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怡翔1962年生,山东海阳人。1981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1985年毕业并留校任教。现任国画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青联委员、陕西省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西安市青年美协副主席。
主要作品《密处也寻香》获第十届全国美展优秀奖;《有亭深竹里》入选陕西省建国五十五周年美展;《闻风知岁秋》入选《彩墨?空间》当代中国画家提名展;《作品四幅》入选《传承与融合》当代全国中青年国画家学术邀请展;《寿者多福》被评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六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优秀作品和陕西展区“一等奖”。《华硕》获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八十周年“延安颂”美术作品“二等奖”。
《误听风声是雨声》入选全国第二届中国画展;《有亭深竹里》获陕西省首届花鸟画展“特别奖”。《晓风拂影》入选全国第三届中国画展并获“2008青年美术家提名展”国画组“优秀奖”。《自看疏密种秋烟》获全国第四届西部大地情-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无意争春》荣获倡导绿色林业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及陕西省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美术作品展“优秀奖”。《玉树银花》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从20世纪初开始,一直走到今天的中国画教学实践,始终伴随着中西两种美术教育模式的争论:是西方美术教学模式有利于中国画的发展,还是传统学画模式更有利于中国画的进步?对此,人们见仁见智,各执其词,争论不休。这也许就顺应了在矛盾中发现,在矛盾中成长,在矛盾中前进的普遍规律。
在旧中国积贫积弱之时,在国家危难之际,国人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吸收其优秀的文化,才是强国之本。“五四”时期,陈独秀提出要革传统“王画”的命、蔡元培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都对当时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学习西方绘画已与民族振兴、国家兴亡结合起来,成为当时的主流。1949年之后,中国画教学仍沿用了中西结合的教学模式。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当代人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又一次的回溯与审视。什么是中国的、什么是传统的、什么样的中国画教学方法才能真正传承中国画的民族精神,再次成为人们讨论的对象,美术界形成了“笔墨”论、“诗书画印”论、“去素描”论等等各不相同的观点和认识。西式(主要是苏式)的教学体系受到质疑,特别是用于中国画基础造型训练的素描课,几乎遭到了齐声否定,好像一门素描课,就毁了中国画的传统。没有诗词书法入画,国画就不纯粹。与此同时,本来属于中国画技法的“笔墨”被赋予了绝对的地位,致使技法层面的“笔墨”问题,被无限上升到了传承民族精神的高度,似乎不强调笔墨就不是中国画,缺少诗情也不是中国画,写实性强的作品就没有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
若想对中国画的传统进行较为全面、客观的分析,就应本着科学的、发展的态度,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纵向的分析,在动态中纵观传统的发展;一是横向的探究,在静态中横观传统的本质,给“传统”一个全面的界定。
什么是中国画传统?我们所说的是哪个时代的传统?相对于元,唐宋是传统;相对于明清,元代是传统;相对于民国,明清是传统;相对于当代,民国是传统。从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到蒋兆和的《流民图》;从刘、李、马、夏到荆、关、董、巨;从徐熙、黄荃到石涛、八大,中国画经历了不同朝代,形成了多样的绘画品种、绘画方法和绘画风格,如工笔、界画、简笔、繁笔、小写意、大写意等。其中,扬州八怪的“美名”来源于主流美术界的不认可,齐白石的地位也是在“传统派”的排挤下,由受过现代教育的陈师曾、林凤眠、徐悲鸿发现其创造价值而得以确立的。由此可见,传统是由否定到肯定的过程,传统是继承中的创新过程。
历史已经证明,只有不断创新的画家,才能继续发展绘画的传统,才能形成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画传统。现代的中国画已经不是传统的中国画,现代的中国画是传统中国画的发展,而不久的将来,现代的中国画也会以传统的面貌呈现在后人面前。
民国以前的中国美术教育都是师徒相授的私塾教学,1912年上海美专的创办,才有了真正意义的现代中国美术教育。刘海粟、李叔同、陈师曾、徐悲鸿、林凤眠、朱屺瞻等一大批海外留学人员,给中国画坛带来了西方的教育理念以及西方的绘画技法。他们联合当时国内一些富有创新性的画家——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王个等一同办起了现代美术教育模式的学校,使中国画传统的师徒传授教学方式转向了现代院校教学体制。之后,中西结合的绘画教学模式,经过不断地完善,成功地培养了一批具有时代意义的中国画人才,如李可染、程十发、王雪涛等。从蒋兆和的《流民图》到周思聪的《人民总理》;从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到李可染的《万山红遍》;从齐白石的花鸟虫鱼到潘天寿的雁荡山花,从刘文西的《祖孙四代》到郭全忠的《早读》等等,没有哪个时代能培养出风格如此多样、题材如此丰富、技法如此全面的美术家群体。这一切都说明了现代艺术教育模式的成就,也充分说明,现代学院教育远胜于传统的师徒相授形式。
首先,中国画专业素描课的教学存在许多问题,美术教育界大有否定素描之说,认为素描阻碍了中国画的发展。从当下素描课教学的效果来看,似乎此说有一定的道理,但究其根本,并不是素描课自身的问题,而是在当下如何去认识素描,如何去教授素描。我们现在的素描仍然沿用徐悲鸿以及苏式的教学模式,此模式并未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陈旧的素描教学观念,导致素描教学滞后、素描水平下降。与此同时,对中国画素描教学的质疑声不断出现,使在此课下功夫的教师越来越少,优秀的素描示范作品难以出现,从而带来中国画素描教学的一系列问题。
其次,诗书画印教学量的设定存在一定问题。尽管这些课程在各美院都已不同程度进行,但如何把握这些课程的比例,对于教学效果来说有着重要作用。在四年有限的本科教学中,绘画兴趣和绘画能力的培养是该阶段学习的主要任务,在完成这些教学量的同时,还应明确提倡绘画对当代生活的表现。如果过多加大传统诗词及篆刻课程教学量,必将分散本科阶段中国画教学的基本任务,无法完成本科阶段的中国画的教学目标。
再次,针对学生设定了过多的教学目标,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中国画本科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画兴趣,教师要挖掘其身上的艺术潜能,使其首先具备表现感受的绘画能力,只有这样,才可使其有希望肩负起绘画的其他功能。如果一味给学生过高的目标,他们就会产生惧画的心理,少了绘画的愉悦感,多了画画的沉重感,画画的意义就失去了,也无法创造出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