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图2
一位书画作者成为一代大师之前,同样需要经历从小蝌蚪到青蛙的蜕变过程。摹古练习自然是学习进程中必不可少的功课,成名之后大师用过的练习本就如同姚明穿过的球衣一样令人追捧。有追捧就有市场,市场就如同一块肥肉,在造假这件事上,只要有肥肉出现,不用声张,一群苍蝇自然会蜂拥而至。于是大师们临摹古人的习作也成了造假者们开动脑筋的对象。
从今天起,我要给大家讲一种骗性十足的书画“摹古”赝造术。为了能详尽、深刻地揭示它,让我们先来关注一下令那些造假者兴奋并将计就计的三种现象:一是随着艺术市场的持续升温及书画收藏人数的骤增,书画名家受到普遍的追捧。那些大师级名家,在许多人心目中俨然已被神化,哪怕是平时鉴赏眼光并不低的人如今只要目光一触及某名家的“大名”就似乎立刻会“盲”然几分,有同行在场时或许更甚。这种由热衷、崇拜、期待、获利包括风险意识招致的“晕”场效应,现在在每个收藏人身上几乎多多少少都存在。二是艺术市场上流通的名家书画作品,必有早、中、晚期之分,有一种名家早期研习艺术时期留下的摹仿前辈名家经典手迹的摹仿性习作,是以“忠实”、“再现”他人笔墨为特点,它不具有当局名家个人典型的艺术风格,与通常的鉴定标准差异较大,而社会上却有不少人很热衷于收藏这类书画。三是个别书画名家到了中晚年创作的成熟期依然有“崇古”癖好,他们把摹仿前辈某名家某作品像的程度如何,视作是自己“创作”能力高的体现。
有上述这三种特定情境,便应运而生出“定单式”的书画“摹古” 造假手法了。请注意,这里的“摹古”二字是加引号的,表明其实质多数皆是“谎说、假托或诈称”,少数则是克隆自原来就已客观存在的某件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