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波锦里联 弘一
中国书法艺术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真、草、篆、隶、行诸体。这些书体的形成不但反映出不同时代的艺术特征,更反映出处于不同时代的书法家对书法个性艺术特征的追求。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书法家长期临帖学习、创作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书法家个人学识、审美理想以及人生态度的综合反映。它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似他”到“是我”的过程。
第一阶段“似他”,就是要从临摹古代经典碑帖入手,进行技法、结构等基本功的训练学习。临摹是学习书法非常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在初学及入门阶段更为重要。清代包世臣说:“学书如学拳。学拳者,身法、步法、手法、扭筋对骨、出手起脚,必极筋所能至,使之内气通而外劲出。予所以谓临摹古帖,笔画地步必比帖肥长过半,乃能尽其势而传其意者也。”
临摹要经历一个从入帖到出帖的学习过程。齐白石在《题画诗》中曾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他其实是在说明无论作画还是写字、学习古人是必不可少的,但关键是怎样临,临什么。这就要求在临摹伊始我们要带着问题去临摹,而不仅仅是“依样画葫芦”。在临摹中要去吸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这种营养既包括技法、结构、用笔方面,也包括字距、行距的处理,整体章法布局、疏密的运用,乃至字的整体风格的把握。只有这样,在临摹其形之时,才有可能找到其神,并为我所用。临写过程中,有些书法家老纠结于临的像不像原帖,其实,似与不似这是一个反复从认识到补遗的过程,也是艺术水平不断提升的发展过程,更是最终能产生个人风格的必经之路。同一件碑帖在学书之初的临习与学习若干年后再临写,肯定会有不同的心得和收获。
如果说临摹为厚积薄发做准备的话,那么“出帖”便是在你准备充足之后的自由发挥,也就是“是我”的营造。这种艺术的发挥里边不但让他人能感到你的字“有出处”,而且是“出处”丰富,既展示根基之厚,渊源之深,又有一种似曾相识,但又不知是谁的陌生之感。这就是说由“似他”到“是我”了。当然,这里面不只是技法、结构、章法等基本问题,更多融入的是自己的学识、素养、品德、情趣、经验、性格、习惯等多方面个人因素,这种书法展现的就是书法家自己的艺术风格了。
对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影响的个人生理因素具有本能作用。因为每个人对自然界中变化万千的形象与现象的感知能力是不一样的,这与每个人的遗传因素以及血型、气质等生理因素有关。就像有的人天生对数字比较敏感,对数学题有浓厚的兴趣,而有的人却喜欢画图画、喜欢语言表达等。其实在进行字帖临摹时,每个人的心理感受与审美倾向是不一样的。有的喜欢颜体《勤礼碑》的厚拙,而有人就选空灵、飘逸的褚体。
在书法学习过程中,会在不同阶段得到不同老师的传授与指点,因此,师承关系对艺术风格的产生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因为书法老师的个人风格、学养、喜好以及表现手法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影响程度多表现在老师的书法地位以及名气。地位越高、名气越大影响力就越大。但是,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形态与思维能力的个人,对书法的学习切不可只是一味地临摹古帖或模仿老师,一定要有博采百家之长,为我所用的创新精神。如黄庭坚有诗曰:“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弘一法师出身津门富庶之家,在音乐、诗词歌赋、书法、篆刻、绘画、表演诸方面造诣颇深,才华横溢。他的书法取精用宏,厚积薄发。若寻迹其风格演变之脉络,则可划分为胎息、蜕变、羽化三个阶段。
一是胎息阶段。弘一法师少年时研习书法,以魏书为主,并闻名乡里,直到出家前,一直浸淫于北碑,尤以《始平公造像记》着力较多,如弘一法师早年间所临《始平公造像记》,其临摹形神毕肖,力求追摹原碑,方笔自然写出,并无刻版之感。弘一法师取法《始平公造像记》风格的创作作品,明显强化了方笔的使用,果断、整洁,出处明晰,尚停留在“似他”阶段。
二是蜕变阶段。弘一法师中年出家后,尽洗铅华,文字多写佛经祖语、古训格言,韵致唯恐不淡;他所书横批“世间虚妄乐”,语出《华严经》,用笔上由《始平公造像记》得来的方笔开始弱化,线条开始变细,灵动、圆润,结体加长,有意识地提纯简净明了的气息,正处于“入世”与“出世”的过渡时期。
三是羽化阶段。弘一法师半百而后,书法越古迈今,不拘一格,化百炼钢成绕指柔,人书俱老,形成了雅逸超迈、清芬四溢的弘体书风。字如其人,淡远而持重,充满了禅味,如同面对一位元超尘脱俗的世外高人,让人不由得自惭形秽;又宛如面对一位慈祥和蔼的可亲长者,被他的博大胸怀所包容。正如法师对其书夫子自道式的评语:“朽人的字就是法。”他以自己高标的操守升华了书法的真正内涵,也勘定了其书法所追求的深层的最高境界。因此,法师的书法已非一个简单的“艺”字可以诠释了。
书法家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其实是一个“否定之否定,无中生有”并不断升华的过程。清代刘熙载在《书概》中说:“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既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 唐代孙过庭《书谱》中句:“初学分布,但求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可见,这是一个由初学书法做到规矩端正、雅俗共赏,再到形成自己风格不求共爱共赏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书法家对个人风格做出选择的过程。
(作者为河北省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华严经句 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