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釉花口高足杯,宋,口径9.8cm,足径4.5cm,高6.3cm。
杯口呈五瓣花形,器身呈花瓣状,高足微外撇。通体施白釉。
此杯造型仿金银器中花瓣形高足杯而制,精致细巧,釉色洁白,釉质光润,体现了宋代白瓷的烧制水平。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注壶、注碗,宋,通高24.3cm。
注壶:高21.5cm,口径3.5cm,足径9cm;注碗:高12.3cm,口径17cm,足径9.8cm。
注壶直口,有盖,盖顶置狮形纽,折肩,弯流,曲柄,圈足。肩部划花缠枝牡丹。注碗葵瓣式口,碗体呈六瓣花形,圈足。注壶与碗通体施青白釉。
注壶、注碗组合成套,是温酒用具。温酒时将注壶置于注碗中,以碗中热水温之。其形象较早见于五代顾闳中所绘《韩熙载夜宴图》中。
从纪年墓出土的实物看,成套的注壶、注碗多为北宋遗物。其中以安徽宿松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吴正臣夫妇墓出土的一套青白釉注壶、注碗最为精美。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曰:“大抵都人风俗奢侈,度量稍宽,凡酒店中不问何人,止两人对坐饮酒,亦需用注碗一副,盘盏两副,果菜碟各五片,水果碗三五只,即银近百两矣。”说明北宋时曾普遍流行使用注壶、注碗。
景德镇窑青白釉倒流壶,宋,高11.2cm,足径6cm。
壶体呈瓜棱球形,一条堆塑其上的螭龙巧妙地形成壶流与提梁,平底,底中心有一注酒的圆洞。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
此壶设计巧妙,因利用连通器原理,注酒时将壶倒置,从底孔注酒后,再将壶正置,即可从螭龙嘴往外倒酒,故称“倒流壶”。
西村窑青白釉褐斑刻划凤纹大碗,宋,高8.9cm,口径33.3cm,足径9.5cm。
大碗折沿,弧壁,圈足。通体施青白釉。碗内底刻凤纹,并饰有5组规则的褐色点彩。内壁刻缠枝莲花纹,花纹上随意点缀褐色彩点。碗外壁素面无纹饰。
此碗形体大而规整,以刻花与点彩相结合进行装饰,繁而不乱,为宋代西村窑瓷器的代表作。
青白釉刻花加褐色彩绘是西村窑特有的品种。这种点彩手法在广州晋墓出土的青釉器中已有发现,可见它是由晋代流传下来的。
吉州窑绿釉刻花枕,宋,高9cm,枕面26.5—22cm,枕底24—19cm。
枕如意形,底中心有长方形孔。通体施绿釉,底素胎无釉。枕面依枕形外周划复线开光,开光内刻叶纹4片,枕侧戳印朵花。
绿釉枕是宋金时期比较流行的瓷器品种,尤以北方窑烧造较多,如河北定窑、磁州窑,河南鲁山窑、宝丰窑、禹县窑等均有制作。此枕纹饰与在吉州窑窑址中采集到的标本类同,为吉州窑绿釉器物之典型。
吉州窑黑釉剔花梅瓶,宋,高19cm,口径5cm,足径6.8cm。
瓶小口,圆唇,短颈,丰肩,内凹足。通体施黑釉,器身剔折枝梅花,纹饰部分露黄色胎,花蕊用褐彩勾画,装饰效果极强。
定窑白釉刻花折腰碗,高5.5cm,口径16.8cm,足径9.4cm。
碗敞口,浅式,斜腹,近底处内折。通体白釉,口部镶铜。碗内、外壁及里心划刻莲花、莲叶纹。
此碗白釉纯净,所饰莲花线条自然流畅。碗之内、外壁均有刻划纹者较为罕见,此碗是定窑瓷器的精美之作。
哥窑葵花洗,高3.5cm,口径12cm,足径8.8cm。
洗呈葵花瓣式,洗心微向内凸起,底有6个支钉烧痕。通体施灰色釉,釉汁厚润,釉面满布开片,纹片大小相间,大片的纹线呈铁黑色,小片的纹线呈金黄色,故有“金丝铁线”之称。
洗在古代生活中用途广泛,有盥洗用具,亦有文房用具或陈设品。其形制广口,折沿,宽唇,深腹,平底。汉至晋代流行在器物内底刻鱼纹,有陶、青瓷制品。宋代南北瓷窑普遍烧造。此洗造型玲珑小巧,典雅可爱,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精细之作。
哥窑八方贯耳扁瓶,高14.9cm,口径4.6-3.7cm,足径4.8-6.4cm。
瓶仿青铜器式样,为八方形,口微外撇,颈部凸起两道弦纹,两侧各有一筒状圆形直耳,中空,俗称“贯耳”。腹下部丰满,高圈足微外撇。底足一周无釉,呈黑色。
此瓶釉面光亮莹润,通体开细碎鱼子纹,纹片自然美观,别具一格,为典型的哥窑产品。
哥窑八方碗,高4.2cm,口径7.8cm,足径2.8cm。
碗呈八方形,口微外撇,弧壁,瘦底,八方形圈足,足微外撇。碗里外满施釉,外壁施釉较厚,开片较大,为冰裂纹;内壁施釉薄,开片细小而密集,形成一种无规则的蜘蛛网线,即百圾碎。口沿因釉下垂呈现出紫色,足边无釉,呈铁黑色,俗称“紫口铁足”。
此碗造型新颖雅致,折角棱线分明,线条宛转自然,为宋哥窑器物中的珍品。
吉州窑剪纸贴花小碗,宋,高5.3cm,口径10.5cm,足径3.5cm。
碗敞口,碗式较深,浅足露胎。里外施两种釉,外施酱釉,点以浅黄色斑点,里为窑变花釉。碗内壁饰3组酱色菱形开光式剪纸纹样。
将民间剪纸贴花艺术直接运用到瓷器的装饰上是吉州窑匠师的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