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讲究笔墨、构图和意趣,而其中的人物画则将中国画艺术的技艺演绎到了极致。尤其是宋明以来,萧疏离淡的逸笔玄墨和淡泊孤傲的意趣一直影响至今。随着绘画艺术的不断演变,如何以传统绘画艺术丰富的美学资源,超脱学院派的窠臼,使中国画的绘画艺术在新时期有新的发展,就成了当代艺术家肩上担负的使命。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彭西春教授意识到了这一点,经过多年创作实践,走出了在人物画画风、画艺上有所突破的可喜一步。
出生于中原古镇淮阳的彭西春,自小就深受淳朴民风的熏染,有着比常人更加敏锐的艺术观察力和感受力。儿时的他颇有音乐天赋,但阴差阳错,他走上了美术之旅。一番基本功苦练之后,1983年,彭西春以优异成绩考入河南大学美术系。在名师的指导下,这所百年名校里氤氲着的艺术氛围,使他焕发出了空前的学习热切和创作激情。在校4年间,凭着他的刻苦、睿智和悟性,在进一步夯实功底的基础上,他开始尝试着中国画创作。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在担任专业美术教师期间,选择了专攻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之路。2007年,作为访问学者,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胡伟工作室进修一年,这让他眼界大开。在那里,他接触到了一系列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尤其是西方绘画艺术表现形式在中国画中的运用,大大拓展了传统中国画的创作空间。他认为,尽管中西绘画在表现形式上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文化元素和创作技法上的相互吸收、相互借鉴已成为大势,就中国画来说,西方的美术理念和训练模式虽可以借鉴,但中国传统文化才是创新的来源。正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崇尚,彭西春在绘画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一直孜孜以求的是传统文化元素,他遵循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训导,刻苦研读传统绘画精髓。他渴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造型、色彩和审美观念上探索一种新的工笔人物画的形式语言。
彭西春对于绘画形式的追求,表现在他1998年创作的以读书少女为题材的工笔人物画《晨读》这幅画作中,他着力刻画了女大学生刻苦研读的神情,又对周围的环境进行了深入地描绘,营造了一个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氛围,对中国人物画语汇的表述已初见端倪。《绿荫》的命意更进了一步,它显然要突出人的主体因素。可以看出,从这幅画开始,彭西春的构成意识已经十分突出,他在继续表现画面清新雅致、沉静稳重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对人物内心的挖掘,对活力四射意境的塑造,而且更注重人物与大自然的和谐。这在《溪边》、《幽谷》等一系列画作中都有体现。在《绿荫》中,景深的消失、人物与景物重心的位移,看似简单,其实是一种绘画观念的转变,代表着画家艺术思想的成熟。他对植物造型的色彩浓淡处理、女性人物塑造及其神态刻划,可谓匠心独运。经过大胆尝试,彭西春在绘画语言、绘画思维方面日渐成熟。在他创作的《阿慧》中,绘画的风格与前者相比出现了跳跃的变化,但如果再读过他此前创作的《炉旁的老妈》、《清洁工》等作品,《阿慧》中所展露的绘画思维方式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多年来,彭西春不断深入近郊农村和偏远山区写生,收集创作素材,留连于广袤的田野和辽阔深远的山水之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在质朴乐观的劳动者之中,他领悟到一种令人神往而悠远平淡的精神。2001年和2004年他创作的《清洁工》和《山外的天》,就再次证明了他的对生活观察的功力和作品表述功力。《清洁工》来自于他对自己熟悉的一位老年清洁工的写生与感受,经过反复琢磨,缜密思考,几经易稿而成的这幅作品,表现的是老年清洁工宁静的心态,那扶着扫把若有所思的表情,那身烙着时代印记的穿戴打扮,让人不得不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叹服。《山外的天》描绘的是大山深处的一家饭馆,画中几位人物各异的表情,斑驳墙面上鲜红的字迹,无不表现出作者在太行山深处写生时曾经经受过的心灵感动。在这里,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又成了他审美意识中的永恒心象。2001年,他创作的以老人生活为题材的作品《炉旁的老妈》,作品语言更为细腻。在绘画技法上,画家较多借鉴和融合了西方绘画的形式语言,制作相当讲究,色彩晕染优美。在黑白灰的布局上,其竖式构图较好地实现了视觉的完整性,而且在人物的塑造上,更是着力于线与形关系的有机整合,使主体人物既有线的清晰轮廓,又有面的恰当过渡,形象流畅自然。总之,彭西春的作品,静中寓动,人物造型,清秀温婉,色彩表现,纯厚雅丽,充分表达了画家在作品中所寄寓的那种静谧、深远而恬淡的审美理想。
对艺术的孜孜不倦追求成就了彭西春的艺术之梦。作品《调虎离山》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并获河南省第八届美展一等奖;《山外的天》入选全国第二届中国人物画展,并获河南省第十届美展银奖;《绿荫》入选“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展,并获河南展区铜奖,同时获河南省青年美术作品世纪大展一等奖;《一路百合香》获河南省第十一届美术作品展银奖;《晨读》获河南省教育系统美术书法精品展一等奖;《明雾》获河南省中国人物画第三届学术展一等奖,《阿慧》获河南省首届中国画艺术展金奖。他说,取得的这些成绩,只能说明过去,眼前值得他去讴歌的东西还有很多,值得表现的内容取之不尽。形神妙得、德成而上永远是他心中的理想追求。他要用手中的画笔更多讴歌我们的时代精神,表现生活中人物的内心,在气象万千的艺术世界里,他永远都是一个跋涉者、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