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上午,由陕西省美术博物馆自主策划主办、荣获“文化和旅游部2025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入选项目”的《从石间到纸上——唐代石刻拓本书法研究与创作展》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三楼展厅开幕。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王潇致欢迎辞。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复旦大学特聘研究员、上海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文物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仲威,西安外国语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博生导师李杰,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副馆长李一鸣,先后致辞。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副馆长白林坡主持开幕式。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王潇代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对莅临今天开幕式的领导、专家和嘉宾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表示,目前,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所藏拓片涵盖周、秦、汉、唐各个历史时期,包括图像与书法两大类别,体系完整、品质精良。“展览期间,我们还将围绕唐代书法艺术的弘扬与传播,组织开展系列学术研讨会、专家导览、书法实践工作坊等公共教育活动,多角度、全方位推动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承。”
上海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文物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仲威致辞
西安外国语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博生导师李杰致辞
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副馆长李一鸣致辞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副馆长白林坡主持开幕式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依托十三朝古都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长期致力于金石碑拓的收藏、保护与研究工作。本次展览源于本馆对唐代书法视觉资源的再发现与再阐释。展览精选馆藏唐代石刻书法拓本110余件,不仅涵盖陕西出土的碑志,也包括河南、山西等地的代表性碑刻遗存。它们不仅是书法研习与创作的重要范本,更是还原唐代社会风貌、政治制度、文化审美等的一手材料。
展览从书体、内容、史料价值等多维度展开,呈现唐代书法多元共生的艺术风貌与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展览分为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贞石证史——唐代石刻书法的历史脉络”为文献部分,梳理了碑刻书法与书法拓片的历史渊源,阐释其多重文化价值,介绍了从“石间”到“纸上”的刊刻与捶拓工艺,并重新审视唐代“尚法”书学理念的历史流变与核心观点,提出唐代书法“尚法”理论并非是简单的对笔法、楷模的极致表达,也并非片面传承魏晋之法度。而是以魏晋法入,结合自然物象之法,最终形成“无定法,求诸象”的书法美学体系。
第二板块“法度气象——唐代书体的范式流变”是藏品部分,以楷、隶、行、篆四种书体为主线,以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历史分期为轴,全面呈现唐代书法“尚法”之外的丰富面貌。展品中有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大家的典范之作;韩择木、史惟则、卢元卿等人的唐隶精品;李邕、张少悌的行书开拓之作;风格多样的志盖篆书。这些拓片既有官刻碑志的严整精工,也有民间书刻的率真质朴,展现了唐代书法在法度中求变、在传承中创新的艺术精神。
第三板块“古韵今声——当代书法的临古与创变”,将视角延伸至当下,突出书法艺术在当代的延续与转化。特邀请11位书法家以唐代碑志为范本进行临摹或创作,展示出从摹古到出新的实践过程。在展陈形式上,融入装置艺术、科技互动、拓印体验等多元方式,满足观众多层次观展需求,增强观众的沉浸感与参与感,激发公众尤其是年轻群体对书法艺术的兴趣与热爱。
开幕式结束后,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二楼学术报告厅举办了展览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围绕“近年来新出土唐代碑刻的书法学价值研究”“唐代碑志书法书风及书法视觉资源创新转化”“唐代碑刻在当下书法教育学习、创作实践的应用研究”“唐代碑刻研究的新视角”等话题展开研讨。
当天下午,还举办了题为“陕西唐碑善拓为何是历代金石家的最爱”专题讲座,特邀著名碑帖研究专家仲威先生主讲。仲威先生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与深刻的理论阐述,引领观众深入理解唐代碑拓的艺术魅力与金石学传统。
同时,本馆推出的公教活动也在展厅同步开展,吸引了大量观众积极参与。活动不仅增添了展览的趣味性,也进一步拉近了公众与古代碑拓书法艺术的距离。
展览期间,馆内推出导览讲解、专题讲座和拓印体验等系列公共教育活动,为艺术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提供学习交流平台。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12日,诚挚欢迎各界观众前来参观,共同感受唐代书法的永恒魅力与时代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