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一场大雪,11月的北京从温度上似乎已经进入了冬天。那是一个难得的有阳光的周六,但5、6级的北风,依然极煞风景地横扫着一切,使繁华的国贸商圈,显露出些许清冷和萧瑟的感觉。正午时分,从通州赶来的姜乃军,非常守时地出现在国贸地铁口。他的头发被风吹得乱蓬蓬的,脸也冻得有些发紫,虽然身穿棉服,却仍然无法遮掩他略显单薄的身材。一见到记者,他立即温和地笑了,露出的一对虎牙使他看起来竟然有些天真和单纯,这和他脸上的络腮胡茬,显得有那么点格格不入。在此之前,对姜乃军的了解是通过他的博客。虽然从他全部三、四十篇的博文看来,他对于博客这个新鲜玩意儿的认识和通过博客向外界展示自己的书画,不过短短数月的时间。但十余万的点击率以及众多网民对他书画作品的狂热追捧,很快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影响力,这使得姜乃军和他的书画作品,开始被重新审视和定位。曾经低调得近乎默默无闻的他,也终于得以清晰地进入公众的视野,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虽然这种关注和认可对于今天的姜乃军来说,是一种意料中的必然,但依然会带给他莫大的鼓励和动力,他的书画才艺,就在这种青睐和激励中,愈加透射出夺人的光芒和独特的气质,犹如他笔下怒放的梅花。
因为姜乃军极爱梅花,又正值梅花盛开的季节,我们话题,自然也从梅花说起。他说前些天北京城飘落的那场大雪,让他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梅花,也更加思念梅花,“那纷纷扬扬飞舞落地的雪花,就像一朵朵零落在空中的白梅,非常的美”。说到这儿,他的眼神开始变得迷离起来。我知道这个男人之所以和梅花有着不解之缘,是因为他始终认为自己的性格中,有着梅花一样孤独和骄傲。
“谈谈你的生活经历吧,包括感情”。在那家非常适合谈话的餐馆里,我开门见山,打算深入他的内心世界,挖掘出那些点点滴滴的梅花烙印。他略带羞涩地笑了一下,双手习惯性地抹了一下脸,然后抬起头说,“要是能喝点啤酒就好了。”
寂寞的守候“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或许陆游的这首《咏梅》,给姜乃军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让他从少年时候起,就对清幽绝俗,寒霜傲骨的梅花有着一种近乎崇拜的钟爱。
姜乃军出生在东北辽宁的一个小县城里,很难见到真正的梅花。但这并不能阻挡他与梅花之间的交流。“没有梅花,我就用杏花代替。”姜乃军笑称“每年春天杏树开花的时候,我们就围着杏树,看着满树密密的、散发着淡淡幽香的花朵,特别陶醉。”在姜乃军的眼里,杏花只是一种象征,而真正的梅花则绽放在他的心里。那些梅花时刻和他厮守在一起,很多时候,他都清晰地感觉到他与梅花之间的亲密地沟通和对话,那种心心相印,只有他自己才能领悟。“只有梅花才是最香最美的,是百花之王”。这个观点,直到现在他都“固执”地坚持着。
但很多时候,在忙于生计的大人们看来,这个对杏花着迷的孩子着实有些不可理解。虽然他和哥哥一样,从小就喜欢画画——“画松树和仙鹤,像着了魔一样,画的真的挺好的”,但很少有人认为他日后会有什么大的作为。因为他和做事有板有眼、中规中矩的哥哥比起来,总有那么一点点“不着调”。但这一切,姜乃军并不在乎。他固执地相信,他人生中“一任群芳妒”的景象,总有一天会来的。
然而,很长时间,很长很长时间,姜乃军却过着“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生活。由于哥哥在书画方面出色的成就,姜乃军很早就下定决心,要以哥哥为榜样,走和他一样的道路。因此他从辽宁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便也和哥哥一样,开起了书画社,并取名为“乃军书画社”。“刚开始不是很好,但后来经营的很不错了。”回忆起那时的情景,姜乃军仍然有几分得意。本以为从此就会和哥哥一样,靠自身的技艺过上不错的生活,但没想到的是,原本“经营的很好”的书画社,竟然在5年之后“倒闭”了。
“我太爱结交朋友,又爱喝酒,天天沉浸在酒里,书画社的生意就一天天的冷落了。”如今姜乃军每次谈到书画社的解体,总习惯归咎于自己“爱喝酒”的毛病。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那段时间的姜乃军之所以终日沉浸在酒杯里,其实还着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他始终没有被更多的人认可。
“在我们那个小县城里,提起画画,哥哥非常有名,而很少有人知道我。”因为在书画技法上,姜乃军虽然也得到过哥哥的老师杨九洲先生的指点,但他在表现技法上,却始终保留其鲜明的个性风格,这种风格在他生活的那个小县城里,却被认为“非主流”,因此无论从人们的欣赏习惯还是欣赏水平来看,他的作品,很少能够获得共鸣。这让姜乃军异常郁闷,但是他并未因此放弃。
经过反复思考,姜乃军认识到,如果自己总守候在这个北方小城里,永远不会有真正的出路,他必须要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他认为,虽然自己从小学画,有着深厚扎实的基本功,并且,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感悟,他对于花鸟写意,特别是梅花和竹子的表现手法,已经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经验,但是,要想有进一步的成就,他必须要汲取新鲜的营养,必须要呼吸鲜活的空气,他必须要和强手过招,师其技法,博采众长,才能助他走向成功,就像梅花一样,因为经历了霜雪严寒,才能显出它的难能可贵和与众不同。于是,经过一番对比和权衡之后,姜乃军最终选择了北京。
北京,这个全国的文化中心,名家高手的汇聚之地,对于从小生活在北方小城的姜乃军来说,实在太有诱惑力了!“光是熏陶,也会有特别的收获”,姜乃军对这个决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激动和兴奋。
坚持的力量
1999年6月,31岁的姜乃军怀揣着自己希望和梦想,登上了南下的火车,历经10多个小时的奔波,终于来到了众多“有志者”扎堆的北京,正式成为了“北漂”族的一员。但是,姜乃军并没有想到,“北漂”,并不仅仅是寻梦的代名词,它更意味难以形容的辛酸和泪水。而他选择强手如林的北京,也并不意味着他一定成功,相反,很可能会导致他永远的失败,不仅是事业,还包括精神。
刚来北京的姜乃军,由于各方面都不太不适应,很快病倒了,这让他尝到了“在他乡”的第一缕艰辛和惆怅。所幸的是,在北京的朋友对他的悉心照料下,他才慢慢痊愈。并且,在朋友的帮助下,他还谋到了一份在报社做美编的工作,虽然不高的薪水只够他租住地下室,但这足以让姜乃军在北京安顿下来了。
由于美编工作的便利性,姜乃军得以有机会接触一些书画界的同行。这让他颇觉安慰,他经常在所负责的版面上,刊登一些他所推崇的画家的作品,由于他善于挖掘画者的特征和优势,经他在版面上推荐的画者,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业界的关注,久而久之,他和那些画家也就成了朋友,他们时常在一起研究书画,切磋技艺,那段时间,他的生活简单而快乐。
但是,这份快乐并没有维系多久。来自生活上的压力,很快就向姜乃军袭来,狠狠地击打着他单薄的身体和脆弱的精神。生活的艰难、同行的背叛、挚友的离去、亲情的疏远、事业的波折,致使很长的一段时间,他的生活都处在一种痛苦、彷徨、“不能承受之重”的状态中。
2003年,姜乃军和新婚妻子通过贷款,在通州买了一套不足百平米的房子。按照当时的房价,通州的房子算是比较便宜的。但即便这样,对一向收入微薄的姜乃军来说,已经成为很沉重的负担。他那薄薄的一点积蓄,交了首付之后就所剩无几了,姜乃军不得不贷款17万元。
这17万元的贷款,对于一般人来说,或许算不得什么,但对于在北京既无任何根基又举目无亲的姜乃军来说,却如同一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那段日子,姜乃军经受了来北京以来最难以忍受的苦涩和挣扎,那段灰色的岁月,至今想起来,他仍感到不寒而栗。
房子刚买不久,由于要照顾怀孕的妻子,姜乃军不得不辞去工作,但同时,他还必须想办法偿还银行的贷款。而此时,他一向引以为豪的书画技能,也忽然像没了底气一般,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无法给他。而更让他无法承受的是,那段时间,他为了生活,不得不放下“画家”的矜持和尊严,拿着自己的作品到处“摆地摊”,几块、十几块的叫卖,所谓技艺、所谓灵感、所谓风格,都在形形色色买画人的挑挑拣拣和讨价还价中,荡然无存。姜乃军要的,只是供房子和养家糊口必须的收入。
从未有过的屈辱感和挫败感,像蛇一样,紧紧纠缠着他并时刻折磨着他。有时,他真的感觉,自己已经撑不住了!
而就在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再一次给心力交瘁的姜乃军以沉重的打击。他的一个最好的朋友,由于不堪忍受生活的重压,跳楼自杀了!这个噩耗如同雷电一般,击中了姜乃军生存意志中最薄弱的那根神经,他的精神几乎彻底坍塌!
朋友下葬那天,姜乃军抱着朋友的遗像,机械地行走在送葬的队伍中。那一天是晴天还是阴天,他已经记不清了,或者对他来说,已经无所谓了。因为在他的眼里,无论生活还是生命,已经完全失去了色彩。“或许明天,镜框中的人,就是自己了!”姜乃军真的萌生了轻生的念头。
终于,他异常的举止,被细心的妻子发现了,妻子开始疯了一样地藏起各种可能被当成“凶器”的家什,并封锁了所有的窗户,并劝慰他,“有人在,才能有一切啊”。
或许这个世界从来就是强者的世界。北京并不相信眼泪,也不会同情任何一个弱者。这些道理,今天的姜乃军有着深深的领悟。
而对于“北漂”的生存哲理顿悟之前,姜乃军之所以能够挺过那段难熬的时光,却是因为梅花。那是一个很偶然日子,绝望中的姜乃军忽然想到了梅花,想到了小学学过的那首唐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而他的年轻时代,正是崇尚军人的岁月。毛泽东的那首《卜算子·咏梅》,他更是烂熟于心:“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无论经历了怎样的严寒和摧残,依然傲岸挺拔、百折不挠的梅花的精神一下子点醒了他。姜乃军忽然意识到,自己不远数千里来到北京,原本是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虽然生活中遇到了一点挫折和不如意,难道自己就这样轻易地否定自己,就这样草率的结束人生吗?如果真是那样,不但无法向父母妻子交代,更会成为书画界的笑谈。而自己懦弱的形象,还会给孩子今后的生活,带来影响!
他不能认输,他必须赢。姜乃军下了决心,“只有经历风雨,才能见到彩虹,或许明天,就有阳光了!”
自此,在姜乃军在眼里,“摆地摊”再也不是一件羞耻的事情。他认为,即便几十厘米见方的宣纸,既然自己要在上面作画,既然要署上自己的名字,那一定是带有独特的“姜乃军风格”的精品,就必须让人接受和认可。在这种信念下,姜乃军开始潜心研磨书画技法,并不断进行创新,很快,他的书画作品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欣赏和喜爱。收入的增加,使姜乃军重拾打拼的信心,而信心的回归,又称为他事业发展的推动力。成功,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就这样,姜乃军终于一步步走出了心理的阴影,重新在书画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绽放的生命
如果说姜乃军今天的成功,正是得益于他的坚持。那么坚持的力量,就是他作品的不断提炼与升华。姜乃军的每一幅写意作品,都渗透着蓬蓬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因此,看过他书画的人都有着这样的感受:无论他表现的是花还是鸟,无论他的笔法是雄劲还是婉约,他都不会刻意追求形似,而是着重表现一种最原始最纯粹的生命的内蕴,并通过对其精神内涵的宣泄,释放出一种生命的张力。它让观者在面对面欣赏的时候,能分明地感觉到一种直击灵魂深入的震撼和感动,让人不觉浑然入境。而所有的感受更会在一瞬间形成一个最简单的字——“真”。这和郑板桥作品所竭力追寻的“真魂”如出一辙。
而这种境界,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力。它包含了姜乃军在其40余年的人生经历中,在内心深处对万事万物的解读、体验和反思之后所形成的一种顿悟,这种顿悟,体现在他的书画作品中,则会传达出他特有的心灵感悟和人性代码。只要读懂了这个代码,你就可以通过他的任何一部作品,和姜乃军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这是一种深切的感受,它让姜乃军和他的作品,有着相同的灵魂、相同的道德境界和相同的精神诉求。这一特征,在他最擅长的梅花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姜乃军对梅花的挚爱及不同寻常的表现手法,在书画圈内颇有声名。在他的笔下,无论是冰雪如玉的白梅、燃情怒放的红梅、清雅淡定的腊梅或是生机萌动的绿梅,一花一枝,无不被他演绎的栩栩如生,出神入化。正如姜乃军所言,他对于梅花,有着一番深切的感悟,而这种感悟带给他作品最大的不同,就是“语言”的功能,他所画的每一幅梅花,都能通过不同的“语言”,传达出它所代表和蕴含的品味、格调、审美和思想,让你情不自禁间就融入到作品所透射出的情感内涵当中。
此外,姜乃军还承袭郑板桥的作画风格,每幅作品成形之后,往往喜欢题画诗或者附上一小段文字,以进一步揭示画面的艺术形象。如他的《生机图》,画面上的绿梅,枝干遒劲有力,梅花鲜活茂密,给观者一种振奋和激昂的感觉。而“腊破春从碧海回,人人争爱说花魁;如何费尽平章力,不道人间有绿梅!”这四句别具一格的题画诗,更进一步展示出绿梅斗雪吐艳、凌寒留香的独有的高洁的形象,此画此诗,相得益彰,观者无不惊呼其妙。
而其表现白梅的作品《清香远》中,点画而成的白色花瓣,吐露着娇黄的花蕊,趁着明亮的圆月,和着斑斑点点的繁星,伴着飘零飞舞的雪花,在象征夜色的浓墨之上,亮得分外惹眼,显得妩媚而又恬淡。让你似乎在画面之外,就能闻到白梅散发出的淡然的清香,沁人心脾。而姜乃军在作品之外附上的文字,更加渲染出画者对白梅的挚爱之情。“一生有多少停留之处,就有多少爱恋之处,我常常为我所画的梅花而停留。月圆之夜明月当空是!无论我们的距离多遥远,都挡不住我对梅花的深深思念!”文字动情而唯美,让你不禁和画者一起,闭上眼睛,屏住呼吸,静静地感受白梅的优雅和圣洁,并深深迷恋其中。
除梅花之外,姜乃军还擅于画竹。他对于竹子的表现和别人完全不同的地方在于,虽然画竹时他多采用写生的手法,但他眼中的竹子和画中的竹子,竟然截然不同。这正表明,他笔下的竹子,在由眼入心的过程中,因为掺杂进他欲通过竹子表达出的特殊感悟和精神主张,使得竹子在笔下生成的同时,进行了嬗变。因而姜乃军所画的竹子,更多的是他自身性格和气节的写照,带有浓郁的个性特征。如他创作于2009年11月1日的《小小风竹入风中》,就极具代表性。姜乃军在创作背景中写道“入冬第一场大雪,看到那缕缕小竹在6-7级的大风中还是那样屹立挺直,便触动灵感回家起笔构思于画面中。”不难看出,让姜乃军动心的小小风竹,正是因为其在寒风中的屹立挺直,这间接地表现出画者对不畏严寒、坚韧不拔的竹之风骨的赞誉之情。
梅花与风竹,堪称姜乃军花鸟写意中最能体现他艺术魅力和精神特征的载体。正是这种独特的写意技法和深刻的精神感悟,姜乃军的作品愈加受到公众的认可和业界的推崇。一位业内人士曾形象地评价姜乃军对于梅与竹的个性表现风格为“梅开多神韵竹风少媚俗”。这在当前的书画界中,尚不多见。
如今,为了书画艺术的交流与发展,他每天都乐此不疲的奔走着。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佛说,万事皆有因果。姜乃军对梅花的挚爱,不仅仅体现在他作品别具一格的表现手法中,更体现在他时刻以梅花的清高、坚韧、不畏困苦以及高标脱俗的气质自比,并在灵魂的一次次淬火中,提升并修炼自身,让他的生命,不断绽放出新的光彩。如今,梅花的神韵和傲骨,已经融于他的血脉及内心深处,淬炼为他至真至纯、永不言败的性格特征。而正是因为这种性格特征,姜乃军才一路走到了今天,并最终“修成正果”——在当今百花齐放的书画艺术中,赢得了属于自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