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学习帖《22方经典汉印点评解析》
漢印是篆刻史上的第一個髙峰,爲後世開創了“漢印”的範式。從總體風格上講,漢印以方正平實爲大宗,缪篆入印、屈曲缜密,形神樸茂、端莊大方。以面目不同來分,西漢婉轉溫厚,時見筆意;新莽印制獨特,嚴謹溫和;東漢以方爲主,渾厚茂密;魏晉方截整饬,勁健有力;南北朝法度漸失,鮮活生趣。
漢印因用途不同簡單劃分爲官印和私印。官印風格堂正大氣,法度嚴謹,尤其以東漢官印爲代表的漢印範式成熟期,筆畫厚重而不失靈動,結字方正而氣力充實,章法以平正爲基本格局而有欹側多變之勢。私印風格精巧溫雅,用刀多舒緩平和,以從容爲上,字法平實又靈動;篆法更趨向于裝飾化,以至于筆畫填滿印面而産生了滿白文這樣的典型作品。
漢印對後世流派印人的影響是巨大的。漢之後的官私印章不論面目如何,都是脫胎于漢篆漢印。唐宋官印樣式的改變使得漢印更多開始進入私印範圍,漢印尤其是漢白文印成了後人不可企及的典範。無論是王冕對漢印的模擬還是蘇宣、朱簡、汪關、丁敬、鄧石如等對個性化審美的自覺展現,都無不是植根于漢印的再創造。“印宗秦漢”成爲篆刻學習的不二法門!
勮右尉印
此印四字大小不作均勻分布,而是以“勮”字爲主,其余三字爲賓,圍繞“勮”做相應拉伸(如“右”)或收縮(如 “尉”)。同時將“印”向上拉伸,造成“尉”字成爲印面中筆畫較多而占地最小的字。但雖小而不顯局促,反而通過短畫和留紅的處理更見疏朗,由此“尉”字雖小卻是“印眼”。因爲,如果說“勮”字因其筆畫最多而自然寫大寫密是印面結構矛盾的開始,那麽“尉”的寫小而寫疏則是將矛盾引領向一個更高層次的平衡。這是印面結構的辯證法,也是漢印易學難精的精義所在。
霸陵園丞
此印四字分朱布白均勻,看似毫不費力,實則于點畫變化上匠心獨運。從線形上看,它通過點畫粗細的細微變化,讓印面結構産生對比,又歸于“茂密”。如“霸”字筆畫最多、 結構最複雜而筆畫最纖細;“丞”字筆畫最少、有長斜畫而筆道最粗闊,顯然是爲了填滿空白,不使留紅過多過亂。換一個角度,從線質上看,四字的細微變化更值得注意。“霸”的虛靈,“陵”的沈著,“園”的圓融,“丞”的挺括,使得分布停勻的印面有了另外一層的對比。此外,“園”、“霸”兩字重心下移,“丞”、“陵”兩字字勢上頂,使得分布停勻的空間結構有了天地交泰的意蘊!
未央廄丞
此印幾乎是筆筆圓弧而不見方折,起收筆渾圓,帶有濃厚的書寫意味。我們知道,小篆的結構上緊下松、左右對稱、以圓爲主。如果將小篆不加變化地置入方形印面,就會出現各自爲陣、不相往來的情況。變圓爲方、以方爲主、布畫停勻是一個基本思路,成熟期的漢印就是采用這樣的方法。而像“未央廄丞”這樣的西漢玺印則是另一種思路,概括起來就是老實平正、以圓就方、外方內圓。老實平正,指字勢端正,布局勻稱,章法穩重。方圓的變化則在于字形趨向于方整而筆畫呈現弧度,方整在外,圓轉在內,這在“央”字上體現得非常明顯。後人則在老實平正的基礎上再加以上下和左右的穿插避 讓。從中我們可以窺見後世鄧石如“印從書出”的淵薮。
雎陵家丞
此印章法十分特別。通常的四字漢印,四個字之間的留紅基本形狀是“十”字形,而此印的“雎陵”兩字的左右結構拉開了比左右兩列字更寬的距離,留紅爲兩縱一橫的“卄”,視覺上造成了三列字的錯覺。變化的細微處在于兩縱一橫的字間留紅形狀變化:左縱留紅略呈“S”形,右縱留紅略呈反“S”形,兩者相反相成;一橫則呈鋸齒狀,上下緊密咬合。另外,“雎”的右側豎畫與“陵”的右側中豎左傾頂向印章右邊,有力支撐兩字,使之分而不散。
梁廄丞印
此印雖是西漢玺印,但點畫方起方收、字形方整平正、章法平中見奇,巳初具東漢玺印成熟面貌。其中最堪玩味的是圓弧筆畫與斜筆的使用。斜筆有“梁”字右上的“刅”和“印” 字上半部的“爪”的三筆,呈對角呼應,方向相反。圓弧筆畫有“印”字的下半部、“丞”字的兩個“又”部和“廄”的“又”部。三個“又”部形成了印面中重複出現又有變化的節奏,“印”則因爲既有圓弧筆畫又有斜筆而成了全印造型的绾節點。另外,“梁”字“水”部上側下凹的留紅和“印”字左側內凹的留紅使得印文外形平正中又見婉轉變化,這也是學習漢印可以用心的地方。
昌黎右丞
傳世印章經過時間的磨砺,殘缺磨損不可避免。也正是這樣的磨砺,使得印面有了斑駁渾厚的特殊美感。這對篆刻創作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審美元素。此印的磨損主要集中在印章的四邊四角,而印章中心部分的印面相對完好,形成了外虛內實的印面結構。虛處印面靈動透氣,實處文字強悍有力,虛實對比,氣韻生動。由此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經驗:篆刻創作中印面做舊切不可到處皆“爛”,應當留出幾處挺括的用刀,幾筆強悍的筆道,這種不容置疑的確定性才是對“爛”的有益補充和升華。千載而下,吳昌碩深谙此道。
陸渾左尉
銅印殘爛不盡在四邊四角,有時會順著筆道展開,而印面光亮如新。此印就是如此。四邊四角的磨損殘爛倒是常見,其筆道的腐蝕顯出別樣的韻味,讓人想起黃賓虹篆書中宿墨、漲墨的神采。只有從“渾”字尚可看見些許本來面目一那種細勁挺拔的筆道,刀刀到位。看來篆刻創作中,刻出細勁筆道後,對其做進一步的破壞性處理也不失爲一種到達渾厚的捷徑。只是,做作與自然只在一線之間,不可不察。
菑川侯印
此印是西漢官印的別調,除了“侯”字左側一豎與“印”字最後一筆尚存圓轉之意外,其余筆畫都是直愣愣的,筆畫之間銜接也是直統統的。筆畫銜接有著虛接和實接、方接與圓接的區別,如“菑”的“艸”部,六個短豎與兩個橫畫的銜接,從左往右依次爲虛(方)接、實(方)接、虛(方)接、實(方)接、虛(方)接、實(圓)接;“川”的三折筆也是實 (方)接、虛(方)接、實(圓)接,變化自然細膩。值得注意的是,以“菑”的最後一橫爲臨界(水平〉,其上部的所有橫畫都向右下傾斜,其下部的所有橫畫都向右上傾斜,連 “川”字都是右肩上提,全印奇氣縱橫。
泰子
此印金質,是西漢南越王趙眛的世子所用之僭印,“泰子”就是“太子”。系用平口鑿鑿就,平口鑿在刻制弧線和轉角時會將筆畫外側擠出形成卷翹,後期再用刀具刮去並作簡單修飾,因此筆畫外側會略微鼓出並留下毛刺,如用筆中轉折的瞬間停頓或是賊毫翻出一般。另外,從印面可以清楚看到,轉折銜接處通常從線外起刀,因此會在钤印時留下痕迹,增加了印面的刀味。後世黃牧甫就善于活用此法,線外起刀遂由秦漢時的技藝轉而成爲藝術家風格化的形式語言。其中妙處,存乎一心!
渭成令印
此印筆畫挺拔有力,剛中有柔,結字方圓兼備、整體落落大方,曆經兩千多年依然保存完好。仍然關注一下印面的“十”字留紅:縱橫皆取斜勢,仿佛將“十”字順時針方向略微旋轉。“渭”字右下角那個曲筆非常重要。它既是“成”字右上角折筆的對比和向上過渡,同時又與“令”、“印”兩字右下角曲筆做對比。可以想象,此處若是一個方折,全印會非常生硬,印面會失去流轉的氣韻。全印的平穩全賴了 “成”字 重心下移和大塊留紅形成的下墜感。當然,“印”最後一橫的水平放置也可以看作是對“成”字的重要呼應。
遷陵侯印
此印字法獨特,是直接將西漢時期的隸書移入印面,並適應與方形印面作出了適當的調整,使之“印化”。所謂入印文字的“印化”是指對入印文字作出與方形印面四邊的橫線與縱線相協調的處理,就是易圓爲方、方中有圓、以方就方、屈曲缜密。周秦印章文字圓轉,故而加界格使之方;後漢缪篆本身方整,界格也完成了曆史使命。此印的“遷”字末筆不拖長筆畫,而是做了收縮,使得文字成爲方形。有著相同用心的筆畫處理還有“陵”字右下的橫撐與穿插,“食”字首筆“丿”取二勢,“印”字出以左右結構、末筆婉轉而又有彈性。
新前胡小長
此印爲新莽五字印的典型風格,起收多見方筆,結字圓轉尚存,章法平穩端整。因此往往習以爲常而會不用心體察。實際上,五字印還是有很多細節的變化值得注意。比如,印文結字的外拓與內擫的變化。“小”字筆畫最少,通過內擫産生大面積留紅,因而顯得更加突出,成了印面的主角;比如,字的重心調整。“新”、“前”兩字左半部中心有意下壓,對衝了“長”帶來的修長飛舉之勢。比如,筆畫要素的微小變化。“胡”字左部,橫畫有意識收縮得短一些,使得單字結構更加飽滿。此外,“胡”字“月”部左側邊緣與其下面“小”的中豎右側邊緣,恰好連成一線,形成了一條潛藏的動態中軸線,豐富了印面結構層次。
曲阿長印
此印是兩漢印章,卻有著南北朝才有的簡率果敢的氣度。全印四字布局,左窄右寬十分鮮明。用刀淩厲精准,每一筆都是一刀刻就,沒有修飾。一兩處補刀也是幹脆利落,如“長” 的短點、“印”的第二橫。這使得印面筆畫勁挺,精神昂揚。由于左右兩列寬窄差異明顯,印面橫勢與縱勢對比強烈。爲了避免右側太重,在視覺上有下墜感,治印者將右半“曲阿”兩字略向上提起,同時又讓它斜向右下,動態豐富。左半“長印”兩字則拉長形體,重心下沈,“長”的長豎左斜與“印”的曲筆中豎生生撐住了印面。方寸之間,波濤湧起!
遒侯騎馬
此印是漢代烙馬印,形體大,字腔深,作朱文。無邊朱文印很容易刻得松散淩亂,要刻得凝聚而活潑不容易,難點在于建立印面秩序。是印以橫平豎直爲本色,體現出鮮明的漢印特點。這在很大程度上也保證了印面穩定的秩序感。同時,凝聚的問題需要通過加強上下左右文字的聯系來完成。如“騎”字曲筆的右伸,“侯”字斜筆的左伸,“遒”字“止”部的加重下沈,“馬”字橫畫的虛化,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很好地增加了印面的凝聚感。最後適當的斜筆和圓點的使用使得印面擺脫了橫平豎直可能帶來的僵硬死板,增加了印面在秩序惑、凝聚感之外的活潑感。
新野令印
我們眼前的“新野令印”巳經不複當年的精神昂揚,我們只能從一些細微的地方窺見當初簇新時的神采。比如,筆畫收尾的方截尖銳,“令”的收尾上揚,露出尖銳的角;“卩”部的第一筆,起筆方整斬截。比如,方折圓轉的飽滿力量,“野”的“田”部右上角、“令”的“卩”部三個方折都尖銳地突出了交界處,讓人感到抑制不住的倔強;圓轉的只需看看“新”字左半邊的中部右側那個小小上曲筆,嶄新的力量,圓轉而有彈性。由此可見,一方飽受歲月洗禮的印章,仍然能靠著幾筆顯露精氣神的筆畫而有老而彌壯的內在力量。如果它是簇新的,該會有多麽晃眼的明亮啊!
池陽家丞
不管原本是什麽樣子,“池陽家丞”擺在我們面前就會有會心的一笑:持重之中不乏活力,端嚴之中不乏情味,典型的中國氣派!是印用刀沈穩而又放松,起收筆方頭直截,轉折流暢厚實,在滿白文中屬于流動一類。印面的流動除了用刀,還有結構。印面的結構首重“十”字留紅,是印豎紅直下而橫紅波瀾。與之相呼應的是印面頂邊,一樣方向和弧度的波浪線,浪漫多姿,兩個豎邊較直而少變化,底邊彎曲頗多但不激烈,四角圓而各有不同。就這樣把一方持重的印章變化出複雜而矛盾的滋味。
麓泠長印
東漢官印步入成熟期,面貌大體穩定,以厚重方整四字印爲典型,大氣而內斂,是曆代奉爲圭臬的經典。是印筆道寬厚,下刀沈著大膽,偶有顯露刀痕處,便十分精神,如“麓”“泠”之間的連接細線,“泠”的左側兩筆短豎的連接細線,還有如“印”的“爪”部第二筆斜筆收筆處,這些刀痕流露出治印者娴熟快意與沈穩安詳的內心世界。而“長”的最後一筆略向下拖出的尖則不僅顯露出刀痕,更提示出視覺運動的趨向,將它與“麓”和“印”都連帶了起來。或許刻制者不經意,觀者卻需十分留心。黃牧甫便是這樣的有心人!
東郡守丞
是印印文飽滿壯碩,結字緊密卻敢于大塊留紅,朱白對比強烈。印面有兩個焦點,左上的“守”字和右下的空白。“守”字“宀”部端正堂皇,“寸”部大膽取斜勢,與外框一樣的厚重,兩者之間留出了多個三角形的大面積紅塊,與右下角“郡”的磬狀空白形成強烈對比。“郡”的破邊空白是印面碰撞變形所致,幸運的是尚留有一絲紅邊,否則空白的意味全失,就不好看了。“郡”、“守”、“丞”均有斜線,兩筆左向,三筆右向,大小長短輕重不一,形成同中有異的節奏律動,很好得協調印面形成整體。
薛令之印
厚重結實的線可以揮灑自如嗎?可以的!“薛令之印”給了肯定的回答。是印動人的不是字的結構有多美,相反它實在不是好看的造型,笨拙、沈重、傻乎乎的!但有一種東西在緊緊地抓住你,那就是用刀的膽氣!每一刀都厚重如鼎,又奔放如雷,一刀一刀的銜接執拗地有些不講道理,比如“印”的下部的轉折,完全不顧及應有的造型,只是放手刻去,以至于右側完全粘連到一起。只是粘連而不含糊,全因爲這膽氣,粘連也粘連得堅決!比起蹩腳的篆刻家小心翼翼得敲敲打打,不知坦蕩多少了!
勮令之印
厚重結實的線可以光潔明亮嗎?可以的!“勮令之印”的回答同樣堅決。一般來說,厚重結實的形象總是伴隨著相對粗糙的質感和相對暗啞的光澤,光潔明亮則總是伴隨著溫婉精致的形象。因此,厚重結實又能光潔明亮,一定是需要在用刀上講究技法的。通常的做法就是先淺刻筆畫的邊緣,再第二遍走刀剔底。淺刻的目的就在于可以運刀輕松流暢,保證筆畫的幹淨鮮活。刀埋得越深前行的阻力越大,要光潔流暢除非腕力驚人!不可以反複修飾筆畫的邊緣去追求光潔。反複修飾就會損耗光潔度,更重要的是損害印章應有的微妙情緒。厚重又光潔,黃牧甫最善于此。
琅邪相印章
此印是漢印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無論是穿環龜鈕的印體制作工藝,還是幹脆利落的印面镌刻工藝都有著鮮明的個性。這種篆刻工藝有著突出的力量感,這種力量感體現在長筆畫的明快與厚重上,如“琅”、“章”的長豎;也體現在轉折的凝練順暢上,如“相”字右旁的小幅度轉折。它還體現在筆畫收口的猛利上,“琅”、“邪”、“印”三字筆畫的起收處,都明顯有著方截的直線,一刀切下,哪怕收出一個三角形也亳不含糊。看來,平正的布局配合幹脆淩厲的用刀,也能達成非同尋常的效果。
立義行事
“立義行事”是武官配印,品秩較低,故而镌刻也就隨意,率意自然。全印安排上別有意趣,“立”的筆畫最少,卻占地最多;“義”、“事”筆畫較多且橫畫排疊,卻占地較小;“行”字占地最小,卻讓頭舒足。全印章法的主旋律是由斜向右上的橫畫組成的,“事”、“義”二字尤爲鮮明。在這個既定的調子裏,又有著不同的聲音。比如,“立”的四筆豎畫奇正相攜,“義”字第三長橫水平放置,“行”的左腳縮右腳伸,“事” 的豎畫偏左且左傾。所有這些都使得全印的調子不是那麽單一的向著右上傾斜,故而能得不平之平、不齊之齊、不正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