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人类在物质生活之外的精神家园。而雕塑,也是人类创造出的有别与其他艺术种类而且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经过几千年的演进和发展,形成了鲜明的语言特点。几千年来,人类创造的优秀雕塑艺术作品给人类自身以美感享受和精神鼓舞,伴随着人类向着更加高级的文明阶段发展。而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当“艺术和非艺术没有区别”的“革命”口号突然间在西方响起时,我们国内的一些人也打着“当代艺术”的旗号,要颠覆和解构几千年来的雕塑传统,要向经典的雕塑传统宣战。
于是乎,在所谓“现代观念艺术”的标签下,会不会做雕塑的人都争抢着登上雕塑的舞台,一时间,各种低劣的所谓雕塑作品纷纷出现。甚至连一些现成物品、生活垃圾、粪便、尸体都以雕塑的名义堂而皇之地进入了艺术展厅。更为严重的是有些理论家对此类东西大加吹捧,称其“很有学术性”、“观念很新”、具有“原创性”、……这种混淆视听的理论观点加剧了雕塑界的混乱局面,并推波助澜地导致了雕塑语言的表现魅力逐渐丧失。面对这种局面,只有回到雕塑语言本体来研究和讨论问题,才能使雕塑创作和雕塑批评健康发展。
今天的雕塑界可谓热闹,热闹到了甚至混乱的局面,特别是被批评家们热炒的那些被誉之为“原创性”、“观念性”、“当代性”、“前卫性”的作品花样层出不穷,在一些现代艺术展览会上或者是近二十年来出版的雕塑类画册中,映入你眼帘的现成品、装置,包裹方式的、声光电的、激光造型的,甚至还有摆放一堆水果、一堆食品、一团青草、一团粪便,一具真人尸体……,不胜枚举。当然,这些都是得到了批评家们的大力推崇和赞美的,被认为是反叛雕塑传统语言,颠覆传统雕塑的“当代艺术”,而这些“作品”还都冠之以“雕塑”,鱼龙混杂,使雕塑界更加喧闹和混乱。
艺术是人类在物质生活之外的精神家园,而雕塑,也是人类创造出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从一开始就是审美的,经过几千上万年的演进发展,形成了鲜明的语言特点。首先她的三维和实体感特质使她区别于其它姊妹艺术形式,具有了独立的身份和地位。同时它的精炼简洁、单纯的立体表现形态和内在、含蓄、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表达方式,特别是艺术家独具个性表现的塑造手法和雕刻的形式意趣都赋予了雕塑这一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这就是雕塑的本质和基本特征。因此,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图腾崇拜和宗教也都充分借用雕塑形式来表现。这也就使得雕塑从石器时代开始就紧密伴随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步伐一路走来,成为了很有大众基础和深受喜爱的艺术形式。
而在几千年后的今天,“艺术和非艺术没有区别”的“革命”口号在西方被提出,在中国被高喊,突然间雕塑这一美好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成了现代主义的仇敌,要被颠覆和解构,要“反雕塑”(据介绍在西方几十年前就出现了“反雕塑”的现代艺术运动)。但是在被誉之为“现代”、“观念表现”的“现代艺术”中,前边我提到的那些类型的“作品”都赫然出现在了雕塑的阵营中,我不知策展人和作者为何没有一点文化自信,为何不能相对于雕塑而另立门户?其实,这些作者自己本来就是要反叛传统、颠覆传统的雕塑造型语言,“颠覆和解构传统”不就是现代艺术的理论口号吗?既然不屑于与传统意义上的雕塑为伍,又何必非要把自己的非雕塑作品冠之以“雕塑”呢?
有些概念必须搞清楚:一个最基本的哲学常识,那就是一个事物是相对于另一个事物而存在的,一个概念的确立和存在也是相对于另一个概念而存在的,没有“此事物”的概念,也就不存在“彼事物”的概念,而“此事物”和“彼事物”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各自的本质和特征不同,并且在这种本质内涵下,其外沿也是有限度的。如果无度地扩展外沿就会改变了事物的本质,而使其变为另一事物。有“艺术”,就有“非艺术”,有“雕塑”就有“非雕塑”,“雕塑”就是相对于绘画、摄影、电影、音乐等艺术表现语言而存在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些基本概念是不能混淆的。因此我认为现在出现的一类所谓的新观念雕塑,其实已经远离了“雕塑”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完全可以称之为另一种造型语言,何必非要混淆在雕塑之中,既破坏了雕塑概念的确定性,又不利于自己身份的明确,这是何苦呢?说到这里,又使我想起了西方出现的“反雕塑”,既然是反雕塑,那一定是要脱离雕塑的基本属性,那还能再是雕塑吗?如果没有脱离雕塑的基本属性,那不就仍然是雕塑吗?何来“反雕塑”?
说起“原创”,就更不敢恭维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的许多被诩为“原创”和“创新”的美术作品、雕塑作品,基本上都能在西方的现代艺术作品中找到“粉本”,这种抄来抄去的花样游戏却被我们的一些批评家们推崇备至,更有甚者,一些作者由于基本功差而出现的造型缺陷也被一些批评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美,并且捧得很高,放在了引领当代艺术发展的前锋位置。不知道是批评家们无知和孤陋寡闻,还是一种别有用心故意推波助澜?这恐怕也只有批评家自己心里最清楚。
再比如现在有一些人喜欢借用古希腊雕塑名作和米开朗基罗、罗丹等大师的作品来改造,其实这本是一种很不可取的荒唐行为,是对大师作品的亵渎和不恭,欺负大师们已早离人世,不能出来维权。而我们的一些理论家们却对这类作品如获至宝,赞美为原创和“造型观念的成功转型”,不惜以大量的文字给予“学术”分析和肯定,实在难以使人信服。不知道这种“创新”有何高度和意义?
雕塑界还有一种现象,就是越来越多的作品在呈现“剪纸”造型倾向,形体单薄,已失去雕塑的体量感,四周观赏的造型特点已被忽视,雕塑语言的艺术表现魅力已渐渐丧失。这种现象在青年雕塑家当中出现的更多些。我想,也许是因为“现代观念”的影响,以致在雕塑教学中放弃了对雕塑造型表现语言特点的追求,也许是批评家们根本就不懂得雕塑语言表现特点而乱加评论出现的误导。总之,雕塑语言的特殊魅力正在急剧弱化,真正能给人经久耐看、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雕塑作品越来越少,粗糙、简单、不加推敲、缺乏雕塑艺术魅力的所谓“新观念”作品却在泛滥,这是一个让人失望的“热闹”景象。
还有一种现象,现在一些画家,特别是一些在社会上颇有影响的“前卫”画家,由于自己的某种卡通式的所谓前卫观念绘画作品有很好卖点,便开始要进军雕塑领域,玩起了雕塑。为了遮掩自己在雕塑造型功力上的严重不足,便做最简单的“卡通雕塑”,而且自己也不做,只是画个图形,雇一些年轻学生帮着随便完成。其实作为一种“票友”现象无可厚非,但可悲的是这种低水平的“票友雕塑”被一些批评家大力吹捧,认为具有很高的学术性,超过了雕塑家们的水平......,这种言过其实、不负责任的评价无疑又给雕塑界增添了混乱,使人们搞不清到底该何去何从?
说到这里,我想我们的很多“创新”者是不是正在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比如说将雕塑表现语言和技能的难度和高度降到最低,而前卫理论家们却又在把最单纯的问题复杂化,比如非要给雕塑艺术强加那么多所谓“观念”和这“嬗变”那“关怀”,反倒是丧失了艺术表现自身。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一些批评家对雕塑这门特殊表现语言的陌生和无知,再加上喜欢哗众取宠的不良学术风气,就必然导致雕塑批评的混乱,进而导致对年轻一代雕塑创作的误导。就艺术领域而言,这种混乱和无序在美术这一领域里表现的更为严重,而在美术领域里,又首推雕塑界最为严重,大概是可直接借用的现成品容易在“三维”和“现代”的名义下堂而皇之地搬进展厅吧?我举一个真实的例子:一次一位系领导陪我在学院美术馆参观该系从国外请来的当代艺术家所指导的学生作品展,该同志一一向我介绍了每一件作品,当走到墙角看到一堆垃圾尚未运走时,该同志很不好意思地解释:“这些娃们,我说过环境清扫完将这些垃圾要清理走,怎么还在这堆着……”,走近一看,垃圾前立着作品标签,上面有题目、有作者、有指导教师名,显然已成了展览作品,该同志无语,我也无语,真不知该怎么说好。我想中国画、油画总还是要在画面上画几笔,现成品总不至于混进来吧?比如音乐,再前卫、再现代的歌唱家总不应该是哑口无声吧?再比如说舞蹈,再前卫、再现代的舞蹈家总不至于腿脚不能动吧?而只有美术界最“前卫”、最“现代”,公然可以悬挂一幅空白画布起个题目在美术馆展览;公然可以摆些生活垃圾说是美术作品;公然可以杀猪宰牛说是美术创作行为……而且这一定会被一些批评家进行充分的“学术”肯定和宣传。
提倡“反艺术”,模糊“艺术”和“非艺术”的界线,造成艺术创作混乱,艺术批评混乱局面的“革命”行动,犹如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一样,粗暴地反传统,只能“砸烂一个旧世界”,而不能“建设一个新世界”,最终被颠覆的不仅是艺术的传统,而是艺术本身。
那么,怎样才能使雕塑创作和雕塑批评回到正路呢?我想途径是有的,那就是重新回到雕塑语言本体的研究上来,才会正本清源,摆脱混乱。其实,雕塑和其它艺术种类一样,都有其自身的语言本体,如果我们深刻认识和自觉回到这个本体,我们的雕塑创作就不会失去雕塑语言特点,我们的雕塑批评也自会抓住实质,挠到“痒处”,刺到“痛处”,使我们的当代雕塑艺术出现健康的、真正繁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