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兴作品《秋来红果绝妙色》
刘斯奋(广东省文联主席、一级作家、广东人文艺术研究会会长)
不知道你有没有留意到,身边的“大师”似乎越来越多了,特别是那些稍涉笔墨者,已经不满足于当“虾王”、“牡丹王”、“猫王”了,最近潮流兴“文人画”,画家只画寥寥几笔就自称是文人画,而尝试跨界的作家、演员、政府官员的作品也全戴上了文人画的高帽。
什么才是真正的文人画?这跟“文人”一样,是一个只有中国人才能理解的概念。它追求的是一种画外的工夫,强调的是人文情趣的品位与文化意蕴。
追溯文人画在中国的嬗变之路我们发现,从其发生、发展,至元明以后渐成中国绘画的主流,对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到了近代,以徐悲鸿为首的“海归派”试图用写实的理念对文人画进行改造;而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等则以继承文人画的传统为主,拓展视野,立意改革,为进一步发掘文人画中的优良传统做了有益的探索。
对于文人画这一文化遗产,我们更关注的是它的现代性意义。在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巨大变化的今天,文人画还有没有弘扬光大的必要?什么才是它的优秀基因?《名家话收藏》本期力求探索文人画的精髓,梳理其脉络,知其利弊,明其主旨,把握其现代性意义,以期对收藏有所裨益。
“文人画”成为万能挡箭牌
赵利平:研究中国美术史,文人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对文人画的认识,可能很多人印象中第一个跳将出来的字眼就是“雅”。但最近几年,文人画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无论画得好不好、雅不雅,都先自称文人画,这让初涉收藏的人很迷惑,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文人画?
刘斯奋:现在画坛的确有这么一个现象,特别是到北方走一趟你会发现,很多人都喜欢说自己画的就是文人画,文人画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很时髦的帽子。
周国城:现在真正懂文人画的人少之又少,关于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似乎还一直没有理顺。很多人和我讨论过,说苏东坡画的那几笔竹子,没什么了不起。的确,竹子谁都会画,但苏东坡本身是一个大文豪,修养深。他对竹子、笔墨、书法的理解远远超过一般人。如果把随便画两笔就说成是文人画,那就是对文人画的错误认识,也反映出当前国民整体美术教育水平的某种欠缺。
刘斯奋: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风气的变化。如果是在以前,谁都不会把文人画当帽子来戴。最近两年出现这个趋势,我想和中国传统文化回归,还有文化自信心的回归有着内在的联系。
赵利平:如何正确认识文人画?
徐志兴:宋代的苏东坡最早提出了“士夫画”的概念,到明代,董其昌则大力提倡“文人画”,他对文人画已经有了很明确的阐释。
我认为文人画有下面几个特点:第一,是以“道”体画,从道的高度来认识、体验、阐明并充分发展文人画。南北朝时期,宗炳提出了“澄怀观道”的概念,澄清自己的胸怀,量周沙界,心包太虚,这样画家的意识才能和大自然融合,天人才能合一。“澄怀观道”从道德经的角度上来讲,无为而无不为,能够自然而然表现绘画,表现画家的情思,表现画家所观察的对象,这实际上就是道。
第二,文人画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写意”,以意入画。现在有些人对于写意的理解我认为是错误的。他们认为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好像这就是写意,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画家的“意”要和大自然相合,和大自然的规律相合。
第三,“诗画合一”。苏东坡评王维的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认为这是千百年来对文人画一个非常精辟的概括。文人画强调“大象无形”,强调“取之象外”,强调以意造境。
第四,文人画要求“以书入画”。书画皆以笔线造型,同出一源。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元赵孟頫有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由此可知,一位画家如果没有深厚的书法功底,是断难画出有书卷气的好画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