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墨客网!请
【登录】
或
【注册】
手机访问
|
联系我们
名家推荐:
李秀华
邱禄生
蔡纯杰
魏振同
石雨
杜鸿光
冯磊
王绍明
首页
艺术先知
墨客专稿
艺术动态
艺术展览
艺术拍卖
投资收藏
解读评论
趣闻杂谈
艺术名家
文献书籍
文玩杂项
国宝文物
诗词文赋
文史国学
艺术名家
书法家
画家
机构
传世名作
书法欣赏
字帖临摹
碑贴长卷
名家书法
名作杂赏
艺术展览
全部展览
当代书法
当代画作
墨客诗词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金辽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国学百家
国学文化
文史经典
诸子百家
朝史综论
国学名士
墨客学堂
书法知识
绘画知识
文房知识
装裱知识
鉴定知识
收藏知识
拍卖知识
历史知识
华夏历史
朝代历史
历史人物
著名战役
野史秘闻
史料杂谈
墨客故事
寓言故事
神话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民间故事
儿童故事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幽默故事
恐怖故事
传奇故事
哲理故事
亲情故事
谜语故事
校园故事
名人故事
故事杂赏
商
城
分类阅读
艺术先知
艺术展览
艺术拍卖
投资收藏
解读评论
趣闻杂谈
艺术名家
文献书籍
国宝文物
墨客专稿
诗词文赋
国学文化
动漫先知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先知
>
艺术名家
庄蕴宽诞辰150周年:书法见证他变革的一生
信息来源:墨客网 | 阅读次数:2188次 | 更新时间:2017-12-06 09:31:28
庄蕴宽,1866生人,辛亥革命后曾出任江苏都督,后上京任审计院院长十二年之久,期间又是故宫博物院早期领导人之一,对阻止军阀窃盗文物有着卓越贡献。北伐后,回里任《江苏通志》总编纂直至1932年病逝。庄蕴宽的人生经历,正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处于一个转型期、变革期。在庄蕴宽诞辰一百五十周年之际,书法史学者薛元明以“ 革命·天命·使命”为视角,回顾了庄蕴宽变革的一生。
他认为,庄蕴宽在晚年参与了创建故宫,以及维护故宫的诸多事项,可谓呕心沥血,说是“文化使命”,则毫不为过。现今所能见到最多而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无疑是庄蕴宽的书法。这是他遗留在人间最主要的“文化遗产”。以今人的眼光来看,庄蕴宽是一个出色的、优秀的书法家。实质上,对于古人来说,专门的书家少之又少,很少以纯粹书家的标准去看待,但对于书法的重视程度又是无以复加的。
《庄蕴宽传》封面
2017年即将过去。从年头到岁尾,忙忙碌碌。因为搬家整理了太多的书,令人感觉疲劳,但也因此有一些新的发现。原本遗忘在某个角落中的书籍又重逢了。人的思路也是如此,时常加以整理,可以抓住稍纵即逝的火花,不时可以有一些新的体会。人到中年,回忆成为一种“新常态”,以各种方式与老朋旧友“相见”。陈年旧事,亦堪回味。我忽然看到了书架上五年前所出版的《庄蕴宽传》。从一开始与庄蕴宽后人庄研一家及亲戚吴欢等人晤面,再到资料的搜集整理,前后费时三年多。其间除了我的一些实在推不掉的个人之事外,精力就放在撰写传记上。
传记无法做到完美。就像很多的各类全集从来都不全一样。传记出版之后,又有一些新资料陆续被发现。传记出版之前,因为各种原因,南京等地的博物馆和图书馆也没有很好地光顾探访,所以难免存在疏漏之处、遗憾之处。回过头来想,如果就我对于此书做出一个评价的话,主要成果在于,对于庄蕴宽波澜壮阔的一生,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在这之前,无论是家属的回忆,还是个别文史作者的撰稿,几乎都是陈陈相因,重复大致相同的事件。生动的历史异化成陈谷子、烂芝麻。让一个无比鲜活的历史人物变得干巴巴的。这是任何一个具有历史情结的人所不愿看到的。所以,这也正是我对于此书的满意之处,尽力突破固化思维,把很多琐碎的历史史料串联起来,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让后人最大可能全面地了解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
之所以突然想到这本传记,除了因为年深月久,整理书房偶尔引起我的一些回忆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今年适逢庄蕴宽诞辰一百五十周年。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不能有公开的庆祝和研讨。作为传记的作者,我想就这一段缘分,写一篇文章来稍作回顾。其实,很多人评论庄蕴宽,之所以揪了一些说烂了的事情不放,难见新意,原因即在于个人的思路和视野。对于评价的对象庄蕴宽,也局限于本人的一些具体事件。对于这样一位先贤,更应该将他放在历史发展变革的潮流中来看待,所做出的评价会更加全面、深刻而公正。
庄蕴宽《七绝诗》
庄蕴宽所面对和经历的一切,正是那个时代大多数杰出人物所共有的特征。换言之,庄蕴宽的人生经历,正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处于一个转型期、变革期。就整个社会而言,已经不再是一个王朝取代另一个王朝,而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空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革命”成为当时最时髦的字眼。
庄蕴宽与他同时代的人物所面对的是一个激烈的变革期。变革的剧烈程度以及带给人的震动,绝非是安逸于书房中的人可以想象出来的。尤其是身处现实潮流中,有的时候甚至就是某个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必然面临各种严峻的现实的考验。人非经过不知其难。革命的残酷现实绝非如拍影视剧,“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力的行动”。古今、新旧、中西等各种冲突呈现于眼前。
在庄蕴宽的一生中,虽然最初出仕清廷,但他并没有那种陈腐之气,更不会以遗老自居,他能看清历史的潮流,自觉站在新思想的一边。其实从很多细节上就能感觉出来,比如他创办女学,对于家庭子女的教育尤其是女性教育,采取极为开明的态度。也许现在看起来稀松平常,但是在一百多年前,绝对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胆量的。试想满清入关之时,公布了“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诏令,到了清末“剪辫子”之时,又是一片哀怨之声。小小发辫的留存,预示了潮流变革之先声,不可小觑。
庄蕴宽任江苏都督时照
单单有革命理想和革命激情远远不够,必须付诸实践,要有革命行动。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不到关键时刻,不能区分真英雄和伪君子。革命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庄蕴宽不但有理想和激情,更有行动。他两次智救黄兴便是最好的见证。有此三者,已经非常出色。然而,庄蕴宽的过人之处在于有革命的理性。这一点极其重要。在狂热的潮流中能够冷静对待和处理一切,所以他一生中常常有惊无险,数十年官宦生涯能够全身而退,除了清刚自恃,毫无私心的原因之外,更主要是始终有一种理性精神。这种度掌握的非常好 。再比如他和袁世凯的相处和周旋,基本上是和平的。但庄蕴宽不能容忍帝制的死灰复燃。面对袁世凯的觊觎之心,庄蕴宽对于历史潮流和人心向背是心知肚明的,而且独当一面,投下唯一的反对票。
民国四年(1915年),庄蕴宽50岁生日照
言及至此,庄蕴宽能够审时度势,进而做出正确决断。所谓的“度”,其实就是对于“天命”的理解。孔子云:“五十知天命”。人到了一定的年纪,会明白很多事情并非人力所能决定,甚至不可能实现。其实不独一个个体具有天命,一个家族乃至一个国家,也是有天命的。人有人运,家有家运,国有国运,谁也没有办法摆脱。不管何年何地,时候到了一定的时候,所有的条件具备了,就会形成一个“合力”,最终出现一种潮流。当然,面对社会潮流,个人的选择有几种,可以是顺流,也可以是逆流。顺流当中,一种是把握潮流,做弄潮儿,庄蕴宽即属于此类,还有一种就是明哲保身,碌碌无为。逆流中又有两种,一类是做遗老,消极地做做样子,一种是做顽固派,比如那些“复辟”剧目不断地在上演。但顺流和逆流又是不断发生变化的。现实中的人群归类远远比单纯文字的划分要复杂许多。单个人置身于复杂多变的局势中,因为各种利益需要权衡,需要考虑的得失极多。人性的善恶多变也由此呈现。民国社会就像一个走马灯。现实是,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但不同的人差别在于,把握现实潮流的能力,以及对于善恶的期许。当然,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很多时候表现出一种偶然性。庄蕴宽虽然相对来说,在仕途上较为顺利,但毕竟不是首脑人物,他不需要考虑太多的个人得失。在认清了时代潮流之后,有一种毅然决然的态度。他顽强的性格决定了他人生的走向。从本质上来说,性格即是命运,诚哉斯言。像庄蕴宽这样一个处于激烈变革时代中的人,个人命运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时代和民族的命运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天命不可违逆”,但个人可以恰当地去把握,在一切可能的条件下创造自己的人生。
庄蕴宽写给赵凤昌的手札
当时间逝去一百五十年后,很多事实被掩盖了。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不能令人容忍的是那些无底线地戏说,或者刻意选择去遗忘。平常之人似乎不再关心历史,在乎的只是现实利益。然而,真正决定一个人平庸或伟大的分水岭,恰恰在于此。不必对庄蕴宽有太多的溢美之词。每个人都有针对现实的考量。在那一代人心目中,很多时候确实有家国情怀,具有成就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正如俗话所说,时势造英雄,英雄造事势。历史是一个澄清池,会在合适的时候成为见证。今天再回忆起庄蕴宽这位先贤,已经不再是他的革命历程,而是他的文化使命。
1925年冬天,庄蕴宽60岁生日照,在燕都。
庄蕴宽那一代人,虽然经历新旧、中西的剧烈碰撞,但心态上绝没有今人的这种焦虑。这是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他们深知中国文化的强大力量。上升到“文化使命”的高度,绝非刻意夸大。使命感的存在根本不需要太多的原因。不要忘了,庄蕴宽本身就出生在常州一个非常有名的文化大家族。言行身教、耳濡目染,使得他天然具有一种中国文化的烙印。实际上,晚清民国的那一代杰出人物,不管处于哪个行业中,不管是官场还是士林,或者是革命阵营还是雅老懿少,如果将外在特征去除的话,本质都是读书人,尤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精深的研读和诚挚地敬畏之心。这正是今天的短板,所拼命鼓吹却又极度缺乏。所以,像庄蕴宽这样的人,他的文化使命感是与生俱来的,本身对于家族传承而言,就有一种使命。当个人命运和时代命运联系在一起之后,自然就变成一种关乎国家和民族的使命。相比今日来说,全民经商和读书无用近乎成为一种人生的宗旨来说,有此也看清了世道人心。古风不存,也只能空谈文化,成为一种点缀和包装。
回到庄蕴宽本人来说,每到一地,即以创办各类学校为己任。通过教育来改变中国,说成文化使命,也包含着革命理想的成份。更重要的是,庄蕴宽在晚年参与了创建故宫,以及维护故宫的诸多事项,可谓呕心沥血,说是“文化使命”,则毫不为过。就其一生来看,关乎文化之事是自发地去做,无疑是强烈的文化传承和弘扬意识,参与金陵刻经,各类布施善举,除了可以弘扬佛法、修身养性之外,当然还有在乱世之中以及人到暮年之时寻求心灵安静的一种精神寄托方式。更重要的是,最终由此及彼,突破“小我”而实现“大我”,说到本质,就是文化信仰的问题。正脉长存,希望不灭。对于庄蕴宽的这种文化心理需求加以审视,可以知晓在他身上仍然保留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品质,如何在出世和入世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进退有度。这就说明,庄蕴宽身处官场,仍然保持了读书人的气质,这也是他个人刚直不阿的原因之一,没有被“酱化”,极其可贵。所以,不论在反对袁世凯称帝,还是参与故宫创建中,始终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能有一个严正的立场。
现今所能见到最多而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无疑是庄蕴宽的书法。这是他遗留在人间最主要的“文化遗产”。以今人的眼光来看,庄蕴宽是一个出色的、优秀的书法家。实质上,对于古人来说,专门的书家少之又少,很少以纯粹书家的标准去看待,但对于书法的重视程度又是无以复加的。正如俗话所述,“政治是速朽的,艺术是永恒的”,世间一切,都无法逃脱时间的镰刀,终将变为历史的尘埃,但真正的艺术则万古长青。也正因为古人不以专门的书家自居,同时又对笔墨倾注毕生心血,目的单纯,就在于书法本身,加上个人经历极其丰富,故而字里行间流露出不凡的魅力,难以望其项背。
庄蕴宽《晓起晚来联》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以庄蕴宽的笔墨才情和手上功夫,他的书法毫不逊色于当时的诸多名家,甚至有超过之处。这应该归功于文化大家族的濡染之功。这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特征之一。所以,从庄蕴宽的笔墨可以看出,尽管当时已经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势头,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庄蕴宽等人却从来没有文化的焦虑。如前所述,这一代人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他们的所作所为,又从根本上维护和延续了中华文脉。两者相互促进。总的说来,面对整个社会发展变化的激烈态势,从庄蕴宽一生的经历来看,承担起了这种文化使命,当仁不让、责无旁贷,乃是顺理成章之事。
庄蕴宽《意致高风对联》
就在撰写此文的一个月前,好友继平兄自某拍卖会拍得一件庄蕴宽的手札,电话咨询我若干不确定之字。顺便告知我拍卖价格。价格“低”的令人几乎不敢相信。所谓的“低”,是相对当下一些炙手可热的名家而言。但二者之间又不具有可比性。从艺术质量来说,当下一些所谓的名家之字已拙劣到不忍卒读的边缘。这其实正是当下很多文化领域的现状——真实的历史被掩盖,戏说、胡说占据主流,正当的价值被忽视,追腥逐臭,不辨真假好坏。所以,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有时一头雾水、一知半解,甚至恰恰与当下所描述的现状相反,真正的价值是什么,有时则是指鹿为马、颠倒黑白。归根结底,没有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对于庄蕴宽来说,他的手札乃至所有的书法作品,从来都不是热门。热点也未必是其生前所期望的,也不是有了期望之后就能实现的。我只能说,我们对他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对于他所经历的一些事件的价值还远未挖掘到位,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在这位先贤诞辰一百五十周年之际,惭愧之余,只能说一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庄蕴宽写给赵凤昌的手札
上一篇 ∧
“华夏文化进万家 文创公益入海南”书画艺术展在澄迈县开展
下一篇 ∨
常州·苏州青年书法篆刻作品交流展在刘海粟美术馆举办
相关动态
魏晋书风,金陵“王” 气 ——曹元伟书法作品
唐书安:艺术家需要“多情善感”
龙行虎步——2024吕子真艺术展
莫言:对一个作家的评判,在当代,更在未来
性灵独抒——郑阿湃写生作品展
邢庆仁:艺术想象与艺术表现均来自生活的真实感受
耄耋之年墨香清 ——书法家唐藩
玉雕大师——闫东佳
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八届理事——赵永铮
中国书法院院长管峻:楷书就要写得干净整洁,才能彰显楷书之美妙
黄燎宇:翻译《艺术社会史》是一项浩大的“拆建工程”
陈振:以写意笔墨为精神气韵,把热带雨林花鸟描写的生动而传神
书法家推荐
李文行
熊廷刚
陶锦忠
祁亮
包良达
徐和平
廖宏斌
匡青海
姜寿田
刘健
画家推荐
王子彬
蒋庆北
郭玉莲
侯树林
吴思林
孙玛侬
李学松
吴上炜
俞朝富
李德生
关于墨客网
|
网站声明
|
网站公告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墨客
|
会员注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
京ICP备15049736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