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王立军说,近年来,他与一些鉴定专家随央视《寻宝》栏目组,走进全国五六十个城市进行民间寻宝,受到热情追捧。然而,令人震惊的是,收藏爱好者们兴冲冲地捧来的数十万件“宝贝”,经专家鉴定,90%以上是赝品,部分赝品竟然还有所谓“鉴定机构”或“专家”出具的“真品”鉴定证书。
“90%以上是赝品”,自然给收藏爱好者们迎面泼上了一盆凉水。收藏市场上赝品多,防不胜防,除了大多为丰厚的利润奔逐而外,该是由以下三个方面因素决定的:一是造假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而今到了几乎以假乱真的地步;二是收藏者经验不足,缺乏眼力;三是部分“鉴定机构”或“专家”,缺乏诚信。想一想吧,凭借现代高科技手段造假,不必说一般收藏人无法识破,有时甚至会骗过专家的眼睛。2006年至2009年,拍卖行拍出的乾隆玉玺多达100方,然而,事实上,从皇室外流到民间的乾隆玉玺仅3方。这有悖常理的100方玉玺的拍卖,又是怎么通过专家的鉴定的呢?在急剧增加的收藏爱好者队伍中,又有多少人真正具备了收藏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呢?“音乐,之于非音乐的耳朵,不是对象,没有意义”,收藏亦然。不具备收藏素养,无异于瞎子摸象,要不上当,这才叫怪哩!而部分收藏爱好者的上当,或许是因为过于相信了部分“鉴定机构”或“专家”。在他们想来,既然有权威“鉴定机构”和“专家”作出了鉴定,那么,还有什么可以不相信的呢?殊不知,有极个别“鉴定机构”和“专家”在利益面前,也会舍弃诚信,滋生腐败。等到你有所察觉,已经无可挽回矣。此外,拍卖行业规则中对拍卖品真伪的“不保证条款”,也终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如果说,上述三个方面是导致赝品市场不断膨胀的主因的话,那么,“一些理论型专家只会写书、讲课,眼力不行;‘极左型’专家,认为好的东西都在博物馆里,民间不会有,所以见一个‘杀’一个;老好人型专家,最怕得罪人,见什么都说好”,等等,也不能不说是有意无意地成为助推赝品市场泛滥的一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