代、所处环境不同,存在差异这是必然的。古贤道:和而不同。从差异中寻找共同点,几千年来,古今中外总算对艺术品有了基本的审美标准。中国书画的形式美、韵律美、墨色美、笔法美、意境美,被大家所接受、所向往、所守望,成为审美观的主旨要意。
书画应传承美
中国书画主要是体现民族精神和个性风格,我们就要把目光和心思放在书画神采和特征上。书法作品有行书、草书(大草、狂草不再细分 )国画有小写意、大写意,都是把创造意象,构造心境放在第一位。这种美,线条流畅,气息饱满,笔墨圆润,运笔如风摆柳自然轻盈,出锋似鸟惊林节奏明快,质感带着美感扑面而来。
自古书画同源。国画用笔如同书法,基本要求一样,唐朝的吴道子用笔中锋,线条有立体感,史称“吴带当风”。这里着重说的是,书画所能表达的线条美。因为书画就是用线,可见其功夫厚重与否,能不能力透纸背,能不能表达出生命力,使线条富有弹性,有张力;线条在运动过程中,长短直线、曲折弧形,表现水波云涛,藤蔓缠绕的各种各样的不规则的线条,不仅有活力,还要有节奏感,给人以力度,给人以美感。这就是运笔的快慢缓急,不是匀速、而且适时加速度,如同音乐高低天成,拍节有度,韵律悠扬。
书画应表现美
人们的审美角度、时空不同,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如热恋情人,咋看都美丽,成家有儿女了,生活压力增加,夫妻相视缺少激情,这很正常。书画也是如此,当你临一个帖,审美疲劳也是正常,读一幅画也是有疲惫的感觉,所以,创新成为一种力量,一种必然。古今中外都是这样,从而推动了历史进程。国家提出“守正创新”,守正就是守优秀书画传统,创新就是“推陈出新”,创新要以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标准和需求为基本方向,把书画所具有的各种美妙表达出来,就是其中一个点,一个侧面的也要把美表现出来,也是一种精神享受。
从书法上看,工具就是文房四宝,不是其他物件;中国画就是中国画,宣纸、特殊的颜料,其他不能替代。为什么社会上出现一些看不惯的丑书、一些看不懂的画作,中华民族包容性强,允许百花齐放,只要无毒无害就可以存在。昙花一现也好,一阵风也罢,反正成不了气候,污染人们清澈的眼睛也是微不足道。书画表现美是一种美德,一种责任,一种良知。老百姓对丑书丑画不屑一顾,一些人自我欣赏不必奇怪,如果是书画界的大腕名流仍陶醉在自我感觉良好状态中,那是对大众审美观的挑战。
书画应创造美
这个创造是在继承古典书画艺术基础上的创新,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真诚、善良、正义、朴实和真性情之美,不是所谓的名人想咋写咋画的轰动一时的效应。艺术要经受历史的打磨。书画也是如此。美,就是具有吸引力,使人赏心悦目,渐入佳境;美,就是具有感染力,以文化人,以艺术品启发人,鼓舞士气,净化心灵;享受书画,从而远离江湖,脱离俗气,脱离低级趣味;1980年前书法归全国美术家协会,美术一词,顾名思义,就是创造美的技术、艺术,是艺术必然高于生活,书法也要高于写字,故,书法是书写其法,国画用笔其书其韵。
如正书(楷书、隶书、魏碑、爨体)要体现中国字的方正饱满、万千气象,当然每个字的笔画结构,要确定中心点,都来“护宫”,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独立结构等,都要方正饱满,稳健均衡,笔划穿插避让,就是为了字的笔划均衡,正书之美,就在饱满之间、均衡之处,虽然在书法创作方面,有增减笔划,只要基本合理,为求其美,恰到好处,当然称其道。国画方面更加着重运笔的变化和质感,这都是在书其法、求其韵,不是描字、描画,更不是某些大师的工业流水线生产艺术品,那不是书画艺术品,顶多算个书画制作人,脱离了大众审美标准,跌落于江湖。
凡人喜欢传统书画,打开眼界,提升欣赏水平非常必要。提倡多交流,不需要盲目乱捧场,多看看书,多读读书法碑帖,先贤画作,多与清凉人打交道,必将把提升对美学的认知,以美学为标,欣赏欣赏书画就能获得更多的幸福。
作者方域左邻(李辉民),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楹联学会理事,商丘市诗词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