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画发展至宋代,可以说是达到了艺术高峰。由于宋代皇帝提倡道教,修建寺观,释道人物画仍然占比较重,如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线条运用登峰造极。除了描绘贵族文人生活的绘画如《西园雅集图》《听琴图》等,一批以小商人、手工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和底层劳动者也大量地出现在画家笔端,这与宋代城市经济的空前繁荣不无相关。
两宋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人物画家,如张择端、苏汉臣、李嵩、李唐、刘松年等,他们深入街头巷尾,表现民间趣味。画中的主人公以农户、渔户、村医、货郎、孩童等为主,展现出了当时新兴市民阶层的社会生活和情趣爱好。
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局部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情景。城内商店鳞次栉比,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车马轿驼络绎不绝。行人中有绅士、官吏、走卒、车轿夫、作坊工人、说书艺人、仆役、贩夫、理发匠、医生、行脚僧人、顽皮儿童、贵家妇女,还有乞丐等。他们穿着各异,苦乐不均,忙闲不一。《清明上河图》为后人提供了关于北宋大都市的手工业、商业、民俗、交通工具、建筑等详实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北宋 苏汉臣 《货郎图》局部
由于宋代商业的发展,流动商贩大量出现,“货郎”一类的题材画作也不断涌现出来,如北宋苏汉臣、南宋李嵩都有多幅《货郎图》传世。“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古时的浆包含品类较多,既有解渴的饮料,如羊乳、牛乳被称为“酪浆”,甘蔗榨出的汁叫“蔗浆”;也指美酒、茶水等。苏汉臣的一幅《卖浆图》,描绘的是民间卖浆商贩买卖茶水的场景。
北宋 苏汉臣 《卖浆图》
《卖浆图》画中共有10名男女老幼,小摊虽小,各种家什却样样俱全。卖浆摊主煽炉煮浆,忙中有序。画面右上角的饮浆者,举碗痛饮,其中一只手中已有两个空碗,馋相跃然纸上。画面左下角是一名提壶的女子和幼童,她们提着已经买好的茶水,神情自得。画作场面热闹,展现出了当时百姓的生活风情。
南宋 《卖眼药图》
《卖眼药图》所绘的内容是南宋杂剧《眼药酸》中卖眼药的场景。画中绘有两人,左边的人头戴黑色高帽,身上背着布袋。他的造型略显诡异,帽子上、布袋上都装饰着眼睛的图案,身上还挂有大大小小数十只眼睛招牌。他身体前倾,手中拿着一瓶眼药,正要递给右边的人。而右边的人用手指着右眼睛,示意他有眼病。
眼科医生在宋代时已经是一个专门的职业。在李嵩的一幅《货郎图》中,货郎的脖子上就套着一圈眼睛图案。一些眼科医生也和各种市井工匠们到处游走,寻找主顾。
南宋 《卖眼药图》局部 身上挂着眼睛招牌
宋代人物画有大幅度的进步,还体现在画家关注农村风物方面,如描绘农业劳动的场景、村童放牧、婚丧嫁娶等充满生活气息的村风村俗。
北宋 王居正 《纺车图》局部
北宋王居正的《纺车图》,表现的是农村妇女户外劳动的画面。画中人物被长线分为两组,线的一端是一位弯腰伛背、双手拉着线团的老媪,她面容沧桑憔悴,动作迟缓;另一端是一名中年妇女,她的怀里抱着一个小孩,身后还有一名童子在逗弄蟾蜍。王居正笔下的女性形象与晋代顾恺之、唐代周昉笔下的仕女相比,没有尊贵的地位、奢华的服饰以及娇美的容貌,她们就是最普通的农村妇女。王居正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她们,一方面表达了对其贫苦生活的同情,另一方面也是赞扬底层百姓勤劳朴实的生活态度。“田家作苦余,轧轧缲车鸣”,南宋刘松年的《丝纶图》描绘的也是两位衣着朴素的农家女忙着缫丝的情节,真实展现了妇女们劳动的场面。
《纺车图》局部 老媪满脸憔悴
南宋 刘松年 《丝纶图》局部
南宋画家李唐的《村医图》,描绘了村医为田间百姓治病的情景。在树荫下,一位老者面部痛苦,袒露着上身,胳膊被一名老妇紧紧抓住。他身后的医生驼着背,衣衫破旧,正在为其艾灸。通过画中人物衣服上的补丁和瘦削的面庞,可以看出农村生活的贫困与苦难。在南宋阎次平《四季牧牛图》中,“冬牧图”北风吹啸,枯叶飘零,一名牧童蜷缩在牛背上,没有放牧的神气和快乐,让人感觉孩童颇为可怜。
南宋 李 唐 《村医图》局部
《四季牧牛图》局部 牧童蜷缩在牛背上
宋代绘画市场的繁荣,与一部分画家将视线转向满足市民需求相关。两宋民间画工数量巨多,南宋邓椿曾在《画继》中用“车载斗量”一词来形容。民间画工长期扎根民间,即使通过层层筛选进入宫廷画院,但他们自民间就形成的审美观却始终伴随。因而,宋代出现大量的画作表现底层人物的生活百态也不足为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