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便有“形而上者为道、形而下者为器”之说,大凡大艺术家皆有其道。这“道”是由学问供养而成,是通过学问修养而成的一种人生的化境,是画家的人格、胸次、意境在中国画艺术精神中的展显,是在中国传统哲学儒释道的精神蕴涵中的生发、构建和完善。研读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丁宁原的山水画,则使我深深体悟到了他那特有的审美精神与古代画论的契合,感悟到他是在力图通过一种绘写“物象”的象征方式来凸显那深潜的生命精神和学术意识,领略到了其清朗舒畅之气中蕴涵的宁静致远的审美情调和人生意义。
赏读丁宁原的山水画,首先得到的是一种静态之美。他的画作在外在视觉形式上呈现出一种严谨的“静态”,山静水净心也静,但这并不排斥静与动的结合,其实他是在完成画幅对静的气氛的诉求后,着力强调在静中暗蕴着的一股轻柔的动,从他的构图中,无论峰峦叠嶂、莽原深谷、小桥流水、村落民居、坡石杂树,总是突出在静态背后的造势,以增强画面气韵生动的效果。赏其《鄂毕初雪》:新西伯利亚茫茫原野银装素裹,天地中呈现出一派晶莹玉洁的静气、清气,但画家却通过对茂林和村落民居的渲染造势,通过对孩子们戏嬉玩雪的描绘,使雪原复盖下的大地上充满了无限生机,这种以润滋温情的笔墨来表现简明清逸情趣,将外像的静态与内蕴的柔动相契合,在浓厚自然意趣与墨韵浸润的相参中,深深的展现出了丁宁原的传统文化情结和笔墨情趣。
绘画生动的感觉是由画面形象的左顾右盼、纵横斜正来决定,并由此而生发出整个画面的凛凛风致和韵味。丁宁原对此十分重视,所以,他的画面看似简单,却始终充满着一种秩序美与宾主呼应的艺术效果,洋溢着一种宁静致远的艺术氛围。在其画作《运河秋暮》中,近景是几株秋树、一角坡石渔屋,远景一抹天光水影和散落于天边的秋雁,中景之运河波平风静,数只帆船安静的泊于岸边,那港湾的宁静之美,那水天郊原的宁静之美,给生活于当世烦扰纷杂社会中的世人营造了一处桃花源般的避世休闲的港湾,意境的优雅,笔墨的高古,使人不禁联想到了其画作与倪云林“一河两岸”式典型图式的契合。倪云林在画中往往是前景置坡石茅亭、萧瑟古树,中景留空白以示河道,远景一抹远山、画面平淡天真、空阔恬静,呈现出一种淡泊的文人境界。而丁宁原与倪云林之不同处则在于他借助中、西笔法之融通,把 倪云林的萧瑟气象画出了勃勃生机,这便从意境上给人一种激励奋发,向往美好的感悟,他的画在平横构图所营造的静感中显示出了一种开阔、宁静和暗含的轻柔的律动,他将秋色画成了春天的朝气蓬勃。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丁宁原充分发挥了“虚、空”的美学特质,虚而灵、空而妙,将“知白守黑”、“以虚显实”发挥到了极致,使画中物象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美学家宗白华认为:中国画艺术是通过“媒介、基本象征物、文化最深的灵魂”这三个层面来完成的。丁宁原山水画中的胸次姿态和精神寻绎,是由其学识修养和文化底蕴来完成的,其山水画精神特质的表达,是中国画审美感受中那种“以小观大”、“舍形忘意”对文化修养中精神情境的自觉阐释。早年就学于山师大又回校任教的丁宁原,作为一个学者型画家,他与技能型画家的重笔墨轻修养上有着泾渭之别的分野,他认为只有从技艺方面通过读书,通过师法传统与自然,通过融汇中西古今的有关学问,方可达到“道”的层面,方可达到艺术的至境。他把绘画当作一种人生的修养境界,努力去实现高古的文化底蕴,去以“道”的践行来作为自己绘画的最高追求。他画作中荡漾的清逸之气和其所展显的优美的诗情画意,常常使人联想到晋人那种追求精神远离尘俗、寻绎“心斋”自由的纯正,联想到历史上“晋人之美”的生命情怀与生命形象,他的画有着一种空潭写春、古镜照神的画境禅机,有着一种文气和诗意。《一角天涯万里心》是其访台湾归来后创作的一幅寄满情感的诗作,他将海岛一角突兀在前景,将小船停泊于崖下,让海鸥飞来飞去,突显出了台湾同胞登高望远的思乡之情,特别是那海岛一角,犹如一座活化的望夫石,那海鸥犹如梦牵魂绕的思绪,那几只小船则如整装待发急待归乡的游子。而远处则隐约显现的大陆的高楼大厦、山光云影,则更令人心神俱往。他用轻灵滋润的笔墨把从大陆去台湾的老人罗家伦的诗意绘演的美伦美奂,情更深,意更浓。再赏其《云海月夜》,蓬莱仙山在近景一角直矗云天,与万里海空中的一轮明月直接相会,犹如蓬莱众仙与月宫仙子在缥缈的仙云瑶池中相聚相会,又似月仙下凡夜游蓬莱仙境,此等幻化靠手下的笔墨皴擦渲染而成,足可显示出丁宁原的文化底蕴和才情文思。
丁宁原山水画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具有着一种特殊美的异域风光,这即得益于他早年对西画的研习,又由其以开放的审美的眼光看世界所致。他把西画、油画侧重于感觉的技法移植到中国画之中,借助梵高激情奔放的笔触、塞尚对形体结构的强调等特点与中国画的心物交融、文韵笔墨相结合,并多次到中国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海中去写生,到欧美亚非的异域山川莽原去写生,使其在中西绘画传统中的长期浸淫中,在师法世界各地的大自然中技艺并发,对多种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有了更深透的理解,使其从观照方式到表现技法都产生了根本变化,这即是对传统技法的继承,也是将内心体验转化为独特的绘画形式的成功试验,是通过返归自然、返归内心显现生命意义的一层艺术和境界的升华。赏读其画作《俄罗斯钟声》、《鄂尔浑余晖》、《干涸的河谷》、《寒国长夜》等异域画作,他将中国笔墨与西方绘技相参相融,将俄罗斯、蒙古等地的异域风光绘染的清朗明净、意韵悠然。而他以中国画皴法为主加以西方色彩而创作的《美西峡谷》、《消失的部落》、《燃烧的山谷》,则把北美州的奇特风光渲染的惟妙惟肖……。这些画作不仅为世人提供了一种免费的异域旅游,给人带来了一种大美的享受,也给中国画的变革与发展带来了一种新的启示。
丁宁原先生艺术简介:丁宁原,1939年出生,山东益都(现青州市)人。1957年考入山东师范学院艺术系美术专业,1958年转入山东艺专美术系,1962年毕业。1963-1966年借调山东省文联美术创作组。1977年参与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系的恢复筹建工作。历任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系副主任,美术系主任,教授。1993年主持创建山东省第一个美术学硕士授权点,任首批硕士生导师。
曾任山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美术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美术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山东省高校书画协会副主席、山东画院高级画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美术家协会顾问、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早期以人物画创作为主,上世纪80年代后主攻山水画。生活底蕴丰厚,作品生活气息浓郁。
1960年《黄河写生》入选三届全国美展;
1964年创作的《假日》、《出工》入选第四届全国美展,使他在美术界崭露头角;1964年《重见光明》入选山东作品晋京展;
1966年,丁宁原创作的工笔组画《重见光明》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后,《人民日报》曾以整版予以刊赘,引起各界的关注;
1977年《心血相连》入选全国建军美展;
80年代后期,丁宁原专心致力于山水画的创作和研究,他所选择的是一条艰辛的创新之路。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在前人的基础上力争有所突破,绝非易事。山水画题材上的创新开拓,对时代情怀的追求,需要创造与之相适应的技法与形式,丁宁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1984年《渔岛春汛》《鲁班的传说》入选六届全国美展;
1994年《一夜春雨》入选八届全国美展;
1995年、1997年两度应邀赴俄罗斯讲学并举办画展;
1997年赴香港举办画展;
1999年、2005年赴美国举办画展;
2000年赴日本举办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