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3日下午3时,由吴南生担任顾问、许礼平任学术顾问的“听雨文余——高贞白书画展”在广东美术馆开幕。展览由许习文策划、宋浩、戴新伟策展,在10、11号展厅共展出作品百余件,包括高贞白个人作品及高氏收藏书画作品,另有手稿、书札以及著作与出版物。通过此次展览,观高贞白书画作品及藏品,大致可见一时一地之精神、风气、掌故,和他的文章一样,这批书画作品亦可视为一代文化人的心史。
“听雨文余——高贞白书画展”展览现场
中国著名的古文献版本学家、古钱币学家、金石学家、历史学家及书法家王贵忱老先生在展览现场
高贞白名伯雨,广东澄海人,为著名学者、掌故大家、书画艺术家,以谙熟民国掌故轶事为世人熟知,掌故文章有史家风范。据了解,高贞白一生交游广阔,年轻时在北平、上海生活过,亲受近代政界、文化界名流教益,并与当时的名人名家多有往还,还跟随清宗室、书画大师溥心畬学画,开过画展。高贞白晚年寓居香港,是香港重要的文化群体“南来文人”中的一分子,自办《大华》杂志,为著名文史杂志《大人》《大成》撰文,成就他的文化品牌“听雨楼随笔”。
此次展览学术主持许礼平开幕致辞
许礼平将个人所藏高贞白两件作品赠予广东美术馆,副馆长江郁之代表美术馆为其颁发证书
在展览现场,香港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总编辑、知名书画文物收藏家、鉴赏家,亦是此次展览学术主持许礼平说到,“高贞白(伯雨)先生是乡贤,又和我带有远亲,更要紧的他是位掌故家,写掌故文章考据很扎实,同时又很有趣味性……高先生的名字可能在当下二十一世纪书画圈不太为人熟知,一方面他为人谦逊,觉得书画方面没有他的位置;另一方面,他的主要贡献在掌故学上的研究上。然而在这个展览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展出的信札里,很多他人对高先生书画的赞扬记录,可见他书画成就之高。”
在许礼平的述说中,1906年生于香港的高贞白,生前举办过三次个展,“1937年6月赴上海之前,在汕头开画展,试试市场,高认为办展是‘试看我的艺术能否入时人之眼,肯拿钱来买,如果有人要,即是证明我写的画还不至于无人顾盼。’……十年后1947年3月,在香港中环华人行8楼,举办第二次个人画展,‘卖些钱来帮助我行行企企便有饭食的悠闲生活’……第三次个展,则是1949年3月,在香港思豪酒店(今历山大厦)举办,高伯说‘颇有收获’,但我认颇有怀疑,因其时神州鼎革、兵荒马乱、人人困于生计,哪有余力买画?这与高伯当年在汕头的画展销售畅旺完全不同,遂偃旗息鼓,从此不再搞个展了……”
“听雨文余——高贞白书画展”展览现场
“多年来,作为书画家的高贞白并不多为人知。如果说,今天我们应该去了解一个全面、丰富的掌故大家高贞白,那么,他的这批书画作品和藏品,便是必不可少的研究材料。” 本次展览策划许习文也说到,“高贞白的书画作品,其笔墨、内容、形式,可证其艺术品位之高;在余事进行书画创作,也符合中国艺术的最高评价(没有功利的创作,逸品),而他的收藏品,其作者并非耳熟能详的民国人物,然而一经品读、索引,却故事无穷,并可以与他的文章互相参照。也许,这部分藏品,给了我们一个观看掌故大家的方式。如果说高贞白在香港撰写掌故文章长达半个多世纪是一个传奇,那么他在文字生涯之外的笔墨生涯更让我们惊奇。”
此次展览策展人之一戴新伟开幕致辞
作为此次展览策展人之一,戴新伟认为尽管高贞白更多是用业余时间去做书画,但不能用业余角度去看待这些作品。他说,“高先生是一个一度被掩埋的人物,近年受重视程度逐渐加强。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他的片言只语都值得后世尊重,另外还在于他的东西传递了时代的特色。做这个展览,我们希望挖掘他作一名掌故家之外,作为书画家的一面。从展出的信札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大陆与香港文化界的区别,这些特别值得做研究,这是我们觉得做这个展览非常有价值的一面,同时这个展览作为美术文化史的个案来说,也很有价值。”
高贞白
行书天然和尚诗 81㎝×38㎝ 1978年
山水人物 60㎝×29㎝ 1938年
雪鹜图 70㎝×33㎝ 1947年
据悉,此次展览由广东美术馆主办,汇正艺术协办,将展至2016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