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的胜利闭幕之际,《剪不断的乡愁——中国剪纸传统与创新艺术邀请展》于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正式开幕,此次展览集中展出了来自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70多位艺术家的360余幅作品。
展览开幕式由北京市民协主席刘铁梁主持,北京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秘书长沈强,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邱运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剪纸研究中心主任、中央美院非遗中心教授乔晓光,展览艺术顾问华安,青岛出版集团副总编辑、顾问高继民以及参展艺术家代表刘韧都发表了讲话。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陈建文同志宣布展览开幕。
沈强同志提出在新的时代,广大文艺家要凝心聚力,为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的美好向往贡献出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此次展览以乡愁为主题,凝聚乡音、乡味、乡情,留住乡愁,表达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期盼,是广大民间文艺家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一次具体实践。
邱运华同志指出中国剪纸是我国最普遍最具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门类,是一种与民众生存形态紧密结合的活态文化,此次展览在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人民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加努力奋斗。乔晓光教授说到,中国剪纸占国土的百分之六十区域,广泛分布于包括汉族在内的三十四个民族地区,用中国最具有普遍性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来庆祝党十九大的闭幕意味着人民的文化传统在党的关怀、指引和推动下走向了历史舞台。
展览艺术顾问华安提出,展览的主题是乡愁,是传承,是创新。库淑兰、高凤莲这些老一辈剪纸艺术家虽然已经去世但他们的气息、灵魂还在,薪火相传还在,民间艺术也会心口相传、代代相传、永不停歇,民间剪纸的伟大意义在于中国世代劳动人民用他们的生命把生存生活的状态传承记录下来。
开幕式后,《剪不断的乡愁》展览研讨会举行,此次展览的特邀专家参加了研讨并做了发言。研讨会由北京市民协主席刘铁梁主持,研讨主要围绕两个议题展开,一是“中国多民族剪纸文化传统的传承与保护”,二是“中国现代剪纸艺术的生成与发展”。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剪纸研究中心主任、中央美院非遗中心教授乔晓光:
传统剪纸在中国历史悠久,考古材料证明中国的剪纸至少有一千五百年的存在历史;从唐代开始,历史文本对剪纸有了记载。剪纸工具材料的发明和发展推动了剪纸的传播。中国是世界剪纸的原乡,是世界剪纸的发源地。现代剪纸来自于延安文艺传统,革命艺术家用剪纸语言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剪纸作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传统文化百废待兴,传统剪纸开始复苏。之后,剪纸艺术家在制作民俗剪纸的同时开始创作表现新生活主题的剪纸。党的十九大以后,我们的文化更加自信,剪纸传承也迎来了更好地时机。在此,希望文化工作者走向田野,挖掘仍然存在的剪纸民俗传统,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剪纸。另一方面,也鼓励更多的剪纸爱好者和剪纸艺术家参与剪纸创作,创作出更多的表现中华民族伟大富强的优秀作品。
中国民协剪纸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朱芹勤:
随着城市的发展,剪纸的传承已经出现危机,为了更好地保护剪纸,各地采取了许多措施,例如剪纸进校园、剪纸培训班等。但是,在这些举措当中,学员更多是注重学习技艺,但对文化内涵和民俗意义茫然。剪纸传承不只需要对图案继承,更应该注重文化传承。为了保护传统剪纸,中国民协正在编纂出版《中国剪纸集成》,第一期计划出版三十卷,已出版五卷。《中国剪纸集成》用文字、图片记录各地的民间剪纸的形成和发展脉络,收集剪纸的纹样以及相关的歌谣、传说。同时,中国民协非常支持民间剪纸艺人,我们帮助郭佩珍举办的剪纸展览在多个国家举行,在国内外推广中国剪纸艺术。我们中国民协愿意扶持杰出的民间剪纸传承人,让社会进一步了解剪纸,扩大民间剪纸的国内外影响,增加我们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促进剪纸的传承。
民间美术研究专家,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连海:
习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把我们国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我想,美丽不仅是指青山绿水,也是要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丽。剪纸也应该发挥为人民美化生活的作用。这里我提出两个问题供大家讨论,第一个问题是如何保护传统。乡村的民风民俗日新月异,传统剪纸正在消亡。剪纸的功能在发生变化,剪纸在民俗中的功能消失,装饰审美功能在生活中发挥着主导力量。在这样的现状下剪纸要如何在实践中继承传统?第二个问题是,创新剪纸如何处理好与绘画等其他美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很多剪纸爱好者的创作在模仿中国画、油画,《清明上河图》《蒙娜丽莎》等世界名作被用剪纸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模仿现代名作的作品还能传达出剪纸的艺术特色吗,我们该如何对待这种现象?
民间美术研究专家,原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廖开明:
剪纸是民间美术中重要的一个门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我们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我们要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的老师古元在延安时期创作了有明暗关系的素描人像,老百姓不欣赏,觉得人脸上长了毛毛,于是古元吸收民间剪纸元素,创作了著名的《窗花》系列版画作品。张光宇、韩美林等艺术家也都从剪纸等民间美术中寻找灵感。艺术家的创作实践离不开人民熟悉的艺术形式。这次展览用“剪不断的乡愁”表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非常有意义,也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从民间寻找艺术元素的机会。
著名艺术家,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主任何韵兰:
剪纸是一种非常简单、容易普及的艺术门类,这次展览呈现了剪纸的生命力,充满希望。我在推广少儿艺术的过程中,始终把剪纸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希望在座的剪纸艺术家不仅自己剪好剪纸,也能把剪纸扩展到各个方面,关注老百姓和孩子们的需要,希望大家能够承担传播剪纸的责任。儿童艺术教育中要把剪纸放在重要的位置,剪纸的材料和工具是最简单最方便的,在最贫困的地方都能很容易找到,并且民间艺人就在身边。我们可以用剪纸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热爱家乡艺术的情怀,让孩子们体会美就在身边,让孩子们产生文化自信,这样,等他们长大以后也会记得家乡的文化,这是剪不断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