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书家的品评,不在于某人写了怎样的文章,他的作品可以说话。他的作品会告诉人们文章中无法传递的许多信息。用语言将这些只可意会的东西表达出来,实在是一件艰难且笨拙的事儿。
尤中会先生的又一部书法作品集问世了,这是尤中会生命中最精彩的一段华章;是尤中会在书法艺术的园地里耕耘了几十年的结晶。每一位有幸读到这本书的人都会产生感慨。这感慨,就是你的评论。我有缘先睹为快地看到了刊印在此书中的这些作品的真迹,并受邀写出自己的感慨,很是幸运的了。看真迹与看书中的图片可是不一样的哟。
尤中会先生很早就有了书名,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就上过几次国展。省展得过金奖。他的家传书学底蕴很是深厚。尤中会写二王取其流韵,写书谱取其快畅,写米芾取其笔法,写颜字取其雄浑,可谓是融会百家。尤中会从部队到地方工作后,我因感佩他的书法和人品而相识并成了忘年朋友。
尤中会先生强调人品、技巧和学养三大要素,按照自己的见解去做人作书。尤中会的诚恳表现在书学上,便是老老实实地向传统学习,不浮躁、不随风,扎扎实实地夯实书法基础。尤中会倾向写字先求平正,立得稳,站得住,成样成形,然后追求行走洒脱,跑步快疾。从尤中会的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他关于书学的主张。他的实践与他的主张是一致的。他与许多有一定造诣的书家一样,高扬继承的旗帜,同时又追求新意和抒发个性。尤中会认为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有资格谈创新,这是尤中会学术上十分睿智的体会。尤中会研究书法几十年,至今仍对古贤名帖爱不释手,一有空便捧起来研读、分析、对照、比较。积之厚,所以才薄而发。
尤中会先生开始学书即研习颜体,颜体的端庄肃正给了尤中会很好的铺陈。在颜体基础上,尤中会又临欧阳询《九成宫》,之后,攻习二王诸帖,《孙过庭书谱》,还有米芾、文征明的作品,转益多师,使他不但实现了正书向行书的演绎进化,也使他有了稳重与洒脱的技术支撑。由于尤中会的字是锤炼出来的,结体虽时有险奇,但仍透出不失平衡的视觉美。尤中会字的洒脱在我看来在于线条老练,线条使尤中会的字在张扬正大庄重的同时,产生了飘逸迭宕气势及连贯之美,使字行之间浑然一体,蔚成气色。尤中会的字的线条美源于他对用笔的锤炼。尤中会特别强调用笔,以为用笔是书家最不能小视的技术。中锋侧锋兼用,回环宛转自如,以拓展书意的最大空间,字便写得空灵。而用笔灵敏,又在用指运腕。只有在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中,指、腕的运动才能对用笔产生灵妙的互动。
书法是一门学问,治学来不得虚招,没有播种就没有收获,一份辛劳一份所得。真正的艺术家,不能急功近利、人云亦云地跟着潮流跑。尤中会先生正是敢奈寂寞,沉心静气,十年面壁,夯实了他书法的基础。有了深厚的功力,才谈得上熟中有变,这种变是植根于沃土之中的变,千变万化而不失法度,才能变出自己的东西来。尤中会先生除了研习书法,他还特别重视读书,通过读书提高修养增加学识。书法家不读书,单是写写他人的诗词警句,不但作品思想性有局限,必然也影响到书法作品的艺术涵养。书法家的艺术到一定层次继续使自己不断前进,关键看文化修养了。古代书法集大成者,无不是多才多艺的饱学之士,文章辞赋,甚至琴棋之类,多能兼备。综合素养提高了,鉴赏能力上去了,书法艺术的生长才有丰厚的沃土。
近期的尤中会先生,正在履行雄心勃勃的计划:重新遍临古代名帖,认真研究古典书论。温故而知新,企求在临帖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收获和感悟。尤中会的探索精神使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今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尤中会先生,明天又会给我们一个新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