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刚过,一场团圆展——《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今天在国家博物馆开幕。《伯远帖》《五牛图》《潇湘图》《祥龙石图》等600余件海外回流中国文物讲述了25段扣人心弦的“回家故事”。
程功 摄
国家文物局表示,展览以新中国成立以来文物回归典型案例为呈现重点,以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制度建设为串联主线,通过回归文物和文献影像等辅助展品的展示呼应,勾勒描绘出流失文物70载回家之路的壮丽图卷。这是我国首次对流失文物回归工作进行全景式展现。
■15万件回流文物中精选600余件
从1949年至今,我国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方式,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
每一件每一次的回归,都凝聚着民心。选择哪件进行展示?国家文物局专门建立策展团队,对所有回流文物信息进行系统梳理,精心遴选了25个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回归案例进行展示。
展厅里的600余件文物,分别来自全国12个省市、18家文博单位。我国近期成功追索回来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青铜虎鎣(yíng),还有王处直墓彩绘浮雕武士石刻、圆明园青铜鼠首兔首、皿方罍等将悉数亮相。
■部分珍贵书画真迹将提前“休假”
文物承载国运,牵连民心。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表示,流失海外中国文物是我国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文物的聚散回归,与国家治乱兴衰息息相关,紧紧牵动中华儿女心弦。此次展览通过25个流失文物回归故事,从一个独特侧面讲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有力地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证文物安全,部分珍贵书画将交替展出真迹与复制品。其中,《伯远帖》《五牛图》《潇湘图》《祥龙石图》等四件书画真迹各展出一个月。《中秋帖》、《韩熙载夜宴图》目前正处文物休眠期,此次展览展出复制品。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17日。
■四篇章讲述25个“回归故事”
展厅里,25段回归故事分四个部分娓娓道来,每个部分都设有国宝级文物“领衔”。
周总理亲自迎回文物
展厅里,有一段珍贵的历史影像是首次公开。拍摄的是上世纪在首都体育馆举行的一场文物回家“盛会”,周恩来总理接受民主德国总理归还的十面义和团的旗帜和《永乐大典》的场面。国家文物局透露,这段视频拍摄后从来没有公开播出过。
专家介绍,在中央人民政府的努力下,1951年至1954年间,苏联先后三次向我国返还64册《永乐大典》。1955年12月,民主德国向我国返还3册《永乐大典》和10面义和团旗帜。周恩来总理亲自接收了这批文物。外国政府向新中国返还的这两批文物,开启了中国流失文物回归历程的崭新篇章。
如今,四本《永乐大典》静静陈列在展柜中,翻开的书页上字迹清晰可见。专家介绍,《永乐大典》成书于明永乐六年(1408年),是我国历史上享有盛誉的皇家巨典和百科全书,全书共计22937卷,分装为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当时所能见到的我国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约8000种古代典籍。
回家,走了一个世纪
1919年,湖南省桃源县漆家河出土了一件器型硕大,雄浑庄重,做工精美的青铜方罍,因其上的铭文而被称为“皿方罍”。这件器物被专家鉴定为中国晚商、西周早期青铜器的代表之作。
当时,中华大地灾难深重,器身不幸流落海外,颠沛流离于亚洲、美洲和欧洲的异国他乡。器盖一直留在国内私人之手,1952年收归国有,1956年湖南省文管会移交给湖南省博物馆收藏至今。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藏家与省博物馆数度互动,双方均想以各自的方式使器物合璧,终未成功。
2013年,皿方罍再现国际拍卖市场,并将于2014年3月正式在美国进行拍卖。为使文物不再流离海外,在国家文物局协调下,湖南省派出代表团赴纽约洽谈文物回归事宜。最终在各方善意促成下,拍卖计划取消,皿方罍器身得以重回祖国怀抱。
2014年6月28日,皿天全方罍身首合璧,入藏湖南省博物馆,终于走完了这条历时百年的回归之路。