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博士和他的现代绣像式人物画
信息来源:华商网 | 阅读次数:2309次 | 更新时间:2015-12-29 11:19:26
画家李杰是一位美术学博士。当下,美术学博士们的学科基础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拥有文史专业背景,他们看画,往往是本着历史学的立场,从外向里看;另一类拥有绘画等美术专业背景,他们看画,则着眼于艺术本体,从里向外看。李杰属于后者。他的博士论文是按照艺术风格学的学术原则,直接面对的是绘画的形式特征,很不同于一般艺术史的研究方法。像他这样从风格学角度切入绘画的研究者,国内外都属于少数。一面做学问,一面从事绘画创作,双腿互进,相辅相成,他沿着学者型艺术家的方向向前迈进。
李杰主要研究中国人物画。他新出版的专著《勒石与勾描-唐代石椁人物线刻的绘画风格学研究》,涉及中国人物画史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话题。人物画是中国画各科别中最先成熟的画种,到了唐代,达到非常成熟乃至辉煌的境地。可是,一千多年以后,我们籍以了解唐代人物画真实面貌的传世作品不仅存世寥寥,而且存疑颇多。所幸考古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唐代人物画真迹。其中,除了石窟壁画、墓室壁画之外,在唐长安城附近屡屡出土的石椁人物线画则成为今人了解唐代人物画真实风貌的重要标本。唐代石椁墓的墓主,绝大多数是京畿地区正二品以上的高官或皇族成员,创作者则是拥有较高官阶的画家,因此,石椁人物线刻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统治阶层的审美取向和相应的艺术成就。李杰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真切地认知唐代人物画的时代风貌及其形态流变,提供了重要的论据。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勒石与勾描-唐代石椁人物线刻的绘画风格学研究》一书中,除了系统而严谨的论证,还用了极大的工夫,将许多漫漶不清的古代图像,重新勾描“翻译”,以作为插图的辅助性补充,在这里他发挥了画家的优势。同时他也在这勾描的过程中更真切深入地领会、学习了唐代人物画的传统。
李杰对于传统的学习,侧重于唐代人物画。譬如他的现代水墨人物画图式多呈现为一个人、两个人站立的图像,间或有多人组合,画面中人物关联不大。这种主体图式是否可以称之为“现代绣像式人物画”。所谓“现代”,是他没有因循古典的具体画法,而追寻某种现代风貌与精神内涵;所谓“绣像式”,是说他乐于表现的单体的或组合的人物图式,并不同于西式的“肖像”,而具有中国传统“绣像”的某些特征。画中人物虽有一定情态,却并不强调情态特定性;也有一定性格倾向,也不强调“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更带有类型倾向的人物性格,是属于中国艺术传统的,有若戏曲或章回小说那样的人物“个性”。
他年轻时代在专业院校里接受过系统的造型基本功训练,时至今日,仍作为人物画创作的功力根基。依此为基本手段,衍生出各种画法,将严谨的素描塑造和泼洒的水墨、笔触相交融,做了多种探索,借着自己写实兼写意的表现能力,支撑绣像式图像的不断完善。
李杰的人物画创作常以藏民为表现题材。他不断深入藏区写生,深受其“原生态”的人文情致感染,进而转化为他表达不尽的表现欲望。面对城市化进程正在迅速吞噬一切固有人文价值的现代失却,李杰的内心始终存有一片纯净而原始的原野。生活是艺术创作种子所依存的土壤。种子在花盆里,生根发芽,变成盆景。种子撒向原野,就可能成长为大树。艺术作品的第一个生命点就是来自生活,李杰也不例外,他执着地深入生活,不断向原野的纵深走去,并将生活所打动过自己的东西融入画面,再用他的画面去打动人心。
绘画创作与学术研究,创作实践与文化支撑,个人风格与时代精神……作为一个具有理论建树的画家,李杰在一系列矛盾与冲突中迈开双脚,向着艺术的高度和深度,不断向前挺进。
程征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