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很容易就画得像一个大师,但我要用一生来画得像一个孩子!”
——毕加索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面对孩子无拘无束的涂鸦作品时,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天哪,这简直就是艺术大师作品啊!
在艺术展厅,面对许多名画大师的作品,会这样想:这哪里是小孩子的涂鸦呢?
美国ABC新闻网就曾邀请了几位艺术家参与了一个测试,看看他们能否从一堆绘画作品中,区分出哪些是来自成人艺术大师的作品,哪些是来自4岁左右孩子的涂鸦作品。
这是小朋友画的。色彩很直接,从颜料管里挤出来原色,没有调和,直接就画上去,颜色与颜色间不加任何考虑。笔触也是信手,杂乱无章,只是单纯的涂抹动作和重复堆叠。可以说这是一幅纯纯的不加思考的“颜料集合”。
这是Willem de Kooning(威廉·德·库宁 荷兰籍美国画家)的《那不勒斯的树 A Tree in Naples》
跟上一张相比,最直接的区分是,颜色经过了调和。画面中呈现出的蓝色是有层次,有选择的。笔触基本集中在经纬两个大方向,并且看得出是有控制的(一笔下去粗细均匀,有力度感,有速度感,并不只是拿着画笔在画布上拖。这个好难描述,同理可想象一下书法的提按顿挫)。
这幅也是小朋友的作品,她简直是个天才!使用了剃须泡沫和颜料,并用了转印的技巧,创意出完美的大理石肌理的绘画作品。
这也是小朋友画的。尽管有了混色的意识并且色感也不错,但笔触还是暴露了。跟第一幅的小朋友一样,小孩子的手对画笔的控制力有限,笔触总是很飘忽,不肯定。
这是Hans Hoffman(汉斯·霍夫曼 从德国来到美国的艺术教育家)的《金链花Laburnum》
。这种复杂的构图,有意识的色彩布局,颜色多而不脏乱,并且有收有放(随意的红圈,和细致的红曲线、红十字),不像是4岁小孩能做到的。
Gerhard Richter(格哈德·里希特 国的波普艺术家)的《树林》。
其实也应该很好判断,还是这两点,色感,笔触。
这还是小朋友画的。色彩组合得很厉害,笔触上则可以看出点端倪。儿童行为有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同义反复”。同样的动作,他会一直重复下去。你看出画面上重复出现的元素了吗?
这个小朋友一直在画圈。换了不同颜色(但应该还是同一支笔,笔触也是相似的),但动作几乎没变,圈的大小也相差无几。
这依旧是小朋友画的。有很明显的试色痕迹,一部分孩子喜欢把所有颜色全都尝试一遍后再在最后一层上涂盖自己最喜欢的颜色。对手部小肌肉控制的不稳定性造成笔触往复或覆盖涂抹都是经常发生的。若要将艺术家与孩子的作品相论,前者着色的目的性更强。
仍然是小朋友画的,不难看出只是一幅蜡笔留白+混水彩色效果的作品。
这是Sam Gilliam(山姆·吉列姆 非裔美籍艺术家)的《咖啡百里香Coffee Thyme》
画法可能显得幼儿,但画面里不同宽度的矩形和正三角形的组合,表明这是个有意识的布局。而且在颜色上有种刻意为之的规律,小孩在颜色的选择上会更随机,而且形、色分离的情况会比较多,也就是说,他不一定一行只用一个颜色,而是会一种颜色一下子画好多行,而且不一定等这一行画完,就换成了另一个颜色。小孩对色彩的感受力是发散状的,而不是切割开的块状。
这幅仍是小朋友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