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字画医生”为古书画“续命”
信息来源:扬子晚报 | 阅读次数:2361次 | 更新时间:2017-12-15 09:45:41
经过周其昌的妙手,原本支离破碎的行草书立轴藏品焕发了新生。
12月12日上午,当记者走进双塔街道第三联合工作站居民周其昌的工作室时,立刻被墙上一幅五尺行草书立轴吸引住了,斑驳的纸张虽精心修复,仍透着一股岁月沧桑。今年80岁的周其昌和古书画打了一辈子交道,几十年来经他装裱、修复的书画少说也有几千件之多,其中不乏虚谷、张大千、齐白石、陆俨少、傅抱石等名家大师的真迹。凭借精湛技艺为名家作品巧手“装潢”,为破旧损坏的书画治病“续命”,成了周其昌老人的不懈追求。
妙手回春“救活”古字画
记者注意到,周其昌修复的这件书法作品还处于上墙定型阶段,作品内容是一首行草七言绝句:秋水接天三万顷,晚山连树一千重。呼他小艇过湖去,卧看斜阳江上峰。落款“其昌”,款下钤“董其昌印”、“宗伯学士”,一白一朱两方印章。
周其昌介绍说,最近一位从苏州工业园区赶来的徐老师带着这幅作品找到他。当他打开这幅作品时着实吃了一惊。一幅五尺整张的书法碎成了6片,有些部分几乎是碎纸状态,而且一碰就碎,如此严重的破损在他之前修复的古画中也很少见,因此周其昌不敢贸然“接活”。
过了几天,那位徐老师再次找到周其昌,恳求他试着救救这幅作品。周其昌被他的诚意所打动,决定全力一试。他凭经验判断,这幅书法原来的裱工距今至少有200年,由于时间久再加上过去保存不善,纸质发生了糟朽,揭裱需要特别小心,再加上原作有部分地方缺损,只能找颜色相近的旧纸补上去。墨色缺损的地方,用研好的墨汁调入一些烟灰进行修复,修复完成后墨色与原作一致根本看不出来。“当时印章已经完全看不清了,我只能用毛笔蘸着双氧水慢慢涂抹,让印章显现出来。”说起修复的过程,周其昌摇头表示“工序实在复杂”,仅是重新揭裱、拼接、修补缺损部分就花了整整一周时间。
两张工作台挤满客厅
前不久,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其间习总书记还邀请特朗普夫妇到故宫“文物医院”体验托画心。在周其昌看来,这说明书画装裱与修复的传统技艺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他作为这一行的手艺人感觉非常振奋。为了装裱字画方便,周其昌将自家不大的客厅改成了工作室,两张工作台几乎占了整间客厅80%的面积,台子上放满了针锥、马蹄刀、棕刷、排笔、尺子、浆糊钵等工具,还有成捆的各色宣纸、花绫和大大小小的木轴头,室内弥漫着一股浆糊、墨汁和宣纸独有的气味。和工作台平行的两堵墙则安上了落地板子,经过装裱后的书画都被粘贴在板子上等待晾干。
相比普通的装裱,修复破损字画则更加考验裱画师的手艺。周其昌说,修复字画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把画打湿、晾平,等纸张充分湿润,再开始揭画心,把命纸从原先的裱背上揭下来……在高明的裱画师手中,残破不堪的古画也能恢复原样,而且根本看不出修过的痕迹。
十几道工序守护传统工艺
说起自己和装裱手艺结缘的过程,周其昌回忆说,最初是因家里生活困难,才想到学一门手艺补贴家用。上世纪70年代,他作为厂里的“秀才”被工宣队派进苏州工艺美术学校学习,在那里有幸结识苏州博物馆里专门负责古书画修复的裱画大师夏光豪。通过向专家请教,周其昌渐渐学会了古书画修复的手艺。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打浆糊、托底、上墙、方裁、打料、镶画、回边、覆背……用传统工艺装裱一幅书画要经过十几道工序。
周其昌说,传统裱画工艺从打浆糊开始就有很多讲究,所用的浆糊都是裱花师用面粉打出来的,不仅不会伤害字画,而且能使字画保存的时间更长。现在有些裱花师为了使用起来方便,采用的是化学浆糊。
精湛手艺传承遇困境
改革开放初期文化迅速复兴,拥有一手裱画“绝活”的周其昌迎来了黄金时代。当时上海地区的文化艺术比苏州更加活跃,从事书画创作、收藏的人也更多,那段时间周其昌一有空就会往上海跑,取回一批书画回家完成装裱后再交到上海客户的手中。凭借过硬的手艺,他很快就在上海闯出了名声。
1991年从单位“内退”后,由于年龄和身体原因,周其昌很少外出接活,但慕名而来的书画家依然络绎不绝,其中包括瓦翁、朱大霖、潘振元等一批苏州名家。至于装裱过多少名家作品,连周其昌自己也记不清。在他印象中,1997年书法家瓦翁先生在苏州市文联办个人书画展,所有参展作品的装裱工作都是他完成的。
相比付出,裱画师的收入却少得可怜。周老指着墙上几幅正在晾干定型的字画说,通常两三平尺的字画,裱一幅收客人100来块钱,正因为这个原因,现在年轻人愿意学裱画的越来越少。“苏州作为文化繁盛之地,目前从事书画装裱的不下几百人,如果没有年轻人愿意学,苏裱技艺失传是早晚的事。”说起这门手艺的前景,周其昌无奈叹了口气。
通讯员尤莉俞正阳
本报记者周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