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诗、书、画)、左耳、江上老人,祖籍安徽和县乌江镇,江浦县乌江人。建国初当选安徽省第一届人民大会代表,曾任江浦县(时属安徽)水利委员会副主任、江浦县副县长。六十年代初入江苏省国画院任专职画师。曾任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因为其出大名很晚,数十年寒灯苦学,专心致志,积学厚,涵养富,其书法功底至深,其书之气、韵、意、趣,达超凡的极高境界。为广其学,三十二岁经张栗庵介绍,林散之赴上海师从黄宾虹,得五笔(平、圆、留、重、变)七墨(浓、淡、焦、宿、破、渴、积)之秘。
经过文化大革命,日本就流传“中国没有书法”的论调,大肆宣嚷说中国现在开始没有书法,以后书法要靠日本来传承。为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人民中国》日文版杂志拟编发“中国现代书法作品选”特辑。选册集负责人由郭沫若、赵朴初、启功共四人组成。他们请各省市推荐书法佳作。江苏省由田原和韩寒两人力推林散之作品。编辑韩瀚将全国征集的作品中选出二十余件送给启功先生评定。启老卧病在床,当看到林散之草书作品后,启功先生突然从床上站起,后退三步,脱帽鞠了三个躬。韩瀚又将林散之的墨迹带给赵朴初和顿立夫。赵朴初老说:“请代我向林老表示敬意,如果能得到此老墨宝,我将感到高兴。”顿立夫也竖起大拇指,连说:“能代表中国!”最后,韩瀚将所有准备刊登的20多件作品送到郭沫若寓所,郭沫若有个脾气,对送去的作品都不表态,唯对林的作品给了特殊的夸奖“好的”! 经一一审定后,这期日文版的书法特辑于1973年初在日本得以出版。特辑第一页作品是要有影响力的,谁放在第一篇非常重要。按常规应该是郭沫若的,郭沫若是人大副委员长、诗人、书法家、考古学家,但郭沫若竭力推崇林散之的作品。从而林散之那幅惊世骇俗的成名之作——《毛泽东词 清平乐?会昌》:“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排在特辑首页,而郭沫若的作品放在了封二页。
特辑出版后,送到了全国各地,送到了日本,引起国内外的极大震动,日本各界对林散之作品五体投地,认为他是当今世界的绝妙好书。从此,林散之的名声传遍中国,传遍日本。 其实早在侵华日军占领南京时,时任乌江小队长的田中角荣就撬开林家门锁,把他认为的“王羲之”作品统统扫荡,后来捐给了日本的博物馆…… 。1984年5月15日,以当代日本大书法家青山杉雨为团长的日本书道访华团在莫愁湖与林散之会晤。这位当代日本书坛泰斗对中国现代书法不以为然,当他在省美术馆见到林散之的作品后,当着所有中日陪同人员和翻译的面,在那幅刚劲、潇洒的草书立轴前,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90度的鞠躬。走到郁金堂,他又虔诚地写了一幅大字赠给林老:“草圣遗法在此翁——后学青山杉雨。”并云中国书法有林散之是中国人的骄傲,是书家的骄傲,林散之则通过笔谈写下了这样一段感人的话:“先生过誉,我非天才。幼学书法,先写唐碑,然后由魏入汉。三十岁后,广采博学,尝试行书,六十岁方练习草书。顾念生平,寒灯夜雨,汲汲穷年,所学虽勤,所得甚浅。”同年,北京《瞭望》 周刊四十七期发表《草圣遗风在此翁》评介文章,林散之从此成为“当代草圣”。此后,日本书道界的访华团体来中国,都以能拜会林散之为荣,对其推崇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