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长杰-融古今笔墨风趣 传当代世人精神
信息来源:墨客网 | 阅读次数:2422次 | 更新时间:2016-05-22 21:47:28
品味孙长杰先生的画作,我们为之一震,一下子忘却城市的喧嚣和争论,可以忘却“穷途末路”论的呻吟、中西结合派的呐喊、实验水墨者的纷扰。你只需静静地看,慢慢地想,舒舒服服地享受,便能领略中国画令人神往的精妙,便能理解诸大家为什么舍得用那么高的话语来评价孙长杰,便能感受为什么孙长杰的画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每到一处总能引起不大不小的轰动了。
孙长杰的画风脱俗、脱旧、脱噪、脱媚、脱惰、脱套。真如他的性情之求真诚、求逸动、求品味、求灵气、求自然、求尽兴、求尽责。他的每一幅作品中,把兼收并蓄这词儿做的淋漓尽致,如水乳交融,不露痕迹。既敢于引入西洋画的基本技能,把光影造型、焦点透视、模拟写实巧妙地藏在谋篇布局中,使人左看右看就是觉得舒服;同时又把中国画的恣意挥洒、泼墨淋漓、意到笔留、趣味浑成的水墨情趣发挥到极致;细品之下,甚至还有民间壁画的线条、年画的色调、版画的氛围、书法的笔触、金石篆刻的刀锋、工艺画的精细。而令人可喜的是这些都被巧妙、灵动地汇聚到一炉,在一种风格、一个主题的统一下有机的表达画面的形式美,用到其妙处,简直多一笔太多、少一笔太少,出现不可重复的艺术意象和审美收获。这种收获绝不是靠一时的“墨戏”可得的。这分明是一种文化底蕴、社会综合、历史取舍、空间运筹、技艺铸造、生命精血、思想睿智和最佳心境的碰撞,刹那间闪出的火花。
如果说兼收并蓄是一种“收”的艺术表达特色的话,孙长杰的“放”同样令人惊奇。孙长杰的探索是中国美术的一种回归。其取法于无法之中又处处见法,始终以笔、墨、色、形、题之法去“图自然之性”(黄宾虹语),以有法见无法,实中求虚,虚中求实,在实实在在的艺术存在中引领读者驰目驰怀,进入情意相投、激扬文字的天地。孙长杰之可贵之处正在于他把功底打牢打实打厚之时,他还处于青壮年,还是个头脑灵活、接受力强、十分灵透的人物。如今虽已年过花甲,却活得像个老顽童,交友、策划、放言无所顾忌,挥笔、泼墨、形文、鸿篇巨制一气呵成,兴致到处,灵动与凝重并存,雄拙与奇秀同在,大气与精细相融,小不及尺,大则盈丈,总能小中见大、大众见小,令人信服,令人眼红。
孙长杰是一个深谙社会文化底蕴的巨匠,他深知现代人的眼中最缺乏什么、什么太多、什么太杂。其作品的穿透力是惊人的,其抓住读者心眼的力量是可怕的,他能在一幅作品中集其浑身解数、极尽艺术涵质,在一种总策划、大工程、大集成中产生一种灵气逼人的场感和磁力,在与读者擦肩而过的瞬间抓住你的每一个触觉。他的画每到一地能引起轰动一点也不奇怪,就如美国的NBA篮球赛、巴西的足球艺术、迪斯尼的卡通乐园、好莱坞的大片之类能引起轰动一点也不奇怪一样道理,须知这类轰动没有集文化、实力、技艺、灵动于同体同时同感的话是不可能的,艺术之不可重复即在于此。
由此,孙长杰先生取得的成就也是不小的。其作品及艺术业绩已载入50多部美术专业词典,并获中国现代书画名家名作润格认定,进入全国著名书画家作品受防伪保护名家行列。近十年来,长杰先生先后在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济南、福州、兰州、成都、杭州、无锡等地举办多次个人画展,作品还被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中央军委、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及日本国际美协、澳洲东方艺术家协会、韩国国会等收藏。长杰先生的画作也时常在各大拍卖会上被大家所追捧,成交量和成交价每每被刷新。
艺术的价值是历史的,也是社会的,更是国际的,一时一地的孤芳自赏于是无益。孙长杰对画坛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的作品,还在于他能把握社会,把握市场,从而也就把握历史。新加坡的轰动,各展览会上的得意,他为我们大家找回了“国画”名副其实的感觉,找回了笔墨诸君的尊荣,找回了社会上人们对民族艺术的信心。这一贡献的意义恐怕比其艺术创作本身来得更深远些。
孙长杰的精神境界令我折服,所谓“丹青难写是精神”。在画之外,长杰既是一个健谈的益友,又是一个真情的倾听者;既是一个视自己作品如生命的智者,又是一个真情奔放、重予少取的血性汉子;从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到为灾区捐款捐物,给人的感觉是真诚、豪迈、灵气、翰逸、超然,这给人一种信心,一种期待,期待着这位时代骄子的下一个精彩。从他近二十年来的笔墨变化,我们可以感觉到,新的精彩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