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景观雕塑发展现状的思考
近些年来,景观雕塑的蓬勃发展景象的确很令人振奋,但是细观一下具体的作品,却有一种陌生感,尤其对于广大振奋群众来说,这种陌生感就更加明显。很多作品只是在圈内人士中饶有兴致地互相说说,或者由美术理论家在更小的圈子里“捧评”一下,没有太大的社会影响和作用,本来景观雕塑是最接近大众的艺术,却与大众有距离感不能自觉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去。
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造型观念和表达语言不合国情,用的是西方“话语”,与观众难以很好地交流和沟通,有一种隔阂和陌生感,比如很多工业现成品(或现成品的放大)、很多纯几何形状的造型以及很多讲“观念”的作品,大都与人们产生感情距离。
二、简单和雷同。有些景观雕塑虽然考虑到了与环境的结合,但是构思简单,缺乏内涵,没有深度,造型机械单调,太像建筑师手下的积木游戏,审美性差。
三、与环境的结合不紧密,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具体环境,是到处可摆的通用品。有些作品实际是架上雕塑的放大,只是从室内搬到了室外环境中,其创作语言和形式仍然是架上雕塑的。景观雕塑不考虑景,形不成景,就很难称得上是景观雕塑。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想这与景观雕塑这一艺术形式在我国的短期急剧盛行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我们国家并没有像西方那种景观雕塑长久不衰的历史,我国古代的陵墓雕塑、宗教摩崖造像虽都有景观雕塑的性质,但是毕竟它们囿于一种较为固定的模式,没有太大自由性,我们看看所有的摩崖石窟雕塑和陵墓雕塑,其形制、布局都大致相似,完全受皇权思想和宗教规矩严格束缚和限制而形式单一。因此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在景观雕塑方面不像西方那样有历史传统,也不像西方那样普遍和丰富多样。尤其是西方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所兴起的现代派抽象手法的景观雕塑,更是一下子铺天盖地,极具规模,对我们有很大的冲击。而我国是在改革开放的80年代初才开始真正发展起城市环境雕塑的,在经过了二十年的城市雕塑发展历程,具有独立意义的“景观雕塑”概念才被雕塑家们提出并热切关注,从90年代后期,一些青年雕塑家群体开始积极自由组合搞景观雕塑展示,也有一些较前卫的理论家们充当策划人积极组织带有景观雕塑性质的室外展示,还有一些地方政府斥巨资连续多年搞此类创作大赛,这都无疑对景观雕塑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其中,也有些比较好的、成熟的作品,但总体来看,概念化、简单化、空洞乏味,简单模仿西方形式的现象比较普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景观雕塑”作品不多。
除此之外,其原因我以为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求新求异、突破传统的“创新”幌子下,急匆匆的从西方现代艺术样式中借鉴。不妨回忆一下,有一些作者创作灵感自于西方现代艺术作品,或者是西方现成作品翻版和临摹,不是创作。尤其是简单地一概地反传统的民族虚无主义,推崇“观念”艺术,认为只要观念新就能出作品,其实是盲目崇洋媚外,没有自己的主见而照搬着西方的观念,这种心态和观念下出现的作品,必然是单调乏味缺乏真情实感的,只要出国去看看,就会明显感觉到这样“吸收”出来的作品,是没有自身特色和魅力的。
其二,是雕刻大赛这种形式,短短三四十天,甚至十天二十天,要将一件大体量的作品完成,由于时间紧,创作的必要环节被简化和省略了,参展艺术家大都没有认真研究过具体的作品放置环境,在家里闭门造车,脱离环境设计出一个抽象、半抽象类简单造型的构图,然后即匆匆在现场突击完成就算交差了。有些雕塑家干脆就把以往的室内架上雕塑作品放大一下运到现场了事(在短短几十天的突出性大赛中,恐怕也只好这么干),这也是难出真正好的景观雕塑作品的又一原因。
其三,由于我们的景观雕塑突然热起来,而大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尚不深入,因此走捷径照搬照抄的现象也就多起来,有此作品简单套用西方的“观念”和造型语言,而不用自己民族艺术母语讲话。就好像一个学外语的中国人天天和自己人的同胞们讲外语,使人听起来艰难、生涩、别扭,很难与国人情感深入交流和沟通,有些则干脆将国人未见过的西方现成作品模仿一遍,糊弄观众。这类作品在这些年的景观雕塑中屡见不鲜。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想,还是应该从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深入研究艺术自身规律入手。
一、艺术不同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属于应用性的,因此它可以购买、引进、仿造,它与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没有必然的联系。而艺术是一个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也就有不同特征的艺术,这是不可互换和替代的。作为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景观雕塑,它也必然应该是民族自己的,而不应是雷同和重复、模仿他民族的。应该从民族自己文化中生成,应符合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和追求,应该与本民族大众的心灵沟通,应符合本民族的情感表达方式,应该与本民族大众的情感发生共鸣。
二、景观雕塑是与环境相联系的,因此它也是更应成为具体环境下的具体作品,它是个别的,不是通用的,它是与环境共同完成美的创造,而不是独立的自我完善,即使将再好的架上单体作品放大置于环境中,也不会成为优秀的景观作品,因为它与环境是分离的,我们在一个大场上摆几十、上百件景观雕塑(如雕刻大赛的最后效果),也只不过是一个揭去屋顶的室内展场,作品都是放大了的模型,怎么能与环境结合、交融形成一个独特的景观?充其量只能称作景观雕塑方案模型展览。
三、景观雕塑是艺术创造,它首先应该是审美范畴的,而不是其它类型的陈列和摆设,我们不能离开了审美追求去制作一般的视觉物象,因此需要在与环境紧密结合中巧妙运用材料媒介,创造出既有思想内涵又有美的新颖形式的视觉艺术作品,这是很难的研究课题,绝不要奢望突击速成。
四、景观雕塑不是雕塑家本人孤芳自赏的玩艺儿,它是置于人们的生存环境的,因此它是服务于大众的,艺术家应充分研究时代精神的本质特征、研究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美学思想和审美特征、研究当代人的审美理想和心理需求,准确把握时代节奏,选择恰当的形式表现语言,为自己的民族创造出非常优秀的作品,而不是随便拿出个立体物放于环境中了事,应该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提供精美的精神产品,应该有社会责任感。这两年西湖景观雕塑展做得不错,因为它强调了与环境的结合,每件作品都力求与环境发生联系,构成一个完整景观,传递给观众一种意境。当然其中有些作品的语言仍然缺乏“中国味”,尚需推敲。
艺术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产物,不同民族会有不同的文化,有自己的文化“内涵”,这是与其它民族文化相区别的根本所在,也是不同民族文化立足之本。不同文化背景下会有不同的艺术。各民族艺术可以互相影响,互相吸收,但决不能照搬,失去自我而盲目跟着别人跑是永远形不成自身面貌的。我们民族艺术有非常独特的表现和突出的特征,值得我们去发扬光大。景观雕塑最具大众性,它需要充分与观众交流和对话。因此不应失去自己民族艺术的“母语”而和同胞讲“洋话”,而应向着民族性追求和发展,这样才会出真正优秀的景观雕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