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造假者在针对某位名家真迹母本进行克隆性操作时,往往会视作伪时的各种主、客观情况做出变通性的举动,令人眼花缭乱。“相对克隆”有“款识替换”、“内容删减”、“画面拼凑”与“改变幅式”等数种操作方式,上期我们讲到了“款识替换”,这期再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删减内容”的造假方法。
为什么会有做“减法”而不是“加法”的“削减内容”的造假呢?原因非常简单,造假界最怕的是“言多必失”。更何况,若“绝对克隆”的话,一真一假两“双胞胎”一见面难免会露馅儿。再者,无论创作本身或是收藏者眼中的标准都没有硬要约定俗成的认为:一幅书法要写上多少个字、一幅画要画多少的内容才能算是作品,这便就成了书画作伪者可钻的一个空子之一。因此,造假者事实上只要去找他们认为有把握作伪的某名家的某件作品作母本,去克隆其中或多或少的一部分,即使在性质上只类似于片断作伪,那也“够”得上伪作的完成。这样的“删减内容”方式作伪,至少会给造假者带来下述几点的操作便捷与“作伪优势”:一,克隆作伪的工作量与投入成本将不同程度地减少;二,作伪人选用母本的自由度与范围更大,他们基本上都能很容易地得到与该操作手段较适应的母本真迹或影印件,能大大提高造假的效率与成品的数量;三,由于作伪的思路是删减,这样自然就避免了许多造假的漏洞,无形中就强化了仿品的欺骗性;四,由于“子”本与母本的面目被人为拉开,自然就增大了鉴定人辨伪与取证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