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原名长生,10岁时改名瑞麟;17岁时自号“抱石斋主人”,改名为傅抱石。他出身贫寒,少年时代曾为瓷器店学徒和补伞匠,受清朝山水画家石涛的风格启蒙。1921 年考入江西第一师□学校,号“抱石斋主人傅抱石”,从此走上艺术之路。1933 年傅抱石进入东京日本帝国美术学校研究部,很快以画、文、书、印“四绝”全才崭露头角,尤以山水画见长。1935 年 7 月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新中国成立后,傅抱石除在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任美术史 教授外,先后担任了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省分会主席、江苏省国画院院长等职务。
傅抱石一生创作中国画 3000 余幅,并曾与郭沫若、徐悲鸿、陈之佛等书画艺术名流举办联展。徐悲鸿评价傅抱石全新的山水画使“三百年来谨小慎微之山水突现其侏儒之态”。张大千称他开创了中国人物画千年未有之新画风。
他继承了文人画对线条的倚重,认为浓厚的色彩必为挑大梁的线条所不能容忍,但是他的色彩,大不同于传统的规格化与色调贫乏,色彩辅佐笔墨的气韵,也底定了作品的调子。他在色彩的运用上也常有一新耳目的地方,在色彩中加墨,大面积的渲染,气势苍茫沉厚,别具一格。
作为傅抱石最后生命里的巨制,《茅山雄姿》已经完全脱离了写生层面而进入主题创作,以一种宽阔、高大、雄伟的画面格局,创造了一种浓郁、繁盛、谨严的审美风格,比较成功地完成从一般自然山水向革命圣地山水的转移,从而实现了视觉语言、文化结构、审美趣味与时代题材的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