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庆祝江苏民进江苏省级组织成立50周年书画鉴赏讲座”在南图新馆学术报告厅举行。江苏民进江海书画会会长、书画创作和鉴定名家萧平,为前来听讲的200多市民揭开了中国1000年的书画造假内幕。
萧平说,中国书画收藏大致起于1000多年前的唐代,“从那时开始收藏和造假就一直相伴而行。”唐朝最大的收藏家是唐太宗李世民,他是王羲之书法的忠实拥趸,通过各种手段将全天下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收入囊中,死后还将它们全都带入陵墓。李世民对王羲之的追捧带动了民间收藏王羲之的热情,但真迹全在李世民那里,所以临摹作品应运而生。宋代史料记载,当时人制作王羲之的赝品时,将临摹好的作品挂在一间破屋的墙上,任凭下雨时漏到屋内的雨水淋在字上,做出旧的模样,迷惑藏家。“直到今天我们能见到的王羲之作品,最早也是唐人的临摹品。”萧平说。
清代,康熙、乾隆等皇帝都有收藏爱好,这带动了民间收藏,中国书画造假也随之出现了一个高峰。造假开始出现派别。比如江苏有专做工笔画的“苏州片”、专仿扬州名家的“扬州片”。在湖南有专门模仿岳飞、文天祥等古代英雄手迹的“长沙货”。在北京有个“后门造”专门模仿宫廷画师的作品,甚至还伪造了乾隆大印盖在上面。
而现在,书画已经和股票、房产一起成为中国民间投资的三大热点,造假也随之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萧平透露,目前书画造假呈现出地域化、集团化和科技化的特点。首先,从北京到广州、从西安到上海,当地造假者纷纷仿制本地已故甚至健在画家作品,并异地出售。利用外地藏家对本地作者作品的不了解,牟取暴利。其次,过去小作坊式的造假发展成集团化的行为。比如前几年,某地博物馆展出了一位台湾藏家耗上亿巨资买来的一批傅抱石作品。结果这批东西全部是赝品,这就是一次集团化的造假行为。过去识别画中钤印是鉴定书画作品的重要方法然而现在制假者采用激光扫描和电脑加工的科技方法,做出来的钤印和真的一模一样。因此现在鉴定近现代书画基本已经不再看印了。
萧平说,面对赝品横行的市场,藏家唯一的办法就是用书画知识武装自己。和西洋绘画更多表现客体不同的是,中国书画更多表现的是作者的心境。因此收藏某人作品必须要首先了解其人的一生,知道他一生中什么时候得意,什么时候失意,只有进入画家的内心世界才能在众多赝品中觅得真迹。(信息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