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骑兽陶灯
■瓷象油灯
■陶狮油灯
■人物油灯一对
一盏幽微油灯一直是文人墨客一唱三叹的对象。为了消烟除尘,汉代的青铜灯加装了导烟管;为了节省燃料,宋代发明了夹瓷盏(省油灯);为了防止老鼠偷吃油,元代设计了内藏式灯(气死猫);为了方便实用,明清时利用力学原理制造了台壁两用灯。最终由于电灯的发明,跨越数千年的油灯文明,在二十世纪退出历史舞台。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实习生 梁婉莹
三国至宋代是油灯的全面发展时期
据研究显示,最初的油灯来源于“钻燧取火”,其中新石器时代的“陶豆”作为原始的灯具,就是人类文明最初成果的充分反映。我国关于油灯的记载出现于春秋时期《尔雅·释器》中“瓦斗谓之登”,古代的“登”与“镫”通义,战国时期,照明器具称为“镫”,这个“镫”字,就是后来的“灯”字的鼻祖。
此后,随着青铜文化的发展,油灯与当时其它器物一样,在造型上得到了重要的发展,春秋至两汉是油灯高度发展的阶段,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陈履生(微博)研究认为,战国时期出现的人物形灯以及汉代出现的动物形灯,把一定的造型引入到灯具的设计中,使之增加了实用性之外的文化内涵,而尺度适宜、结构合理、造型生动、装饰富丽,无不包含了审美的意匠。
与战国时期相比,汉代灯具根据不同的生活需求,大大拓展了灯具设计种类,造型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趋于精巧实用。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脱离原本实用要求的品类:礼器。据《楚辞·招魂》载:“兰膏明烛,华镫错些。”这是见诸于文献的最早的照明器具的名称,意思说用泽兰炼制成明烛,灯台装饰得非常华丽。这一时期的油灯功能合理,以陶制或部分挂釉的瓷灯更是当时重要的样式之一。据研究表明,汉代的灯具,依据其造型特征,便可分为器皿形灯、动物形灯、人物形灯、连枝灯四大类。可以说,汉代是油灯发展的繁荣期。
南北朝时期,青瓷技术进一步发展成熟,青瓷灯造价低廉并且易于普及,就此,青瓷灯开始取代了此前的青铜灯。这一时期的油灯在体量上变小,造型上出现了像圆雕并带有动物的造型,如“青瓷熊灯”、“青瓷牛灯”等等。有学者研究认为,正是青瓷的普遍使用,才带动了具有一定造型和装饰的油灯开始为民间广为使用。
随着在民间的普及发展,隋唐五代的油灯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瓷油灯具有各地的地方特点。“南青北白”丰富了油灯形制,而唐三彩的出现,更是为一直是素色的油灯增添了绚丽的外表。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唐代大兴土木工程,各式灯具在宫廷建筑及上流社会中大量使用,这为以后灯具由使用品走向装饰品打下了基础。
宋代是瓷器的高度发展时期,著名的定窑、耀州窑、钧窑、汝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等,都曾有一些各具特色油灯出品。这一时期的油灯数量开始大增,精品与普通都有。据资料显示,一些体积较小、高度在4-5厘米之间的油灯也在这一时期大量出现。这是继青瓷大规模运用以后,对于油灯普及的又一重要因素,并且这还影响到后来的基本规范。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从三国经魏晋南北朝到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灯具全面发展时期,历经文化延城和实用过程,这个时期的灯具从造型到器物的品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元明清时期的油灯基本延续宋制
元代油灯基本延续了宋制。除了在陶瓷器等少数方面具有时代特点以外,整体上并没有突出的变化与表现。
到了明代,油灯变化依旧不明显,但在工艺上又有了增长。此外,“书灯”的出现,也是明朝的特色之一。这是因为考虑到读书人熬夜时间较长,需要省油,所以,在壶形的造型基础上,加长了灯柱的长度,以起省油的作用。
清代的油灯中,最具时代特点的当数清代的玻璃灯,在制造工艺上,比起明代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外,受到宫廷审美倾向的影响,宫廷油灯的装饰纹样变得繁复,图案细密。而民间油灯则呈现出多样化的取向,造型和实用结合,体现出功用上的特点。
可以说,明清时期的灯具虽然没有逃出宋代的规范,但由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灯具更加注重艺术性、装饰性和观赏性。在制作工艺上越发繁复,油灯造型多样,陶瓷灯、金属灯、玻璃灯、木器灯更是造型优美,丰富多彩。这两个朝代的青花和粉彩陶瓷油灯,和这一时期形成主流的青花、粉彩陶瓷相应,表现出时代特点。
晚清以后,由于战乱和社会动荡,制灯业整体萧条,在装饰造型及工艺上趋于简朴。此外,在晚清与民国以前,由于“洋油(煤油)”的输入,各种各样的“洋油灯”开始广泛使用。
最初进入我国的洋油灯样式变化不大,与我国的油灯结构大致相同,变化仅仅表现在体量之上。后来,在洋油灯经过民族化以后,上海的一些民族工厂开始制造“国内”洋油灯,而像钱庄、洋行等一些大的公司开始制造属于自己专有的灯具,目的是为了与上海滩上出现的欧式洋房相匹配。
到了20世纪中期,电灯开始普及,油灯开始退出实用领域,随着近年收藏意识的兴起,油灯被作为收藏品又开始渐渐得到了收藏爱好者的关注。
吉祥造型理念贯穿整个古代照明史
过去,由于人们对黑暗的畏惧,用于照明的油灯、烛台等自然而言就会被塑造成带有吉祥寓意的造型。当时,为实现驱邪、祈愿、祭祀、平安、和善、祝颂等精神上和视觉上的需要,艺人在油灯与烛台的制作中,基本上是以“吉祥”为主要造型内容,而这些吉祥造型观念世代流传,并贯穿了整个古代照明工具的历史。
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耿默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其中,因为狮子为兽中之王,古代官职中有太师和少师的官位,为此在油灯与烛台中,以狮子为主题的狮子灯居多。
而早先时候“羊”字和“祥”字通用,取吉祥之意,所以羊型灯亦有不少。不过羊型灯还是自战国到汉代较多,以后逐渐减少,主要用于民间。
此外,象形灯也常见,象因其性情温和,安详端庄,被百姓视为吉祥物,都愿用象表现君主的贤明,政清民和,天下太平。宋以后的白釉象灯较多,多用于祭祀。
而除了动物造型灯,汉代时期最崇拜的吉祥图案朱雀、中国历代崇尚的神物龙、自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标志莲花等寄寓性形象照明用具,亦占有很大一部分。
而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灯史上时间跨度最大的人物造型灯。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人骑骆驼灯”“银首佣灯”。到了汉代,“长信灯”“人形吊灯”,表现了不同民族、不同身份的男女人物。西夏则曾出现过陶制的人物造型灯和烛台。清末,在民间出现了抓髻娃娃油灯的头顶灯,这一时期,古装女性以手举灯或头顶灯的造型也十分常见,寓意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