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娜 8月26日下午,南郊宾馆,山东美术界翘楚济济一堂,围绕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艺术家们纷纷发言。投入千万元的美术创作工程是山东美术界近10年来的一件盛事,是否会成为山东美术创作跃升的一个机会呢? 尽管山东不乏关友声、黑伯龙、于希宁等知名人物,但就全国范围而言,还难以同潘天寿、刘海粟、林风眠等大师级人物比肩。这其中有历史原因。自北宋后中国文化南移,尤其是近代以来,相对画派纷呈、大师云起的南方而言,山东近现代画坛寂寥。
山东美术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重新发展起来的,因此最大的特点就是与主旋律扣得很紧。上世纪60年代,山东画家以表现黄河建设为主题的画展引起国内画坛广泛赞誉,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山东黄河写生画展”则使古老的山水画焕发出了新的时代风貌。 “但是上世纪90年代,美术圈吹起一股个人化风潮,江浙那边出现了一批‘邪才’ ,但是山东没有借此出现拔尖人才,反而有了不好的影响。”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孔新苗认为山东美术界近些年比较散,就是深受这股风潮影响。
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不仅对艺术家个人是一个提升自我的机会,也是山东美术界凝聚群体意识的一个契机。”山东省油画学会会长杨松林认为,从艺术史的角度看,一个画派的形成必须有一股强有力的合力,“作为创作者只要有着作为一个群体的意识感、荣誉感,有着群体兴我兴,群体衰我耻的社会责任感,山东变成美术强省则指日可待。” “山东美术界憋着一股劲,我们不是没有好画家,缺的就是个机会,现在机会来了。”济南市美协主席韦辛夷说,“以往我们抱怨政府不重视美术,现在政府把该做的做了,剩下的就看我们自己的了,我们得把好事办好,让政府投入物有所值。” “政府能拿出资金发展美术事业,我们应该心存感激并且全力以赴投入到创作中去。”
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毛岱宗说,“但是,一定要让艺术家说话。历史画既要遵循历史规律,也要遵循艺术规律,不仅要表现一个历史事件,还要成为一个感人作品,不然就会成为艺术垃圾。” 艺术之花需要在前人垦植的沃土上滋长,但山东的美术理论研究还拘泥于中国美术史、世界美术史等普遍性理论,缺乏有针对性的理论体系。
“通过这个工程,我们把资料收集起来,把理论研究搞起来,如果能做出实际成果,对山东美术的意义不言而喻啊。”毛岱宗说。 同样作为美术学院院长,孔新苗和毛岱宗都特别看重这个工程对培养美术人才的意义。“年轻人喜欢张扬个性,对主题性历史画没有概念。但实际上,主题性绘画创作一直是艺术创作中非常重要的创作类型和表现手法,它必须有个合适的位置。通过这个工程,可以让年轻人的个性成为他们作品的营养,最终超越前辈。”孔新苗也坦言, 1000 万元的投入看似很大,但“ 最后能出三、 五个人才进入国家队层面就算是了不得的成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