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各大艺术双年展青睐装置、媒介、影像等当代艺术形式之时,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却把“丢弃”的架上绘画和雕塑纳入怀中,并多年来坚守着这些传统的艺术形式。然而,守护不等于禁锢,“本届双年展的最大特点是,架上艺术和雕塑作品借鉴、吸收了当代艺术的元素,使传统的艺术形式焕发了新的活力,同时保留了诗意的审美性。”《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表示。 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以“生态?家园”为主题,共有来自85个国家的535位艺术家、562件作品参展。其中部分雕塑作品开始向装置延伸,而一些绘画作品也与摄影相结合,并广泛运用综合材料,融合多种元素与技法,增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
“‘生态?家园’是一个当代的主题,是全人类关注的话题,用完全传统的形式表达有一定的困难,会出现不协调,因此我们在选择上除了架上绘画必须增加新的艺术品种,同时在艺术表达方式上也要求有所突破。”北京双年展策划委员会召集人王镛说。
在评选过程中,中国艺术家陈辉的作品《中国文化》被国外评委一致看好,并推荐为“优秀作品奖获奖作品”。而在前3届展览中,尚未有一位中国画家获此殊荣。这幅作品以纯水墨语言表现中国传统民居古色古香的内景,以书斋象征“心斋”,寄寓着一位现代画家对古代文人理想的精神家园的向往。“陈辉发挥了中国水墨画用水用墨的特长,同时有机地融入了西方写实绘画的明暗光影和空间深度,构成了亦真亦幻、虚静空灵的意境,这种结合使得作品更容易得到普遍认同。” 王镛介绍。
而西班牙艺术家帕科?波麦的油画作品《车祸新闻》则以全票通过的形式,位列大展获奖作品的榜首。作品看似是一场车祸的现场,画家通过对现实的变形处理,使画面呈现出超现实的荒诞色彩:支离破碎的玩偶象征着灾难的罹难者,旁边的小女孩正在用脚踢弄玩偶,表情漠然。“这种对生命的漠然使人痛心,画面的震撼力和表达的思想打动了所有评委。”王镛说。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认为,随着现代艺术尤其是后现代艺术的发展,绘画和雕塑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这是历史的必然。但从长远来看,绘画和雕塑是人类通过眼、手和心综合创造的艺术,是表达内心世界最便捷的一种方式,它不会随着工业和信息化的发展而消失,而是会充实、变化、求新,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平面绘画和立体雕塑这些手工的艺术怎么适应新的环境?通过新观念、新材料、新方法,把这些新元素引入并融合到旧的艺术形态中去,使其发生相应的变革和创新,这个潜力是非常大的。” 邵大箴表示。
“作品有变化,但也存在趋同化和流行性的现象。”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林木在双年展的学术研讨会上第一个发言。当代艺术的一个主要表达方式是批判,在此次展览中,批判也成了一种潮流。“多数画家看到这个主题,便稍动小脑筋,用批判的思维画出即将融化的冰川和岌岌可危的企鹅,但这些作品因为缺乏真实的内心感受而无法打动人。”林木说,这是当代艺术的现状,由于受到利益的驱使,加上在理论上的缺失,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仍旧在模仿国外的艺术形式。
这也是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正在致力探索和解决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展览中的大部分作品表现力不够强、缺乏精神内涵,我们将在进行艺术本体探索的同时,加强精神的追求。”王镛认为,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不应该有人为的鸿沟。
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双年展对架上绘画和雕塑进行展示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觉和个性彰显,在观念大行其道的今天,也只有中国能办得起来这样的架上艺术双年展。”尚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