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国美术馆乌力巴特的写意山水《青山绿水诗意》挂在了最显眼的位置。这画一展开,懂行的人立马围了上来——笔墨老辣,气韵生动,远看山势逼人,近看细节里藏着故事。水平够得上和黄宾虹、李可染他们掰掰手腕了。乌力巴特是蒙古族,从小在呼伦贝尔长大,见惯了天苍苍野茫茫,可偏偏迷上了江南的山水画。年轻时他跑到杭州学画,老师看他一个草原汉子舞文弄墨,起初觉得新鲜,后来发现他是真狠——临摹古画,别人一天三张,他一天十张,废纸堆得比人高。
画家乌力巴特
《青山绿水诗意》就是他磨了三年的大作。画里有北方山石的硬朗,也有南方云水的柔润,最绝的是那些细节:山脚下一座小村庄,溪水里几条渔船,不张扬,但一眼就能看出是乌力巴特的手笔。中央美院的一位老教授看了直点头:“这路子正,不抄古人,也不瞎创新。”
乌力巴特有个江湖传闻。十年前某次笔会,几位大名鼎鼎的山水画家现场挥毫,轮到乌力巴特时,有人半开玩笑:“草原来的,画马还行,山水怕是差点意思。”他没吭声,提笔就干,一幅六尺整张的写意山水,当场震住全场。笔墨酣畅,构图险绝,连那位调侃他的老画家最后都拍了拍他的肩膀:“小子,可以。”这次展出的《青山绿水诗意》,某种程度上就是他这些年“憋着劲儿”的成果。画里那座主峰,他改了十七遍,最后用焦墨一气呵成,山势如刀劈斧砍,但细看又能发现层层皴染的细腻。中国画研究院的专家说:“现在能这么沉得住气画山的,不多了。”
展览现场
这次展览,乌力巴特没搞什么噱头,就安静地挂在展厅里,让画自己说话。结果开幕当天,不少圈内人专门跑来瞧——有人想看看这个草原画家到底多厉害,也有人想挑挑毛病,可站在画前半天,最后都默默掏出手机拍照。一位收藏家私下说:“这画放十年后,绝对是个硬货。”理由很简单:现在太多人玩概念、搞抽象,真正肯在传统笔墨里下死功夫的,反而成了稀缺品。乌力巴特的厉害之处,就是他既能守住山水画的根,又能让画里有自己的血性。
展览现场
好的画,自己会说话。《青山绿水诗意》赴京,不像是来凑热闹的,倒像是来镇场子的。乌力巴特没打算讨好谁,他就是用笔墨告诉所有人:山水画这碗饭,吃得糙还是吃得细,得看手上功夫。
以下展示乌力巴特展览作品:
乌力巴特写意山水画《青山绿水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