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先知 > 解读评论
范美俊:异化了的美术科研评价体系
信息来源:墨客网 | 阅读次数:1897次 | 更新时间:2016-04-13 10:48:50
无论是创作还是论著,美术科研似乎要比理、工、农、医等学科矮三分。在某些人看来,艺术从业者当初考大学文化分很低,艺术家做事、想问题不靠谱,甚至连艺术家本人都未必靠谱,还“科研”啥?某处长说:“在草丛中放一只石雕大手,就是环境艺术了。什么玩意儿!?”笔者虽不是学雕塑的,听到这话也“整个人都不好了”。
科学研究简称“科研”,往往利用一定方法、手段与装备对客观事物进行探索。凡是填过课题申报表的人都知道,科研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等方面。据“百度百科”,国家教育部关于科研的定义是:“为了增进知识包括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的技术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增进知识、创造性。而从日本转译过来的“美术”一词,含雕塑、绘画、设计、建筑、书法篆刻等门类,各有其技艺特点及内容边界,加之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新学科门类,因此无论从科研内在实质还是学科架构看,美术科研都名正言顺,那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艺术没用”“艺术不能当饭吃”等观点是过时的。也因此,无论院校、画院、美术馆等还是个人,都可以如其他学科那样当仁不让地做科研。目前业已形成史论、评论、创作、设计、教育、管理等研究及评价的完整体系。特别是建筑、设计、新媒体艺术等交叉学科,富含科技因子。
严格地说,美术工作者的任何原创性探索,无论是达•芬奇手稿还是普通画家的创作,无论是草图、录音录像还是电子文档,也无论是否公开发表,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具有相应的学术价值。但如何判断高下,尤其是面对评奖评职、科研考核等现实需求的时候?以高等院校为例,近年对美术科研的评价愈发简单粗暴,创作只认全国美展,论文唯核心期刊马首是瞻。管理机构人为地把承载研究成果的报刊杂志分为A、B、C几个等级。而核心期刊版本繁多,除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版本外,还有“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中国社科院人文社科核心期刊”等,业界普遍认可前两个版本。在这样的状况下,一本著作的权重甚至比不上一篇论文。而普通报刊对于发表论文来说,简直可有可无。尤其是报纸,顶多认《光明日报》理论版,这公平吗?
专业报纸虽然更注意时效性、新闻性与可读性,但它们刊发的不少文章在引领新潮美术、针砭社会时弊等方面的影响同样很大。我们也可以看到,基于学科自身的艺术特点,即便是现在几本美术类C刊,也并非篇篇高冷,也未必采用科技论文参考文献的GB/T7714—2005国家标准,不少文章通俗风趣,甚至还有报纸副刊那样轻松快意的热点时评、忆旧散文、诗词歌赋等板块。而且美术类专业报纸尊重智力劳动,没“版面费”不说,稿费还挺高。
业界对书画缺乏判断力,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身份,认为地位高则艺术水准高。在某些人看来,没点本事,怎能当上“主席”“理事”?而时下看待核心期刊的态度与之类似:无论论文多差、作品多烂,“核心”就代表高水平,哪怕是花大价钱买的版面。其根本原因是没人愿意为鉴定别人的科研成果担责。这种做法堪称技术理性思维,即冷漠机械地按照标准和数据行事。无疑,这种形式审查忽视了美术科研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精神传承、思想启发、个性创造等方面的智识奉献,也是对非核心期刊及专业报纸的侮辱。
目前体制内的科研,有艺术学科向社会科学看齐、社会科学向自然科学看齐的趋势。突出的特点是:看作者身份与单位、重刊物级别、重学术规范、重影响因子与项目来源等,并没考虑到美术的专业特点。项目方面,不少主题先行的规定式、应景式的项目经费多多,成果却少有人知,主持人甚至被讥为“填表专家”。而一些含批评在内的对美术长远发展有利的研究不被资助,甚至不被允许。比如,想申请一个“美术界的科研腐败研究”课题,能被批准吗?评价方面,过于看重核心期刊。因博士要毕业、从业者要评职称等利益需求,核心期刊顿时就变得僧多粥少,据说某些刊物的版面已排至几年之后了。因此,各种猫腻甚至圈子化交易就不可避免,也催生了网上买卖论文的灰色产业链。而这些“成果”注定良莠不齐。以创作为例,某高级别综合类期刊发表的画作,看上去就像中学生习作,被非核心的专业报刊“甩了几条街”。当然,核心期刊也会有压力。其最大的压力恐怕就是被取消资格,或是如中山大学那样把《艺术百家》等18种C刊列入黑名单。
笔者曾看到一段采访陈佩斯的文字。记者问:“您获得过国家一级的奖吗?”他说:“没有。”记者又问:“无论是小品、喜剧和话剧?”他说:“没有,都没有,我是一个非常干净的人……”无疑,科研也应干净一些,不能纯粹为评职称、领奖励而当生意去做,也不必太看重课题与期刊级别,最重要的是研究成果本身是否有价值、对业界是否有所启发。
苏东坡的职业是大宋“公务员”,官场不顺,被一贬再贬。他没博士学位,没评一级美术师,没加入作协、美协、书协和烹饪协会,也没有课题资助,却有众多优秀作品(含东坡肉)传世。其长短不一的600篇题跋,既不是论文,也不合学术规范,更没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却饱含美学思辨并开文人书画新风,至今都还在被研究。这是为什么?
- 打工小伙痛失9指 苦练独指画画迎来新生
- 张五常:绘画艺术中国走下坡 科学成就主要靠想象力
相关动态
张旭光:书法如何才能创新?孙甘露:连环画是我的文学“启蒙课”之一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艺术总监沈晨:要保持创新姿态 创作体现中国精神的艺术精品“黄宾虹”与“成双”喜获两项大奖 成都市美术馆何以破圈? 傅军丨将生命体验转化成时空的诗意重构丁申阳:《平复帖》与中国书法鉴赏之道广东美术馆:筑就广东美术新高峰许晓生谈策展:传承与发扬院风力量 促进当代美术研究范迪安谈主题创作:面对图像时代,艺术不能仅从艺术史中来 以书画展现“阅读之美” 没有情趣的画家,就是匠人充满创造性的欲望,却拥挤在只为“创造性”而创造的窄路上
- 书法家推荐
李文行熊廷刚陶锦忠祁亮包良达徐和平廖宏斌匡青海姜寿田刘健
- 画家推荐
王子彬蒋庆北郭玉莲侯树林吴思林孙玛侬李学松吴上炜俞朝富李德生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