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两起新年书画事件,让人争议颇多!一是阳历新年范曾书画大展,二则是农历新年春晚写福事件。两则事件有喜有悲,喜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依然备受追捧和喜爱;悲的是能够认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人并不多,包括某些代表最先进文艺精神的媒体、机构,他们为了文化奔忙值得认可,但他们以一种门外汉的姿态和现状终究只能抓到皮毛。
1.范曾书画展事件
范曾大展的销售额,开展即销售一空,销售额超过3亿元人民币。据说一举让荣宝斋扭亏为盈。以此,范曾作品的艺术性几何?已没多少人讨论。不得不说,艺术界的铜臭气如此之盛,中国书画怎能成为一股清流?
范曾作品
细看其作品,虽不乏乐趣之作,但千篇一律的线条和构图,让范曾难以摆脱流水线作业的旧窠。再看捧场名流,都是范曾书画的既得利益者,让此次展览赚足眼球的同时,也让此次展览为人所唾骂,不得不说是书画界的悲哀!
美的神圣性被严重亵渎。在中国画中能取得真正成就的是对美的敬畏和追求,并尊崇美的神圣性!但范曾的画展中,追求的并非是美的神圣性,而是金钱的神圣性!范曾的作品,重复着披着国学外衣的流水线作业,完全没有了美的创造性,品范曾之画,犹如饮浑水,得过滤之后才能入口。虽然范曾说不得已才答应此次画展,而且期望让年轻人上位,但这种委婉的说法,还不是念念不忘其中的巨额利益?
帮派林立,乌烟瘴气。当今书画界,帮派利益严重侵蚀着艺术市场,严重损害艺术自生发展的规律。美协如此,画院如此,范曾更如此。在具有影响力,如央视主持人朱军等人的吹捧下,俨然花果山,俺老孙独大,且不知还有如来!就拿朱军来说,范曾为其题字的十二生肖画册,不知能捞到多少好处呢?一起捞钱,何乐不为?
文化缺失,作品俗气。中国书画,是建立在哲学、文化以及人品等诸多因素之上的,很多书画大家的作品里,阐释的是让人心悦诚服的艺术哲思。但自称国学大师的范曾,恰恰缺乏文化。尽管他的作品,或者他的著作,早已超过了“巨人”一样的身高,但其中的文化涵养、哲学素养,全然不为人所知,全然不为人钦慕!就范曾而言,虽然擅长技法,但没有真正的文化内涵和学术支撑,最多不过是画匠而已。
2.春晚写福事件
今年,春晚赶“时髦”,祭起传统书法大旗,让大名头的沈鹏、李铎、张海、苏士澍与孙伯翔各写一“福”,凑成《五福临门贺新春》节目“彩头”与观众“互动”。
送出的五位当代大书法家的“福”字,立刻在书画圈引起了轩然大波。网友“一窝蜂”说:“书法上春晚是好事,的确让公众更近距离接触中国传统文化。但是这几个字真不是很耐看。不知道是不是我要求太高。”更有书家评论说:“央视费力不讨好,不懂书法,只认名位,这几个大佬写的福字真都不咋地,难怪大家都不买帐!”笔者认为,央视春晚“福”字惨遭批评,这不是五位书法家的不作为,而是中国书法审美缺失惹的祸!
何为书法精神?在此可简单地理解为有文化底蕴的书法美学和书法精气神!
艺术审美是以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以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审美,从而获得的审美愉悦、审美享受和审美情感共鸣。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当然也不例外。但是,当代中国书法权威当道,名位至上,名人地位比艺术品位更重要。中国书法神乎其神、云里雾里的高大空主观自我审美与大众客观审美相矛盾。欣赏书法作品,大众无法从中获得审美情感愉悦与共鸣。书法审美缺少标准,同样一幅书法,可以捧上天,也可打入地狱。要想避免2017年央视春晚“福”字惨遭批评类似现象,唯一办法就是要形成统一的书法审美倾向和标准。只有这样,书法乱象才能销声匿迹,中国书法的春天才将真正到来。
春晚五位曾经或当今任书协主席的“福”字:
▲沈鹏草书“福”字
▲李铎行书“福”字
▲张海书法“福”字
▲第六届书协主席行楷“福”字
▲孙伯翔碑楷“福”字
对于每一个字的点评,显然没有必要,只要与传统书法一对比,哪个还敢称为书法?哪个还能代表中国书法的最高水平?抑或抹去名字,谁会知道这居然出自主席之手?
一是头衔大于艺术水准。是人都知道,书坛满是地沟油。书协主席更是如此,上任之初一毛不值,上任之后富得流油!很多省书协副主席多达四五十位,多是为了抢一碗地沟油。
二是书法当权者的“假大空”、“丑怪另类”更能获得眼球。在获得眼球就是金钱的当代,这就难怪,上述这些充满“假大空”、“丑怪另类”或沾一点传统皮毛的书法,非要登上春晚赚足注意力!
三是媒体把关不严,对书法没有深入认识。门外汉终究只得皮毛,对于名头的追捧,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回避,央视也如此。
值得指出的是,有文化底蕴的书法美学和有精气神的书法虽然没有登上央视舞台,但是对于传播书画文化,展示书画文化的不一般,以及书画文化受到重视等,这些都是书画人应该感到高兴的地方,也是激励每一位书画人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