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式的宏伟、洛可可式的华丽、早期新古典主义的严谨精致……步入东一美术馆的二楼展厅,世界艺术史上有名的各种流派竞相绽放,仿佛开启一场18世纪欧洲艺术之旅。
作为该馆与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五年十展”合作项目的第四个国际大展,“最后的贵族——乌菲齐馆藏18世纪欧洲大师绘画”4月11日启幕。展览甄选戈雅、提埃坡罗、加纳莱托、布歇、夏尔丹、瓜尔迪、贝洛托、利奥塔等50余位艺术巨匠的80件真迹,通过绘画、首饰、手工艺品、雕塑等多种形式,从宏大历史题材到细致入微的平民风俗,全景展示18世纪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带来的艺术演变。
18世纪是西方历史上的关键时期,肖像画充分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在那个时代,肖像画不再是统治者、贵族和高级神职人员专享的特权,开始普及至更广泛的社会阶层。以骑马肖像,通常能配得上这个造型的女性,只有王室女眷。历史上,女性的骑马肖像数量非常之少,比较有名的是委拉斯贵兹为两任西班牙王后——奥地利的玛格丽特和法国的伊丽莎白所作的画像。而本次展出的18世纪末西班牙首席宫廷画家戈雅的《玛丽亚·特蕾莎·德·瓦拉布里加的骑马肖像》,画中骑在马背上的女性,只是西班牙的一个小贵族。
展厅对面的另一张同为戈雅所绘肖像,则将画笔直接对准斗牛士。据传画家本人就曾做过斗牛士,画中人神情略显忧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作者的精神状态。在戈雅中年时期,他因疾病而失聪,身体的残疾导致性格和画风大变,晚年作品画面怪诞、痛苦、血腥,色彩昏暗,对一个世纪之后的现代主义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毕加索和达利都明确表示受到戈雅的影响。
肖像画的普及和平民化也推动了风俗画的发展,这种题材再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洗碗、打羽毛球、吹笛子……用一种亲切的方式拉近观众与那个时代的距离。在展墙并置陈列的两件作品《拿毽子和球拍的女孩》和《搭纸牌屋的孩子》都是法国画家夏尔丹的代表作品。画面并不需要太多解释,一个孩子在打羽毛球,另一个孩子在搭纸牌屋,所见即所得,令人倍感亲切。
据东一美术馆执行馆长谢定伟介绍,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在于各种艺术体裁和地区风格一览无余,彰显欧洲文化的内在关联性。例如卡纳莱托笔下的《大运河景观》《威尼斯总督府景观》及其他风景与城市景观画,展现了交相辉映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和那不勒斯风光,为当时深受世人喜爱的意大利名都增添了浓厚的传奇色彩。而巴托洛梅奥·宾比创作于18世纪初期的《土耳其武器与静物》和让-艾蒂安·利奥塔的《一位穿着土耳其服装的女士正在阅读》等画作,则以迥异于传统西方的异域情调,从另一角度诠释了旅行主题。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展览中,观众还能看到一些东方元素以及中国绘画的影子。展线末端并排的三张画作,便是满满的中国风。第一张画里,青松凉亭前,一群人赶着驴、拉着车,正要去赶集。第二张画,湖面小舟上,撑船的船工、读书的父子、抽烟筒的太太,典型的水乡小富之家。第三张画,乡村湖泊边,两只大象,几个闲人。这些作品采用中国绘画技法,乍一看描绘的是中国人的样子,但仔细看人物的脸有些走样。虽然这些画面有些不伦不类,但确实代表18世纪中国和西方在文化艺术交流中的实际状况——出于对异域风情的好奇和迷恋,欧洲刮起一股中国风潮,于是出现了按照老外趣味制作的外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